一場劇場形式的祭典《迎王》
6月
27
2014
迎王(九天民俗技藝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05次瀏覽
林秀蓁(社會人士)

個人的信仰與情感,經常是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九天民俗技藝團創團即將邁入二十周年的新作,以臺灣南部著名的王爺信仰,藉由鼓樂、舞蹈、陣頭、多媒體、燈光與佈景,帶觀眾進入王船祭典的儀式,表達人民對大自然敬畏而形成的自然崇拜精神。

東港迎王俗稱燒王船,是閩南人特有的瘟神信仰與文化祭典,過去因瘟疫帶來大量死亡,人民相信大自然的力量,請王爺下凡來驅邪壓煞,將瘟神帶回,祭典最後的高潮以火化王船為結尾,象徵帶走不幸與穢氣。八天七夜的儀式過程被濃縮為九個段落:瘟、請水迎王、過火、入廟安座、打更、查夜、王爺遶境、和瘟壓煞、送王。

未演出之前,入口兩邊如廟門前豎立著鐘鼓,兩位穿古服的少年擂鼓擊鐘,沉緩、肅穆地提醒人們沉澱喧擾的心緒,又似將人們帶進王船祭典前的前奏。表演一開始鼓手身穿黑色斗篷象徵著瘟神,以鼓樂營造出神秘、詭譎氛圍,粉末灑向空中隨即消逝仿若無形的瘟疫飄散在空氣中。接著,穿著紅褲、綁頭帶的舞者,伴隨著熱鬧鑼鈸聲與嗩吶,激情地搖晃、擺弄身體,再現乩童被神附身般的動作,拿著長棍不斷比劃著不同姓氏,表現請王過程必須藉由乩童確定所請之神為何。過火儀式中人們抬著神轎赤足跳過火燒的地面,借由神力不受火燒之痛,劇場的燈光與投影營造人們在濃煙火堆中的情景如假似真。入廟安座以九天擅長的鼓樂,以特製的通天鼓、各種不同形制的鼓、鑼鈸等,鼓棒快速起落讓人感受到強勁、激昂的節奏與力道。中場特別在舞臺中央表演的「打更」象徵祭典的夜晚傳來報時的聲響,亦表達時間的流逝。

下半場的亮點,為「查夜」班頭們手提燈籠走入觀眾席,來回巡視緝捕躲藏在人間的鬼魅,一旦腳步停下便代表此處有不潔,事先安排坐在觀眾席中的女舞者則突然大聲尖叫逃竄,如附身的人被迫現出原形,淒厲的吶喊與動作讓觀眾沉浸在恐怖緊張的氣氛,女舞者隨即換裝在舞臺上,被班頭圍繞最後伏倒。王爺遶境帶來各種陣頭的表演,和瘟壓煞段落融合鼓樂與武術動作把民間認為掃除穢氣的鍋蓋、掃把、法器等運用在舞蹈中。最後送王段落,九天的鼓陣為了向過去致敬,將創團曲目「齊天戰鼓」重新編寫演出,除了重現火燒王船的盛大情景,對九天來說也別具意義。

此作與過去傳統陣頭演出不同在於舞蹈與陣頭、鼓樂的交互運用,全部貫穿於王船祭典的意念下,跳脫技術層次將藝術的形式拋開,反而統合了各種陣頭演出,更深刻地描寫了傳統文化。以環境劇場的概念讓觀眾參與祭典的過程,感受祭典的情景氛圍與科儀傳達的意涵,讓人們不由得跟著澎湃的鼓樂叫好,與以往進入劇場總是隔著一層距離,貌似冷靜理性地審美全然不同,從觀眾的反應可感受到,文化的深刻聯結與奮力擊鼓的熱血沸騰,比起一般戲劇創作的情節跌宕、懸念與隱喻,更讓觀眾產生一般劇場演出難有的激動情緒。

從劇場的角度思考,戲劇是真實生活的再現,西方近代「總體藝術」的理想,對藝術與生活實踐長期分離的反動,雖然在臺灣劇場界已不是新鮮事,然而,觀察源於民間的陣頭文化,其實存在於藝術、宗教、文化與生活的交融已久,信眾參與廟會活動本身即是藝術與生活實踐的一環,若非表演者激動的鼓聲傳達出的生命力,與崇敬無形力量表達對生命的思考,如何讓參與廟會的民眾抱以熱烈掌聲?將祭典搬到劇場中,劇場與生活的分野消融,觀眾反而無意中體現了劇場總體實踐的概念。

九天此次的《迎王》,雖是將陣頭表演以劇場形式演出,卻保留了原始的陣頭精神,把民間文化豐富的生命力轉化為藝術創作,將真實生活再現於劇場中;陣頭,不只是技藝的展現,跳脫了框架之後,呈現出形式背後的「精神」,才是九天欲傳達的真正意圖。

《迎王》

演出|九天民俗技藝團
時間|2014/06/21 19:30
地點|臺北社教館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