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就在於視角的改變《當我踏上月球》
4月
02
2018
當我踏上月球(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1次瀏覽
于念平(文字工作者)

1969登陸月球,人類超越太空競賽的背景不分敵我地為這一個時刻感動。神話中的月亮曾經遙不可及,人類將之重現在詩作、畫作中、舞台上、影像裡,不管重現的如何真實,視角都是由地球上遙望,一種崇拜與奉獻,夢想的投射。

如今我們不僅能透過儀器更清楚地從地球上觀測它,還留下人類登陸的印記。除了科技的提升與太空旅行的夢想實現,這裏出現的是一個視角的轉換,我們不再是從地面仰望月亮,我們征服了它。阿波羅11號從月球表面的上方降落到其上,在《Fly me to the Moon》的背景音樂下,尼爾・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著太空裝以自己的雙腳站上月球。

在此之後人類總共已經進行6次登陸月球,對人類來說,似乎再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了。90年代樂團野人花園(Savage Garden)唱了“I’ll fly to the moon and back if you be my baby.” ,麥可·傑克森的月球漫步紅遍全球,我們似乎在說,是啊,它依然是一件棒得不得了的事,但原先作為比喻與再現的月亮以現實的方式進入我們的生活。

視角的轉換不僅是科技的躍進,也是一種心理空間的開展。我們開始能夠想像一種由物理移動所帶來的精神自由,並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發生。想像每人擁有一台太空船,只要隨時想要就可以到宇宙的任何地方,背景的轉換如此容易,人的存在也變得可塑性更高。逃離現實的壓力與重量、到達太空的無重力空間是一種多吸引人的夢想,在視角與視角的轉換中,感知的空間也成為多重而提升的。但在距離登月的50年之後,我們被更多的科技包裹,當漂浮與飛行的夢想如此接近於真正實現,卻顯得更加遙不可及。

河床劇團的《當我踏上月球》從登陸月球的科技神話出發,以劇場的形式去展現由視點改變而產生的物理與心理空間變化。觀眾圍坐在方形的高臺上,由大約三公尺的距離向下觀看演員。方形的舞台有著潔淨的表面,一經投影機的影像投射,觀眾就同時被暴露在幾種不同視角中:與我們視線成90度的地表、站立於地面的演員與道具和向下望時自己的身體本身。

此時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是不同於日常的。導演郭文泰在介紹此齣戲的文字中以一種「布萊希特式的疏離」稱之,其實在這種疏離的效果中、在與下面正發生的事件的距離中,觀眾的心裡與正發生的戲劇現象是無比接近的,在一些觀眾的心中也許感覺到我們從未如此地「在劇場中」。

如果每齣戲皆欲呈現一個世界,那在這種多重視角的劇場中,「在世界中」有了不同的意義。觀看劇場、作為觀眾的角色本身具有一種現象學的意義,我們以非常的方式和眼前的影像發生關聯,演員在地表行走時,其複象背投影在地上,從遠方接近,進而整張臉覆蓋了舞台,這樣的呈現超越了我們對劇場現象的認知。

我們不再以仰望的方式看待眼前發生的一切,我們就在它其中。我們見識到許多錯覺,舞台上床架的移動中,一位演員、或一具屍體正藏在底下,移動使我們看見了它;演員在原地行走,但投影影像重複輪轉時,造成移動的錯覺。在更有趣的一些片段中,實體道具移動與影像的移動同時發生,此時我們的認知能力不再能區分兩者意向性的不同,這是一種知覺現象的失敗,但這種失敗在擊潰我們的意向性之餘,創造了神秘的心理空間。

這齣戲像是在說我們的生活,有死亡、有失去、有焦慮。一個女人不斷地將麵包塞進自己口中,就像我們不知現象為何、來不及停下去感受,就不斷地接收,並嘗試在世界中尋找一個定點好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好面對現實。旁白說著一個男人離開了一個女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聽起來很熟悉,但那男人的內心發生了什麼,卻不是我們能夠探知的現象。

這齣戲又像是在說著月球旅行的故事。在那裏沒有定點、不需找到一個固定的位置,感知依然可以發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最接近的想像或許是「夢」,因為在夢裡的方向性是相對自由卻又與我們感受現象的方式持續相關。最後在那片原本是月球、客廳、草地、意識或夢境的白地板上跑過了一串字:「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we can experience is the mysterious.」

這句話來自愛因斯坦,在科學實證與數學公式中,真正存在著一種無窮盡的神秘,或許月球表面的模樣對我們來說已經太過清晰,或許生活的現實已如此具體的方式成為我們所接受到的唯一現象,我們忘記了夢想的模樣。透過改變劇場裝置的物理性設置,這齣戲提出了另一種接收現象的可能。而我們不需到無重力的月球表面才能打開這種視角,換句話說,就像Fly me tot he Moon的歌詞中唱的:「Fly me to the moon/Let me play among the stars/Let me see what spring is like/On a, Jupiter and Mars/In other words......」In other words,夢想作為一種狀態存在於我們的感知當中,只要改變視角我們就能夠感受到它作為現實的可能。

《當我踏上月球》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18/03/10 19:0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本是旁觀者,但在和觀眾對到眼時,觀者成了被觀者。觀看表演的過程就像是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社會和存於其中的自我,有時社會也會以其規範和經驗審視自己。(謝明明)
6月
15
2018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