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踏上月球,建構了自己的空間《當我踏上月球》
6月
15
2018
當我踏上月球(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5次瀏覽
謝明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we can experience is the mysterious."

這句愛因斯坦的話以大寫紅底白字滿版之姿,從演員腳下流過。即將滿二十週年的河床劇團,第一次使用了大量的投影,和五位影像設計師合作;這次的劇目《當我踏上月球》,第一次有這麼多對白,被觀眾說是「話最多的一次」,除了以肢體意象展現外,也和演員、投影、音樂配合,加入故事敘述與對白。

和以往的表演不同,由於特殊的舞台設計——架高中空,讓觀眾俯瞰表演,如登上月球俯瞰所居的地球一般。從高處往下看的舞台,形成觀眾高、表演者低的權力關係。身為觀眾本是旁觀者,但在和觀眾對到眼時,觀者成了被觀者。觀看表演的過程就像是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社會和存於其中的自我,有時社會也會以其規範和經驗審視自己。結合導演郭文泰所想,觀眾會自行解讀;解讀出來的是一個屬於自己的思考空間,也許正是審視自身所處的社會對自己的影響。第一段表演即點醒了我。

第一段表演是一個上半身裸、穿著淡粉色內褲的女性演員躺在桌台上,另一位著黑衣綁著老式包頭的演員取下她的耳環,接著是另一支耳環,接著是她的項鍊,接著是從她淡粉色內褲取出的紅紙,一個個放入嬰兒的嘴中——躺著的演員是嬰兒,梳著包頭的黑衣演員代表著世界既有的價值觀。在嬰兒出生的那一刻,金錢、名氣等等她要不得不吸收或被吞噬的觀念,就要餵養她成長了,在她得到名字的那一刻,「一切已經開始了。」。

這段表演讓我想起了「名字」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名字,是一個人的招牌,面對自己和世界,自己的言行舉止,將決定這個名字在世上的評價好,或壞。「一切已經開始了。」也代表被社會評估的開始,從得到名字的那一刻,自我價值就如股票般的漲跌;除非能夠免於那些要不得不吸收或被吞噬的觀念進入自己的思考空間,否則,都是要拘束於其中的,一生都要隨他人和自己的評價高低起伏。

接下來的段落讓我依序想到人的成長階段和邁入成年的婚姻……,都是我還未曾體驗完整的,只得把表演謹記心中,在未來憑藉回憶,重新探索與創建這些思考空間。有人曾說:「看不懂是正常的」,我則認為是時機未到,尚未有所經驗或是感知自己曾經經驗,此時觀賞表演不免要覺得有些浪費,因為自己尚未達此階段,無法創建出那樣的思考空間;但即使如此,在表演所打造出的空間中,身為觀眾仍能盡所能思考與解讀。聲、影、人、物互相搭配,作為提示或是指引,形成有範圍但仍寬廣的思考空間。作為觀眾,在這個空間優遊,能找到思想可增疊、創建之處,是再開心不過的事了。

《當我踏上月球》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18/5/27 16: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實體道具移動與影像的移動同時發生,此時我們的認知能力不再能區分兩者意向性的不同,這是一種知覺現象的失敗,但這種失敗在擊潰我們的意向性之餘,創造了神秘的心理空間。(于念平)
4月
02
2018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