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踏上月球,建構了自己的空間《當我踏上月球》
6月
15
2018
當我踏上月球(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5次瀏覽
謝明明(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we can experience is the mysterious."

這句愛因斯坦的話以大寫紅底白字滿版之姿,從演員腳下流過。即將滿二十週年的河床劇團,第一次使用了大量的投影,和五位影像設計師合作;這次的劇目《當我踏上月球》,第一次有這麼多對白,被觀眾說是「話最多的一次」,除了以肢體意象展現外,也和演員、投影、音樂配合,加入故事敘述與對白。

和以往的表演不同,由於特殊的舞台設計——架高中空,讓觀眾俯瞰表演,如登上月球俯瞰所居的地球一般。從高處往下看的舞台,形成觀眾高、表演者低的權力關係。身為觀眾本是旁觀者,但在和觀眾對到眼時,觀者成了被觀者。觀看表演的過程就像是從另一個角度審視社會和存於其中的自我,有時社會也會以其規範和經驗審視自己。結合導演郭文泰所想,觀眾會自行解讀;解讀出來的是一個屬於自己的思考空間,也許正是審視自身所處的社會對自己的影響。第一段表演即點醒了我。

第一段表演是一個上半身裸、穿著淡粉色內褲的女性演員躺在桌台上,另一位著黑衣綁著老式包頭的演員取下她的耳環,接著是另一支耳環,接著是她的項鍊,接著是從她淡粉色內褲取出的紅紙,一個個放入嬰兒的嘴中——躺著的演員是嬰兒,梳著包頭的黑衣演員代表著世界既有的價值觀。在嬰兒出生的那一刻,金錢、名氣等等她要不得不吸收或被吞噬的觀念,就要餵養她成長了,在她得到名字的那一刻,「一切已經開始了。」。

這段表演讓我想起了「名字」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名字,是一個人的招牌,面對自己和世界,自己的言行舉止,將決定這個名字在世上的評價好,或壞。「一切已經開始了。」也代表被社會評估的開始,從得到名字的那一刻,自我價值就如股票般的漲跌;除非能夠免於那些要不得不吸收或被吞噬的觀念進入自己的思考空間,否則,都是要拘束於其中的,一生都要隨他人和自己的評價高低起伏。

接下來的段落讓我依序想到人的成長階段和邁入成年的婚姻……,都是我還未曾體驗完整的,只得把表演謹記心中,在未來憑藉回憶,重新探索與創建這些思考空間。有人曾說:「看不懂是正常的」,我則認為是時機未到,尚未有所經驗或是感知自己曾經經驗,此時觀賞表演不免要覺得有些浪費,因為自己尚未達此階段,無法創建出那樣的思考空間;但即使如此,在表演所打造出的空間中,身為觀眾仍能盡所能思考與解讀。聲、影、人、物互相搭配,作為提示或是指引,形成有範圍但仍寬廣的思考空間。作為觀眾,在這個空間優遊,能找到思想可增疊、創建之處,是再開心不過的事了。

《當我踏上月球》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18/5/27 16:0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實體道具移動與影像的移動同時發生,此時我們的認知能力不再能區分兩者意向性的不同,這是一種知覺現象的失敗,但這種失敗在擊潰我們的意向性之餘,創造了神秘的心理空間。(于念平)
4月
02
2018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
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12月
06
2024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