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棚絞裡重寫正統:掌中能量的操控與再造《鬧・NOW》
9月
26
2025
鬧・NOW(臺北木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9次瀏覽

文 李天群(2025年度專案評論人)

臺北木偶劇團的《鬧・NOW》以「雙棚絞」——兩種並置且互鬥的舞台(方寸山的傳統金雕彩樓與靈明台的金光布袋戲台)——作為該劇的形式和話語策略,將布袋戲技法、傳承和正統性等內在的爭論外化為一場看得見、聽得見、充滿喜劇色彩的戲劇辯論。「鬧」既是廟會的熱鬧、劇場的混鬧,也是挑釁規範的鬧事,該劇最大的優勢不在於其單一的技法或特效,而在於它透過舞台並置,同時呈現「傳統/當代」、「操控/被操控」、「歷史/當下」的張力。以金箍棒、謝神、閻羅殿等傳統符碼為線索,在掌中的微觀操控下,對「命」這一戲曲主題進行審視和反思。

導演將鑼鼓後場移至觀眾可見處、在觀眾座位放置紅色塑膠椅、懸掛捐獻紅紙、旁置站立區與茄芷布帷幕,並以傳統擴音喇叭引入廟會鑼鼓聲,使劇場變成了一個「半廟埕、半劇場」的過渡狀態(liminality)。這種開放與可視的後場處置是極具策略意義:這一串設計不只是「還原」廟埕氛圍,而是揭開了傳統舞台的神秘面紗,使技藝和操演成為體驗的一部分,觀眾不再只是簡單地接受一場包裝好的演出,而是進入了一個社交場景,他們可以聽到鑼聲,看到表演者和樂手,甚至參與到歡笑之中。麥克風爆麥與以誦讀播報劇場須知的開場,也將觀眾的入場化為一種儀式,直接將觀眾的注意力拉回到兼具俗與雅的劇場語境中。然而,如果某些環境聲音(如等待時的廟會鑼鼓)的音量或頻率控制不精準,可能會掩蓋人偶的細膩嗓音或歌詞。或許在關鍵的偶戲部分,能使用跨舞台燈光或聲音聚焦,以達成「可見而不搶聲」的平衡。

「大鬧龍宮」的橋段採兩台「同詞異演」,一邊以傳統彩樓的操偶與「腳步路」為特色,另一邊以金光戲的電子花車、投影、煙霧與精緻道具為賣點。這種「同詞異演」的策略極具感染力:它讓觀眾同時感受到傳統技法的限制和當代表達的魅力,從而將「誰才是正統」的問題呈為一場感官上的拉鋸——方寸山的唱詞在被靈明台拉走時顯得「讀得不順暢」——正指出了雙台同步演出的內在難題:若兩台在節奏或句讀上發生偏移,原本欲呈現的「並列比較」會退化為「相互搶場」,影響敘事的清晰度。只是,當兩台無法完美同步時,「搶場」未必是失誤,而是反映布袋戲在歷史上持續「被搶奪、被改寫」的處境,甚至是文化權力關係的現場呈現。這場鬥爭不僅是舞台上的困境,更是我們文化困境的縮影。在同步拼場的設計上,或可採用刻意的節奏性錯開(staggering)或明確的聲場分配,使觀眾在兩台之間有可辨識的視聽軌跡;也可以在宣傳資料和節目單中進行簡短的提示,幫助觀眾理解「同詞異演」的觀劇策略。

鬧・NOW(臺北木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劇中的金箍棒,已不再只是道具,而是「道統」、「傳承」與「地位」的具體指稱;從爭奪金箍棒的鬥爭,到「咱攏是被人操弄的戲偶」的覺醒,個人命運和劇場操控被連結了起來,對應「命」的論述:戲曲既是被歷史操控的客體,也是能夠反擊和質疑的主體。觀音出現所帶來的「時間暫停」與閻羅殿的螢光舞台,並非僅僅是視覺上的反轉,而是將反思推入一個懸置的語境,讓角色能從劇內自問「正統為何重要?」這類問題,是個充滿趣味且富有哲理的安排。這種「戲偶自覺」的設計,不僅回應了布袋戲發展史上的正統之爭,也呼應了現代戲劇研究中「操偶與被操偶」的後設劇場(metatheatre)語境辯證。而將塑膠椅、茄芷布幕等元素帶入劇場,不僅重現廟會的氛圍,也挑戰劇場空間的「正統性」,讓廟埕與劇場的邊界不再清晰,正統因此失去固定的空間依附。為了強化這些隱喻,或許可以在對話或視覺呼應中刻意加入一兩個微觀世界,使觀眾更容易在情感上理解其中的象徵關聯。

劇中謝神橋段與隨後亂入的關公、包公對戰孫悟空,為劇情提供必要的喜劇緩衝,展現作者自知之明且幽默的詮釋。這種打破嚴肅氛圍的搞笑方式,能夠拉近觀眾的距離,並抓住「鬧」的真諦——既具有破壞性,又能娛樂觀眾。然而,如果這種幽默與主題的嚴肅性脫節,就會削弱劇情的敘事重量。笑料暫時稀釋主題張力,但也揭露布袋戲在嚴肅與娛樂之間的結構性擺盪。

鬧・NOW(臺北木偶劇團提供/攝影林育全)

劇中呈現傳統操偶技藝的「腳步路」與在舞台上的「氣」之差異,並試圖在傳統鑼鼓與電子音響之間取得平衡。將鑼鼓移至後台觀眾視野範圍內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它展現了其中的操演。樂師不僅被看見,更被納入戲劇橋段之中,正是維持「以偶為主」的同時,增強了真實感,又擴大「鬧」的層次;然而,這也增加了處理視覺、聽覺和注意力平衡的複雜性。儘管音樂設計師精心設計了鑼鼓演奏並整合了現場回放,但他們仍然需要在關鍵的布袋戲片段中保持「能聽見的留白」,以確保木偶的細微動作和台詞不被淹沒。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它不僅重現了雙棚絞的精彩場面,更將激動人心的場面轉化為批判工具,迫使觀眾觀察、思考、開懷大笑。若要進一步完善戲劇敘事,作品在節奏同步、主題發展以及聲光控制方面進行了細微而巧妙的調整,幫助觀眾直接與舞台上的「鬧」和當代布袋戲的「命」產生共鳴。最終,當方寸與靈明回歸掌中時,它代表的不僅僅是技巧上的和解,也代表了對傳統如何在當下發聲的樂觀願景:布袋戲仍在掌中,且正以新的樣貌繼續拚、繼續命。

《鬧・NOW》

演出|臺北木偶劇團
時間|2025/09/2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