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變奇,各顯其能《南方夜譚》、《鳳凰羽》
7月
11
2013
鳳凰羽(藝人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9次瀏覽
劉美芳(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國藝會歌仔戲專案的成果發表,標榜為回饋在地鄉親,總選擇劇團所屬縣市廟口舉行。緣於每年入選劇團的不同屬地,十年來造訪了諸多市鎮,每每掀起觀戲風潮,戲迷迢迢風塵、奔波朝聖遂成常態。趁著假期之便,筆者也加入追戲行列,趕赴台南欣賞活動落幕前最後兩場的演出。

專案強調從創作端開始輔導劇團製作發表新戲,獲選劇團多能跳脫慣性思維,請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提供嶄新的觀視角度。明珠女子歌劇團三度入選專案,識途老馬依然不懼挑戰自我:編劇任職於京劇團,導演來自現代戲劇,肢體開發身段設計是舞蹈老師。藝人歌劇團雖是初次入選的新團,初生之犢卻深具企圖心,編劇出身教育界,再請現代戲劇導演的跨刀,豫劇團老師指導身段。由此似同實異的製作概念,便可窺見兩劇中在創作上必然走向迥然不同的風格。

明珠的《南方怪譚》由歷史出發而捨去真實事件,以東洋化的歐式風格營塑出人意表的新面貌:高跟鞋、假髮、禮服,三拍子的音樂與傳統曲調並行……,在陌生的新鮮裡夾帶熟悉的親切。全劇維持明珠以旦角為表演主力的傳統,傾力鋪陳女性情感,但擺脫了劇團以往重苦旦的淒苦風情,在溽暑夏夜提供外台戲觀眾純然的喜樂。導演費神構思場面調度,分別以國太剪影、國主傀儡與先主上身三種方式述演往事,手法豐富多元;演員走位靈活,不論角色大小皆頗入戲,避免沒戲呆立場上看戲的尷尬。出身庶民的歌仔戲從不自我設限,兼容並蓄滋生繁衍正是其一貫的發展特色。然而戲曲自有其約定俗成的基本軌範,即便是超級天馬行空容許張飛戰岳飛的胡撇仔,意象的設定也有其自圓其說的象徵意涵:演員戴上太陽眼鏡代表蒙面現身,武士刀西洋刀劍都是上場對戰的武器,打法身段仍不違傳統套路……。《南方怪譚》為表現西化風格,戴高聳假髮穿大禮服跳宮廷舞似乎頗順理成章;但當女鬼變身的動作十分流行現代,終場大混戰國太跳上椅子拉吊環時,恍然間仍不禁暗自尋問:歌仔戲/戲曲哪去了?

相較於明珠的大膽衝撞,藝人的《鳳凰羽》不鬥巧爭奇,守在傳統程式裡演出非現實的奇幻事件。鳳凰本存在於傳說之中,寫入劇本藉以反應禽流感議題,寓教於樂的用心果然是教師本色。憂心忡忡的編劇在不同場次的O.S.唱詞裡不斷告誡觀眾:「人類追求名與利,……殘殺生靈為自己。」、「人心思貪招厄運」,但人類誘捕鳳凰目的為何?為其羽或為其血?為逃生而犧牲的金色鳳凰羽毛,雖是全劇命名所由,卻沒發揮承啟的關鍵功能,情節走向還是難逃傳統才子佳人的陳套。男女主角性格過於典型,高大全的無私美好盡歸一身,一切具在意料之中,終究少了讓人驚艷的讚嘆!

兩劇在編導上或各有瑕瑜,另一創作主軸音樂設計也不甘被冷落;藝人整組簇新的爵士鼓擺在觀眾席前,吸睛效益百分百,樂師用力費勁演出,還不吝加碼奉贈甩飛鼓棒的激情。兩位音樂設計都不是第一次參與專案的製作,早已跳脫只負責編腔套曲的傳統樂師身分,為全劇氛圍量身配器寫曲,新編曲調眾多竟成共同的特點。歌仔戲演出當然不能全靠七字、都馬撐場,於是「因詞創曲」衍生出許多新編曲調;然而新編是否必要,數量比例是否適切,分際難捏皆是課題。尤其諸多急於敘說「字多腔少」的新曲調,雖有一洩而下的暢快,但演員無從展見行腔轉韻的功力,外台觀戲環境又不便緊盯字幕,未能加添戲曲曲唱之美,勞而少功,豈不可惜!

《南方夜譚》

演出|明珠女子歌劇團、藝人歌劇團
時間|2013/07/06(明珠)、2013/07/07 (藝人) 19:30
地點|台南市安平開台天后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南方夜譚》一劇,企圖以輕鬆詼諧的方式,讓觀眾了解明末鄭氏家族的沉重歷史,因此採取狂想式的喜劇表演,以符合野台與廟口情調。未料,跳脫了傳統歌子戲的身段、服飾妝扮,那狂想式故事架構,恐怕只有劇中所唱的那些傳統歌子調。(游素凰)
7月
10
2013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