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邊界的揭露與質問《外遇,遇見羊》
5月
28
2012
外遇,遇見羊(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67次瀏覽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2/05/26 14:30

地點:臺北市城市舞台

文 謝東寧

綠光劇團的世界劇場系列,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年,這種全本搬演國外現當代劇本的作法,以往大多只存在學院裡頭,特別是外文系、戲劇系的師生習作,如今也逐漸成為市場風潮,接受一般普羅觀眾的考驗。同時這種外國劇本演出的處理方式,也慢慢從改編故事內容、改寫成本地時空環境,直到可以依劇本原汁原味地呈現,而以上現象也顯示,國內觀眾鑑賞能力的提昇。

綠光世界劇場的最新作品《外遇,遇見羊》The Goat: or, Who is Sylvia?,是美國荒誕派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的精彩大作,高齡八十四歲的阿爾比,如今已經是拿終身成就獎的劇作大師,他的荒誕派戲劇跟貝克特、惹內、尤涅斯科…等歐陸系大不相同,還是以美式寫實主義為基礎,不在劇場形式上有所挑戰,而是劇情內容走向之荒誕,而這種荒誕所對應的,卻是現實世界的井然有序。《外遇,遇見羊》尤其挑戰現代社會對於「性」觀念的保守認同,如果說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經濟問題瓦解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那麼本劇的毀滅力量,則是性觀念,當老公外遇的對象,是一頭山羊,那麼這個家庭(或者是社會)還能接受他嗎?

舞台設計利用灰色充滿現代主義風格,穿透性格子狀線條,搭建出五十歲成功建築師(劉亮佐飾)寬敞的三面牆家居,尤其是高椅背的誇張設計,更是畫龍點睛地突出建築師品味;而視線穿透於戶外的,觀眾看到的是投影背幕上顯現的外在世界,城市高樓建築、鄉村戶外景色…,這個背景隨著劇情的開展,更凸顯了導演(李明澤)對於內(家庭)外(社會)相互呼應的詮釋張力。另方面,同時導演也掌握了舞台符號的恰當應用,譬如舞台上隨著老公外遇劇情的揭露,老婆(謝盈萱飾)不斷地砸毀家具,甚至最後一幕,連原來的遙控窗櫺都故障了,而戶外的景色竟然上下顛倒,暗示著「真實」對於現實的毀滅力量。

原本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的成功建築師Martin,開始對於生活不專心,老是忘東忘西,他的好友記者Ross(陳竹昇飾)來訪問他,無意透露出他愛上一頭羊的秘密,Ross認為此事嚴重偷偷寫信給他老婆Stevie,老婆知曉之後開始與老公進行一場瘋狂的談判,同性戀兒子Billy(余啟銘飾)目睹這一切,跟著也陷入了肉體與道德之內心交戰,後來竟然在氣憤與渴望愛的哭泣中,吻了老爸,最後老婆滿身是血,砍了山羊(小三)的頭,回家向老公展示。

劇本主要討論的,是原本看似正常成功的人,因為某種天性、潛意識、或者某種癖好而用身體突破社會道德規範,原本個人私下的踰矩,卻被某種「正義」揭發,成了無法回頭、毀滅世界的罪人。但問題是,到底什麼樣的性才算「正常」呢?阿爾比刻意在今日社會,還糾結在同性戀是否正常的爭論中,一舉將邊界推到「人獸戀」的極限,但不只如此,這故事更是隱喻,隱喻人類世界強制性的道德標準,所隱藏的恐怖集體暴力。

劉亮佐和謝盈萱成功地扮演了這對語言快速、對白鋒利,充滿了對峙張力的夫妻,前者矛盾不被諒解的猶豫與天真、後者壓抑又爆發的不解情緒,恰如其份地表現這個屬於演員的劇本。倒是陳竹昇和余啟銘,未深入探究劇作家的角色用意,過多在劇場效(笑)果上的耍玩,反而削弱了故事張力,讓兩位主角,必須更辛苦地撐起劇情。

悲劇的用意,在於凸顯人性的脆弱與侷限,阿爾比不顧禁忌拋出這個議題,一如庫柏力克電影《大開眼界》的討論,現代社會的夫妻關係,除了一男一女的肉體關係之外,到底還可以用什麼來維持這份「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