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敘事、真人現身:劇場創作應用於地方的可能模式《海口之聲》
3月
15
2021
海口之聲(斜槓青年創作體提供/攝影田豫榮)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6次瀏覽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由屏東縣政府主導的第二屆「落山風藝術季」,於2020年12月18日至2021年3月1日活動,地點為「落山風之吹風看海地」,超過三十件的環境裝置或雕塑藝術作品設置於車城鄉海口港區、北沙灘之外,邀請了「斜槓青年創作體」(以下簡稱「斜槓」)前往演出《海口之聲》,以在海口村累積三年的在地故事,作為閉幕儀式主要節目之一。

這是「斜槓」第三次在海口做戲,往前推,2019年一月中旬首次推出《正港海口味》,經過田野訪問,改造了一處海口村民宅及其周圍環境,以劇團主要演員加上劇場概念設計的燈光音樂道具和舞台陳設,邀請觀眾在「一個晚上,走進海口的巷仔內,看見一些小故事。什貨店老闆娘的戀愛、童年記事、討海人的海海人生。」【1】2020年再次進駐海口,操作活動方式有所改變,招募屏東在地青年及長者,通過一系列工作坊、密集排練,【2】並改為午後時光推出成果呈現,《迷走計畫:做伙來去踅海口》,讓觀眾戴上耳機,由演員扮演引路人,帶領觀眾跨越屏鵝公路的兩側,遊走於代天宮、田邊榕樹下、沙崙地、民宅曬衣場等不同的地方風景,全程遊走社區生活地景約三小時,頗似在地導覽小旅行。

今年的《海口之聲》,延續前一年的日間時段進行活動,由劇團成員與社區民眾共同參與演出,且事前預告展演模式為較小規模的移動。當天沒有售票也無需事先登記或索票,僅要求觀眾先在海口村海口路旁的海口社區公園集合。根據引路人的開場白顯示,自由到場的觀眾人數出乎表演團隊預估的多,且成員看來多非海口社區居民,把第一個定點的觀眾席擠得滿滿。對此有趣的現象,筆者以為不妨留作日後評論觀察或是創作者反思的課題:當劇場創作應用於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的相關藝文展演活動,到底其實質訴求效益,或是作品的終極對話目標,該如何想像、建立之?

話說《海口之聲》表演文本,分為兩段式結構,分置於兩個地點。雖然筆者並未能夠現場觀賞2018年第一屆「落山風藝術季——地理風流」的戲劇演出節目《正港海口味》,僅能根據「落山風藝術季」官方網站演出紀錄,【3】了解當時演出內容與相關場景,大致已經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春嬌什貨店」這個關鍵詞/重要場景的交集,並以此為2021海口三部曲的故事前情背景設定與後續發展,產生了某種程度的互文性,互相關連。

在《海口之聲》演出開始之前,自稱為春嬌什貨店退休老闆娘的女兒小山(朱怡文飾),現身集合點,熱情招呼觀眾,引領大家往前轉入巷弄,來到一家看來像是閒置的民宅,指其為春嬌什貨店的舊址,將觀眾安頓於該棟建物對面的小片空地後,開始介紹因為忙著準備開店而累倒地上的外來女人家家(古知典飾),於角色對話互動中融入了海口在地食材如:菜豆乾、黑豆、海菜、金松辣椒醬、月桃葉,以及恆春知名地標尖山命名的磅蛋糕,用以展現家家開店的企圖心;觀演過程確實勾起引人一嚐「海口之味」的興致。一轉身,「志明春嬌戀愛史」與家家矜寡失婚的悲傷回憶先後登場,展開了今昔不同世代兩段與雜貨店相關的愛情故事,作為這個場景的主要情節。

海口之聲(斜槓青年創作體提供/攝影田豫榮)

在這段呈現中,表演者均為年輕劇場演員,具備了角色建構與進出的基本能力表演意識,僅有兩次出現了社區民眾的參與,頓時倍覺猶如為虛擬的敘事、虛構的扮演增添了日常生活的真實色彩:一處是開場的時候,筆者去年見過的社區長者「陳爸」,一樣站在集合的觀眾旁,熱心協助指揮交通,還隨意與引路人小山搭腔,相輔相成,意趣橫生;另一處應屬意外,正當劇情進入春嬌志明年輕時互相心有所屬一段,突然有一位阿嬤穿越表演區(實際上即是村內道路),彷彿也才意識到自己正橫過觀眾眼前之際,臉上浮現害羞的微笑,速速走過,奇妙的是這樣突發狀況原本可能會破壞了表演設定的戲劇情境,但不知是否阿嬤的羞赧與彼時正進行的青春戀情互相襯映,當下讓筆者感覺一點也不違和。

接著,小山姪子天天(蔡宜靜飾)以和人約好錄製「海口之聲」Podcast的理由,驅動觀眾們跟隨移動到「看海美術館」【4、5】外側一處布置好的舞台上,名為錄製現場。天天化身為主持人,秀出白底紅字海報看板,陸續提出三個問題:「你家裡面最有歷史最老的東西是?」、「你本來做什麼?有沒有想過另外一種人生?」「如果可以回到過去和以前的自己說一句話,你會跟他說什麼?」

面對上述問題,四位社區年長女性【6】一開始的反應最為直接快速,觀眾聽到了諸如豆醬缸、蒸籠、從旗後運來的陪嫁傢俱、傳家百年的古物,顯露了某種地緣關聯或年代背景的特殊性;至於「另外人生的想像」,大致一律歸結成「還是海口的滋味比較好」;最後一題,筆者記下的是其中兩位想給19、18歲的自己一句鼓勵的話語:你可以的!一切向前衝!

這一段可說是四位「在地演員」主要承擔的表演文本,自然展現了真人圖書館一般的效果,其生命表述的舞台魅力不容小覷,然而,以表演文本前後兩段的結構,前者採虛擬敘事的角色扮演,情節可說完整,表演調度也是流利活潑,觀演感受舒暢愉快,爾後以集體歌舞轉場,銜接社區媽媽的真人現身、現場問答,作為前後兩段的銜接,一來,可想像有利解決一般社區(民眾)劇場或素人戲劇工作坊的表演培力和排練時間難題,二來就一場官方藝術季邀請演出的表演掌控與計畫規格的雙重壓力下,完成了整場演出對於海口風土民情的貼近和勾勒,可謂聰明達標之舉。對筆者而言,則是還希望有機會看到真人現身的情感展露或物件肢體聲音等更多的表演。

簡言之,檢視近年各縣市出現社區營造脈絡之外的地方表演、素人劇場等各式活動計畫,早已不限舉辦文建會推動社區劇場工作坊的方式,除了鼓勵在地民眾開發自己的身體、表達自己的感受,站在舞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已經出現了劇場創作應用於地方文脈的多種工作手法。以「斜槓」連續三年進駐海口的成果表現,可說立基於「進駐」與「創生」的精神,發展出了不同的創作策略,善於結合劇場專業與社區期待,達到一個足以完成作品、同時也較可掌握演出水準的聰明策略;唯一存慮的是,筆者以為,若是以何種工作模式的歷程可以造成的互動影響、與後續可能存留的在地記憶強度,其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尚待重新衡度的懸念。

註釋

1、參見「落山風藝術季《正港海口味》」官方臉書粉絲專頁發文:「從當下回望過去在海口存在的記憶,從地景面貌的變遷至人物往昔日子的側寫,故事一共有四個段落,結合居民的口述歷史以及青年的在地觀察所編寫而成。」網址:https://reurl.cc/9ZnLWv

2、參見「斜槓青年創作體」官方臉書粉絲專頁說明,「做伙來去踅海口」戲劇工作坊於2020年5月舉行,內容包含:(一)海口的身體課程、(二)遊戲身體的說與演、(三)誰來說故事,說誰的故事及(四)我的故事,我來演,一共四天、每天兩小時的課程。六月則為連續的密集排練及彩排演出。

3、2018年第一屆「落山風藝術季——地理風流」——瑯嶠劇海口故事劇《正港海口味》完整演出紀錄:https://reurl.cc/dValpk

4、「今年藝術季除了藝術裝置及系列動靜態活動外,在活動的基地─車城鄉海口港也同時做了硬體設施的大整修;原先的海口港候船室成了「看海美術館」,這是全台唯一面海的美術館,除保留既有的玻璃帷幕造型外,內部也針對後續的藝術展覽空間作了規劃,屋頂增設的觀景步道更可以一覽中央山脈尾段的山海大景,預期未來將是網美朝聖的拍照打卡地。」摘錄自〈隨風舞動,顛覆想像:來屏東落山風藝術季,走訪海口小鎮逆風之旅〉。

5、其前身為地方政策轉型失敗的「海口港候船室」、「恆春半島遊客服務中心」,可參閱〈何時再啟航?荒廢13年 車城海口港的藍色憂鬱〉、屏東縣車城鄉公所〈海口港〉。

6、參見「斜槓青年創作體」官方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所列主要參與表演創作成員、部份感謝名單。如下:

製作團隊:斜槓青年創作體

創作統籌/劇本發想:林曉函

共同創作/演員:古知典、朱怡文、蔡宜靜

在地演員:朱蘭櫻、黃如惠、楊英娟、白碧玉

音樂設計:林謙信

舞台設計:李婕綺

感謝在地受訪居民:

林連勝、李明雄、葉清涼、吳傅玉綉、劉和、白文豐、黃坤發、羅玉雲

《海口之聲》

演出|斜槓青年創作體
時間|2021/02/27 15:30
地點|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港附近

《迷走計畫:做伙來去踅海口》

演出|斜槓青年創作體
時間|2020/06/27 17:00
地點|屏東縣車城鄉海口港附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創業與Podcast,線下與線上,都是迎向未來的創生系統工具,虛構令其有安穩滲透人心並想像實際可能的開放性,斜槓青年創作體三年來用「海口三部曲」展示徜徉在地方的藝術實踐途徑,《海口之聲》對於結構、空間、器物、氛圍,乃至不同的生命體(在地表演者、演員、觀眾、路人、狗……等)皆有更加成熟的創作思維潛藏其中。(楊智翔)
3月
08
2021
可以說《做伙》所開展的地方想像雖足以敞開接觸之門,倘若將來欲有延續型演出計畫甚或要與地方發展(創生)進一步鏈結,從走過朝向「待過」邁進的話,應可再進一步思考徒步移動及定點式展演的比例分配,及文本與空間的敘事關聯及布局方式,或許能更加豐富觀演對象的背景,並吸納難以親近或游移於地方活動的觀望者。(楊智翔)
7月
08
2020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