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藝術之名重塑新風情《新四季》
10月
28
2015
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管絃樂團(新舞臺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0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小提琴大師基頓.克萊曼(Gidon Kremer)2014年與DG發行一張名為「新四季」的專輯,今年(2015)年底以同名展開世界巡迴音樂會,偕子弟兵波羅的海絃樂團(Kremerata Baltica)連袂訪台。此場音樂會受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之邀,僅於高雄至德堂演出一場,筆者對於能夠幸運的躬逢其盛感到無比欣慰。當晚的演出呈現與大師的詮釋演出其實頗值得加以評論,如果只是單純的看熱鬧—因為是大師而前去聆聽,屬於湊熱鬧心態,那麼真的十分可惜,甚至辜負了這場極有深度的音樂會。筆者先從音樂會的曲目談起,期望將兩個小時的演出,轉化為文字,帶領大家認識基頓.克萊曼的音樂藝術。

基頓.克萊曼所接觸的音樂(演出)種類十分廣闊,除了古典音樂外,也熱衷於新作品的發表,不只提攜優秀作曲家,更讓聽眾能打開耳朵,認識更全面的音樂。因此,克萊曼可說是現代音樂的重要推手之一。至於其一手創立的波羅的海絃樂團,則是克萊曼特地徵選東歐國家的年輕樂手作為樂團成員,通常他們所演奏的音樂創意與幽默兼具,最重要的是對於音樂無止盡的熱情與探索。其實樂團團員均為年輕音樂家是克萊曼刻意的要求,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專業交響樂團團員的「音樂疲勞」,將音樂當成了工作應付而忽略了藝術價值。簡單的說,這就是克萊曼一再強調對音樂的熱情與探索,充分反映在波羅的海絃樂團的演出上。

波羅的海絃樂團可說是完全「繼承」了大師的音樂藝術。波羅的海絃樂團的默契極佳,彼此間如室內樂般的互動與對話,大家相互傾聽,最重要的是,這些團員年紀輕輕便已達成了這音樂演出的最高境界。音樂會下半場的第一首樂曲為樂團與鐵琴協奏的韋瓦第(A. Vivaldi)《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當中的《夏》。沒有指揮,但是樂團與鐵琴獨奏竟配合的如此天衣無縫,樂團的功力在此便可看出。這首鐵琴版的《夏》,筆者認為音樂效果並不佳,不能凸顯鐵琴的表現張力,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當晚打擊獨奏家錯音過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樂團在此展現與獨奏家良好的默契。

樂團曲目選擇活潑,從第一首曲目便可略知一二。此場音樂會第一曲為拉斯卡托夫(А.Раскатов)改編柴科夫斯基《四季》鋼琴曲集而重新創作的《四季文摘》(The Seasons Digest)。嚴格來說,並不能算是重新創作,原因在於此曲的曲調(和聲)與順序同樣取材自柴科夫斯基的原作,也就是說以現成曲調,融合現代的聲響,以弦樂團編制外加打擊樂器演出。演奏時間大約20分鐘,可說是柴科夫斯基《四季》的精華版。雖然音樂精簡許多,但拉斯卡托夫的重新改編,不但在精緻的改編中具現柴科夫斯基音樂的精隨外,更透過一些現代聲響的加入,加深了此首鋼琴套曲「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的味道,筆者發現,這樣的改編特別強調了各個「月份」所對應的副標題。舉例來說,二月 (February)的副標題為「狂歡節」(Carnival),拉斯卡托夫的改編除了利用弦樂呈現狂歡的氛圍外,更安排了低音提琴樂手吵架、互拍提琴的橋段;打擊樂器與團員口哨的使用,更能具現出狂歡節熱鬧不羈的氛圍。一月 (January)「在壁爐旁」(At the Fireside)也十分值得一提。一開始是弦樂持續的高音,預置鋼琴 (Prepared Piano)怪誕的聲響與之應和,逼真的表現出一月裡大雪紛飛、寒冷的感受。隨之出現的主題便是柴科夫斯基的音樂,與前面冰冷的現代聲響有著顯著對比,然而作曲家仍不忘玩笑一番,古典、浪漫的主題出奇不意的被動了手腳,例如加入了弦樂的大滑音(glissando)。

七月(July)「收割之歌」(Song of the Reapers),拉斯卡托夫讓樂曲以一段固定的音形作為襯底(這固定的旋律為作曲家自行創作的)。既然是收割之歌,作曲家在這裡便安排團員隨著音樂大聲哼唱,像是農民虔誠喜悅的讚頌之歌,效果非常出色。九月 (September)「狩獵歌」(Hunting Song),作曲家讓首席吹奏類似小號的號角,作為狩獵時的信號。可是這號角的調性故意安排的與曲調不同,呈現出「走音」般的音響效果。最後要提及的是12月(December)「聖誕節」( Christmas),樂曲最後突然歸於寂靜,後方的音響撥放樂團預先錄製好的「一月」主題,音樂撥放時團員呈現定格狀,隨後結束整首樂曲。這真可謂神來一筆!至於這安排用意何在,筆者認為就留待聽眾自行想像吧。

整場音樂會的重點應為下半場菲利浦.格拉斯(Philip Glass)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美國新四季」( Violin Concerto No. 2 "The American Four Seasons" ),此次演出為此曲的台灣首演。為配合此曲演出,樂團邀請美國前衛藝術電影教父喬納斯‧梅卡斯(Jonas Mekas)與其他三位外國影像設計師,為此曲打造專屬影像。菲利浦.格拉斯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同樣是以作曲家最廣為人知的極簡主義(Minimalist music)(又譯作極限主義)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四位影像設計的投影,不只讓音樂更具有畫面與色彩,同時更鮮明地傳達出極簡主義的特色。簡單來說,「極簡音樂」就是同中求異的概念,看似重複的節奏、旋律不斷循環,但其實不斷的進行細微變化,此首樂曲的影像投影便是此種風格。例如投影影像為車站中等車的乘客,乘客是靜態(靜止的),但因為鏡頭如跑馬燈式的不間斷播放,使得觀眾可以看見不同臉的表情。又或者在第二樂章時從頭到尾都在旋轉的樹,但是每一次旋轉都有著細微的變化;落葉、下雪、葉子轉黃、生長,乍看之下畫面都是相同的,但是細看又有許多的不同。

此協奏曲共有四個樂章,外加序奏(prologue)以及三首歌(三首歌安排在各個樂章後,例如第一樂章後安排第一首歌,然第四樂章未安排歌曲,因此共三首歌)。作曲家不標明四季所對應的樂章,讓聽眾自行感受。因為加上投影的緣故,舞台稍微做了一些燈光設計,序奏與歌曲的部分沒有投影,因此舞台只留聚光燈給獨奏家,而在「樂章」的部分加入投影,整首樂曲也因此顯得更有氛圍。雖然至德堂算是大型演奏廳,但演奏此首樂曲時讓筆者感受到室內樂般的精緻,波羅的海絃樂團與克萊曼在音樂上幾乎是一起呼吸的,而聽眾也隨之感受,在那演奏片刻,聽眾就是單純的面對音樂與自己,這正是筆者最嚮往的境界—聽眾與演奏家一起呼吸,音樂的距離感也因此縮減,這是很奇妙的音樂感受。因此,對筆者來說,春、夏、秋、冬到底是那些樂章已經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藉由音樂讓自己思考,藉由音樂探索,筆者認為,這就是基頓.克萊曼的藝術信仰。

整場音樂會,基頓.克萊曼最佳的表現應是此菲利浦.格拉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嚴格來說,基頓.克萊曼的黃金期可能已過,演出成果已不如年輕時的巔峰狀態。歲月是殘酷的,不只克萊曼,當今許多大師的演奏都開始走下坡(例如筆者近期聽到的祖克曼P. Zukerman、列賓Vadim Repin等)。克萊曼的演出比較嚴重的問題在於和弦的乾淨度,例如在音樂會第二首樂曲德斯亞尼可夫(L.Desyantnikov)改編皮耶佐拉(A. Piazzolla)《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Cuatro Estaciones Porteñas)裡,雙音或和絃拉奏時有雜音產生,且發生次數偏多。就姿勢方面而論,克萊曼從以前到現在都不算是非常標準,尤其快速音群的拉奏,大手臂的運用比較不自然,但技巧並不是最重要的,重點是能否演奏出說服人的觀點。

若聆聽基頓.克萊曼的莫札特、巴赫錄音,便能感受到克萊曼強烈的個人特色,以及不同其他演奏家的演奏法。筆者總歸,音樂的斷句、樂曲結構(重心)的安排與弓法的設計,克萊曼有自己的堅持與獨到觀點。(例如莫札特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序奏後破天荒加入的裝飾奏,又或者莫札特樂曲裝飾音的打法)。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為例,一般演奏家總是刻意凸顯「探戈」舞蹈的特質,將音樂演奏的熱情外放,有些甚至顯得有些浮誇,然而克萊曼從不做表面上的情緒渲染,而是踏實的注意節奏感與對比,少了表面的效果,卻多了對音樂的認真思考。筆者聽了許多克萊曼的錄音,深深認為這位大師從來不在乎別人的觀點(甚至是評論),所謂擇善固執,克萊曼永遠用自己的「真心」詮釋音樂,而不迎合大眾膚淺的「主流」詮釋,在音樂當中,似乎總能自得其「樂」。

《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信》是基頓.克萊曼的重要著作(中文版不久前上市發行),克萊曼在此書中用深刻精練的文字闡述對於藝術的追求,以及對於後輩的憂心與提醒。對音樂「思考」的能力,筆者認為是現在從事器樂演奏的學生們最欠缺的。以中國(亞洲)地區為例,大部分學生將自己關在琴房裡埋頭苦練,一味的追求技術,更糟糕的甚至覬覦成名後的名與利,基頓.克萊曼在書中便對此特別提出批判與警告,而筆者也同樣擔心,台灣音樂班的學生普遍不懂得用心感受音樂,不願意花時間思考音樂,而徒呼負負,抱怨音樂之路坎坷且狹窄,令人憂心。如何將自己走出去,取決的絕對是對於音樂的最真實「體會」。基頓.克萊曼縱使技術有些瑕疵,但是他的藝術與音樂層次卻令人難以望其項背,這讓筆者不禁想到以色列已故小提琴大師艾薩克.史坦(Isaac Stern)所一再強調的:「音樂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也不是一件工作,更不可以是偶而為之,那是你的生命,是你深信不疑的奉獻,因此你要先相信這種熱誠奉獻,隨後…人們也會跟著相信你的熱誠。」光靠技術是不足以成為音樂家的,技巧是可以被克服的,重要的是如何讓音樂與生命從樂器中展露。縱使現在音樂界充斥著各式亂象,基頓.克萊曼依然默默的認真思考音樂、演奏音樂,並且敢於嘗試,筆者此次聆聽的音樂會有別於正式的古典音樂會,融入了一些跨界的元素,但這些嘗試絕非為了商業利益或是單純討好聽眾,而是以藝術之名,重塑四季音樂新風情。

《新四季》

演出|基頓.克萊曼(Gidon Kremer)與波羅的海絃樂團(Kremerata Baltica)
時間|2015/10/17 19:30
地點|高雄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