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讀過一個有趣的論述——人類其實是透過不斷的跌倒再站穩腳步來往前走,重心不斷向前傾斜,接著踏出腳支撐住,持續重複這樣的過程,那跑就是更加速這樣重複動作的行為,這也是起初看到「跑!」作為今年草草戲劇節的主題時的期待,期待看見青少年跌跌撞撞,卻又充滿動能向前奔跑的樣貌。
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的草草戲劇節青少年劇場,自第四屆由計畫主持人呂毅新帶入口述歷史劇場的創作形式,並由阮劇團陳盈達第三次擔任總編導。近兩年觀賞其導演的青少年劇場不難發現,陳盈達是以導演本位去選擇故事、編排串聯並完成作品。而此次為何會將主題命名為《跑!》?演員的生命經驗演出與此有何關聯?導演又是如何揀選故事加以呈現呢?
《跑!》從一群人不知為何排隊而開始,呈現出台灣人排隊的各形各貌,接著廣播響起,原來是寺廟的搶頭香活動,但眾人衝出去之後,卻像是找不到方向,不知道為何而衝,茫然地遊走在舞台空間中,而原先排在第一位的女孩,也困惑地看著所有人,彷彿在詢問著:「他們為何而跑呢?」
整齣戲由許多的回憶片段組成,由不同的青少年演員們講述自己曾經的故事,也有許多主題式的片段,讓演員各自呈現自身經驗,導演在這過程中時常讓文本交互碰撞、互涉、埋下伏筆,如「有(無)意留下的顏色」場中,前面還在演出阿公喜歡畫畫的片段,後方有個女孩就走進來,買了一包花生,但這樣的處理卻又不喧賓奪主,反倒在觀眾心中留下期待,期待下一個故事的發生,也期待兩個故事會有何連結。
導演還安排了一個騎著兒童腳踏車的女孩,總是出奇不意地出現在戲中,或跟劇中人物有互動(化成郵差送信),又或是單純地經過,而每次的出現,總伴隨著幼幼台歌曲「卡加布列島」,像是提醒著觀眾,或是提醒著戲裡的人物,過去、童年中那個小小的你,一直都看著現在的你在發生什麼事情。
然而,這些片段與《跑!》的關聯性,仍值得推敲,演出片段都是回看過往,卻沒有向前的動能,倘若總編導的想法如節目單所說,希望跑之前能夠知道為何而跑,找到方向,為何又會在最後回到搶頭香的片段時,讓原地不動的女孩向所有人質問:「不是都會到嗎?為什麼還要跑?」整齣戲似乎想對於現代社會盲目追求前進、進步的狀況提出反動,但在演出中,又讓前進這件事情缺席了。失去比較的對象,如何能說服觀眾尋找目標跟方向的重要性呢?此次演出選出的個別片段或許能勾起情懷或使人同理,但片段之間或是與主體的連結稍嫌薄弱,若能夠更貼近主題,或是讓核心概念凸顯在各個片段中, 觀眾應該也更能梳理出導演透過演出想傳達的意涵。
草草戲劇節一路跑到第十一年了,過程中或許跌跌撞撞,但也賣力地踏出每一步然後站穩,每次參與都能感受到阮劇團深耕嘉義的熱情與努力,也期待未來能持續為嘉義的青少年們提供舞台,讓青少年為自己發聲。
《跑!》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9/03/03 10: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