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還是回首?《跑!》
3月
18
2019
跑!(阮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8次瀏覽
呂政達(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生)

曾經讀過一個有趣的論述——人類其實是透過不斷的跌倒再站穩腳步來往前走,重心不斷向前傾斜,接著踏出腳支撐住,持續重複這樣的過程,那跑就是更加速這樣重複動作的行為,這也是起初看到「跑!」作為今年草草戲劇節的主題時的期待,期待看見青少年跌跌撞撞,卻又充滿動能向前奔跑的樣貌。

邁入第十一個年頭的草草戲劇節青少年劇場,自第四屆由計畫主持人呂毅新帶入口述歷史劇場的創作形式,並由阮劇團陳盈達第三次擔任總編導。近兩年觀賞其導演的青少年劇場不難發現,陳盈達是以導演本位去選擇故事、編排串聯並完成作品。而此次為何會將主題命名為《跑!》?演員的生命經驗演出與此有何關聯?導演又是如何揀選故事加以呈現呢?

《跑!》從一群人不知為何排隊而開始,呈現出台灣人排隊的各形各貌,接著廣播響起,原來是寺廟的搶頭香活動,但眾人衝出去之後,卻像是找不到方向,不知道為何而衝,茫然地遊走在舞台空間中,而原先排在第一位的女孩,也困惑地看著所有人,彷彿在詢問著:「他們為何而跑呢?」

整齣戲由許多的回憶片段組成,由不同的青少年演員們講述自己曾經的故事,也有許多主題式的片段,讓演員各自呈現自身經驗,導演在這過程中時常讓文本交互碰撞、互涉、埋下伏筆,如「有(無)意留下的顏色」場中,前面還在演出阿公喜歡畫畫的片段,後方有個女孩就走進來,買了一包花生,但這樣的處理卻又不喧賓奪主,反倒在觀眾心中留下期待,期待下一個故事的發生,也期待兩個故事會有何連結。

導演還安排了一個騎著兒童腳踏車的女孩,總是出奇不意地出現在戲中,或跟劇中人物有互動(化成郵差送信),又或是單純地經過,而每次的出現,總伴隨著幼幼台歌曲「卡加布列島」,像是提醒著觀眾,或是提醒著戲裡的人物,過去、童年中那個小小的你,一直都看著現在的你在發生什麼事情。

然而,這些片段與《跑!》的關聯性,仍值得推敲,演出片段都是回看過往,卻沒有向前的動能,倘若總編導的想法如節目單所說,希望跑之前能夠知道為何而跑,找到方向,為何又會在最後回到搶頭香的片段時,讓原地不動的女孩向所有人質問:「不是都會到嗎?為什麼還要跑?」整齣戲似乎想對於現代社會盲目追求前進、進步的狀況提出反動,但在演出中,又讓前進這件事情缺席了。失去比較的對象,如何能說服觀眾尋找目標跟方向的重要性呢?此次演出選出的個別片段或許能勾起情懷或使人同理,但片段之間或是與主體的連結稍嫌薄弱,若能夠更貼近主題,或是讓核心概念凸顯在各個片段中, 觀眾應該也更能梳理出導演透過演出想傳達的意涵。

草草戲劇節一路跑到第十一年了,過程中或許跌跌撞撞,但也賣力地踏出每一步然後站穩,每次參與都能感受到阮劇團深耕嘉義的熱情與努力,也期待未來能持續為嘉義的青少年們提供舞台,讓青少年為自己發聲。

《跑!》

演出|阮劇團
時間|2019/03/03 10: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