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的阿霖《來自清水的孩子》
10月
16
2024
來自清水的孩子(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5次瀏覽

文 羅倩(表演藝術評論台編輯)

三缺一劇團由同名漫畫改編而來的《來自清水的孩子》(Son of Formosa),首演於2023「人權藝術生活節」(2020-),該生活節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當時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的人權學習中心一樓演出四場(12/2-3)。今年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首次主辦的2024「連翹自由節─清醒時光」中重演三個場次(9/14-15),演出地點則是在距離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不遠的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兩者皆是索票演出,以劇場觸及人權與自由,回首二二八至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自是活動推廣的首要任務。

演前四十分鐘,參與者需先到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大廳集合,接著有館員為我們簡短導覽有關該建物的歷史故事。從台灣教育會館(1931-1945)、台灣省參議會/台灣省臨時省議會(1946-1958)、台北美國新聞處(1958-1979)、美國在台協會美國文化中心(1979-2002)、歷經修復(2002-2011)、到今日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011/2/28-)。這棟由時任台灣總督府土木部營繕課課長井手薰設計的建築,從日治時期即是重要的美術展覽空間,舉辦過官辦府展、台展,雕塑家黃土水的《甘露水》(1921)也曾擺放在此(就置放在我們當日坐的大廳主樓梯旁,是當年台灣教育會館落成的祝賀禮【1】)。而後經歷台北美國新聞處、美國在台協會直至2000年左右,亦扮演了藝文展覽(電影、畫展、音樂會、舞蹈等)與接受西方藝文訊息的重要空間。


來自清水的孩子(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現今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經營,作為永久續存機構。從1995年起初的「賠償、紀念活動與撫慰」工作、2000年政黨輪替後「真相探討以及歷史、教育、文化」的轉型,到今日朝向「紀念、教育、文化」的轉型正義目標【2】,亦是今日人們瞭解傷痛過往的重要公共空間。

由前述從節目活動主辦源起到回顧歷史建物的繁瑣介紹,便不難連結,為何演出會從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大廳做為起點。《來自清水的孩子》是有關台灣人因白色恐怖而無端蒙受政治迫害的傷痛故事,不只表現了人在動盪的時代與艱困的生存環境中還能充滿善念、給予他人力量的故事,亦顯露了台灣人堅毅、質樸無華的人格特質。

三缺一劇團將《來自清水的孩子》定位為親子劇、漫畫故事劇場,演出時間僅有四十五分鐘。原漫畫以一套四冊的傳記形式,縝密豐富地將蔡焜霖前輩所曾經歷的人生起伏,細細描繪出來。改編自漫畫的劇場版,或許考量親子共賞或囿於演出時間規劃的緣故,主要聚焦在蔡焜霖與書本的關係上——一位愛書的孩子,因閱讀書籍而被判刑的少年,出獄後依然從事著與書籍出版有關的事業與工作。劇場營造出主角與書本患難與共的內在世界,這部分的擷取與改編相當成功。沒有先閱讀過漫畫版的觀眾如我,也能自然進入劇場版打造的書本世界。


來自清水的孩子(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團隊並沒有因為對象是親子而減損描繪受到政治迫害的內容,因此當只是熱愛閱讀的孩子——用偶代表還是孩子的小阿霖,因閱讀而遭受懲罰——換成了長大後真人飾演的阿霖,綠島一去就是十年,獄中日子的煎熬與獄後新生回歸社會所歷經的苦,在舞台上以阿霖與小阿霖的對話/或沉默來呈現內在轉折。三缺一劇團善用他們精湛操偶的能力,以及華語、日語、台語多語言的應用,將對兒童觀眾來說較難以消化理解的政治控訴,轉化成人偶對戲的表演形式,實做了適切的劇場藝術轉化。

故事中的主角阿霖(蔡焜霖)因政權更迭而多舛的人生境遇,雖有痛苦也有歡喜。那些曾受傷害的時刻、懷疑自己的時刻、好似再也堅持不下去的時刻、出獄後被噩夢追趕的時刻……種種自我對自我的內心拷問,都轉換成舞台上演員阿霖跟他自己的偶——像小小的靈魂,也代表著小時候那個只是單純地熱愛著閱讀的小孩——之間的純淨互動。幾幕主角阿霖與代表他的執頭偶在舞台上相互激勵相互打氣,那種心靈在脆弱時刻的孤獨與寂靜的純粹,演員與執頭偶共構對望,使觀者不禁跟著劇情動情、動容,伴隨難以抑止的悲傷情緒共同湧現。眾多難以言說的時代的感傷情緒在舞台上層層疊疊終至發酵,以不同於閱讀紙本漫畫的臨場感感動了在場的觀眾,這是三缺一劇團所製作的《來自清水的孩子》最迷人、最動人之處。


來自清水的孩子(三缺一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再者,劇場版創造了一個清晰的文學指引:任何的閱讀都不應該有罪,閱讀是人在生命中最愉悅的自我探索,它應該一直一直被持續下去,不管今日是孩童或是成人,閱讀是人一輩子重要的精神糧食。蔡焜霖後來的人生對台灣早期本土漫畫、童書與女性雜誌出版的時代成就,他對出版事業的耕耘為我們開闢了一條閱讀可以如此而行的道路,人人都能擁抱閱讀及其不可預料的甜美,如他小時候一般。

劇場版的舞台構成相對簡單,僅三人一偶,與各式各樣的書體構造。長桌上有一本大大的書,每翻開一頁就是一個故事,小阿霖的人生在大大的書本之間上上下下裡裡外外之間穿越,這部分呈現也只有人偶共構的劇場能完美演繹出來。豈不同時呼應著蔡焜霖在劇場外的真實人生,哭紅眼鼻之餘,令觀眾如我也想在走出劇場外再好好一探究竟,當時候是什麼原因,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時代所牽連的其他⋯⋯感謝《來自清水的孩子》所帶來的力量,過去被噤聲、今日需重探,歷史之路依然未竟⋯⋯【3】還有許多人物故事等待著被理解與閱讀。


注解

1、陳德倫,〈刻劃啟蒙的輪廓──黃土水與《甘露水》,百年尺度的遺產與見證〉,《報導者》,刊登日期:2021/12/16。

2、詳細內容請參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網站上的「本會簡介」。

3、「2018年10月,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舉行『白色恐怖時期判決有效撤銷公告』,包含蔡焜霖在內的一千兩百七十名受難者撤銷有罪判決。」腳本游珮芸;漫畫周見信,《來自清水的孩子》第四冊:化作千風,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1,157-158頁。

《來自清水的孩子》

演出|三缺一劇團
時間|2024/09/14 11: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
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12月
06
2024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