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位於終點的起點《死線》
3月
12
2023
死線(許程崴製作舞團提供/攝影歐珀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3次瀏覽

文 方序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

「爆炸聲響徹雲霄,生死一瞬間,若是早知道了自己的死期,又該如何度過剩下的日子?」。一位舞者站在燈光下,清晰的喘息聲一次次吹鼓著氣球,一聲巨響,是結束也是開始,一個位於終點的起點就此展開。

此次觀賞〈死線〉時,有別於以往,在開始前我的心情沉寂的,似乎對我來說準備接納或者進入死亡這件事,參雜些許害怕與恐懼。作品中些許直白的意象直擊我的內心,卻又享受當下作品帶來的的衝擊與快感,或許當那即死的底線終將到來時,逃是一個選擇,也是一個態度。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一位舞者在梯子上,俯瞰其他舞者的畫面,當下面舞者在土中掙扎卻放肆,上面的視角又該是何種心情?當他剛經歷完相似的場景,該用何種心情去看待這個當下,再一次也好第一次也罷,幾分鐘前他也正經歷著這些,而當視角抽離,他是用何種態度去看眼前所發生的一切的?很特別的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我就開始反思與換位,或許就跟死亡一樣,沒有太多的醞釀時間,在那一剎那,不論是否協帶著些許戲劇性,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直接了當的,在這一秒中接受了所有的作為,原以為會是悲傷交織,卻被作品帶往了另一個特別且美妙的情緒。

充滿戲劇張力與懸疑的情節,讓台下的觀眾呼吸急促,緊張的氣息串連著呼吸的節奏,當白布覆蓋、當弓箭穿透當腳下的土壤且揮舞且埋葬,舞者們的歇斯底里,夾雜著多樣情緒的奮力一搏,像是沒有終點的耗盡體力,這些訊息看似直白的傳遞給我們,卻是倍感衝擊,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沒有人知道最終張誰是兇手,懸疑情節搔癢著我的大腦,重擊的音樂與翻頁的轉場,猶如3D刻印。舞台上的土壤直到謝幕時都持續撼動著我,土壤可以創造生長,可以掩蓋結束,當舞者們先是舞動於土壤之上,而後被掩蓋於其中,彷彿創造一條生與死的連結,亦所謂是開始也是結束。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死線》

演出|許程崴製作舞團
時間|2023/02/1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3月
12
2023
劇情的發展與角色的交錯,留下觀者猜想究竟誰是兇手,增添懸疑的氣氛。描繪「死線」中,奮力一搏和驚心動魄的時刻令人緊張刺激,而最令人著迷的是那「一觸即發」的交界處,皆在一線之間的死線。
2月
27
2023
在這場長達6.5小時的舞蹈馬拉松中,每位舞者各自擁有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展現自己。是以純演講、純舞蹈表演、先表演再演講的形式都是可預期的,觀眾也須自行為每場演出之間的落差調頻。
12月
08
2023
若是未曾讀過小說原作的觀眾,或許會有點看不太懂舞蹈內容。但是那又何妨?專注欣賞舞蹈不失為美事一件,誰說改編作一定要為原作服務呢?
12月
06
2023
雞屎藤製作團隊不再高度依賴外部物件,為觀眾呈現一段詳實的紀實敘事,而是專注於舞者的身體詮釋,藉此表達他們對於人民與政權體制互動的思考。
12月
06
2023
然而,本該是烘襯身體表現的媒介技術,卻有種理論大於文本之感,倘若消除停止這些風格鮮明的音像效果,回歸舞蹈本身,究竟會剩下什麼?
12月
06
2023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