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位於終點的起點《死線》
3月
12
2023
死線(許程崴製作舞團提供/攝影歐珀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5次瀏覽

文 方序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

「爆炸聲響徹雲霄,生死一瞬間,若是早知道了自己的死期,又該如何度過剩下的日子?」。一位舞者站在燈光下,清晰的喘息聲一次次吹鼓著氣球,一聲巨響,是結束也是開始,一個位於終點的起點就此展開。

此次觀賞〈死線〉時,有別於以往,在開始前我的心情沉寂的,似乎對我來說準備接納或者進入死亡這件事,參雜些許害怕與恐懼。作品中些許直白的意象直擊我的內心,卻又享受當下作品帶來的的衝擊與快感,或許當那即死的底線終將到來時,逃是一個選擇,也是一個態度。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一位舞者在梯子上,俯瞰其他舞者的畫面,當下面舞者在土中掙扎卻放肆,上面的視角又該是何種心情?當他剛經歷完相似的場景,該用何種心情去看待這個當下,再一次也好第一次也罷,幾分鐘前他也正經歷著這些,而當視角抽離,他是用何種態度去看眼前所發生的一切的?很特別的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我就開始反思與換位,或許就跟死亡一樣,沒有太多的醞釀時間,在那一剎那,不論是否協帶著些許戲劇性,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直接了當的,在這一秒中接受了所有的作為,原以為會是悲傷交織,卻被作品帶往了另一個特別且美妙的情緒。

充滿戲劇張力與懸疑的情節,讓台下的觀眾呼吸急促,緊張的氣息串連著呼吸的節奏,當白布覆蓋、當弓箭穿透當腳下的土壤且揮舞且埋葬,舞者們的歇斯底里,夾雜著多樣情緒的奮力一搏,像是沒有終點的耗盡體力,這些訊息看似直白的傳遞給我們,卻是倍感衝擊,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沒有人知道最終張誰是兇手,懸疑情節搔癢著我的大腦,重擊的音樂與翻頁的轉場,猶如3D刻印。舞台上的土壤直到謝幕時都持續撼動著我,土壤可以創造生長,可以掩蓋結束,當舞者們先是舞動於土壤之上,而後被掩蓋於其中,彷彿創造一條生與死的連結,亦所謂是開始也是結束。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死線》

演出|許程崴製作舞團
時間|2023/02/1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3月
12
2023
劇情的發展與角色的交錯,留下觀者猜想究竟誰是兇手,增添懸疑的氣氛。描繪「死線」中,奮力一搏和驚心動魄的時刻令人緊張刺激,而最令人著迷的是那「一觸即發」的交界處,皆在一線之間的死線。
2月
27
2023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