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位於終點的起點《死線》
3月
12
2023
死線(許程崴製作舞團提供/攝影歐珀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9次瀏覽

文 方序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

「爆炸聲響徹雲霄,生死一瞬間,若是早知道了自己的死期,又該如何度過剩下的日子?」。一位舞者站在燈光下,清晰的喘息聲一次次吹鼓著氣球,一聲巨響,是結束也是開始,一個位於終點的起點就此展開。

此次觀賞〈死線〉時,有別於以往,在開始前我的心情沉寂的,似乎對我來說準備接納或者進入死亡這件事,參雜些許害怕與恐懼。作品中些許直白的意象直擊我的內心,卻又享受當下作品帶來的的衝擊與快感,或許當那即死的底線終將到來時,逃是一個選擇,也是一個態度。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一位舞者在梯子上,俯瞰其他舞者的畫面,當下面舞者在土中掙扎卻放肆,上面的視角又該是何種心情?當他剛經歷完相似的場景,該用何種心情去看待這個當下,再一次也好第一次也罷,幾分鐘前他也正經歷著這些,而當視角抽離,他是用何種態度去看眼前所發生的一切的?很特別的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我就開始反思與換位,或許就跟死亡一樣,沒有太多的醞釀時間,在那一剎那,不論是否協帶著些許戲劇性,就是這麼簡單粗暴直接了當的,在這一秒中接受了所有的作為,原以為會是悲傷交織,卻被作品帶往了另一個特別且美妙的情緒。

充滿戲劇張力與懸疑的情節,讓台下的觀眾呼吸急促,緊張的氣息串連著呼吸的節奏,當白布覆蓋、當弓箭穿透當腳下的土壤且揮舞且埋葬,舞者們的歇斯底里,夾雜著多樣情緒的奮力一搏,像是沒有終點的耗盡體力,這些訊息看似直白的傳遞給我們,卻是倍感衝擊,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沒有人知道最終張誰是兇手,懸疑情節搔癢著我的大腦,重擊的音樂與翻頁的轉場,猶如3D刻印。舞台上的土壤直到謝幕時都持續撼動著我,土壤可以創造生長,可以掩蓋結束,當舞者們先是舞動於土壤之上,而後被掩蓋於其中,彷彿創造一條生與死的連結,亦所謂是開始也是結束。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死線》

演出|許程崴製作舞團
時間|2023/02/12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3月
12
2023
劇情的發展與角色的交錯,留下觀者猜想究竟誰是兇手,增添懸疑的氣氛。描繪「死線」中,奮力一搏和驚心動魄的時刻令人緊張刺激,而最令人著迷的是那「一觸即發」的交界處,皆在一線之間的死線。
2月
27
2023
批判的意圖影響了這齣戲的形式,讓我們在這段時間中漸漸變化,變得警覺──之於充滿危機的世界,之於作用在自己身上的治理力量,之於如何更好地採取行動。
5月
29
2023
我有充分的理由與權力,贊同主創團隊的實驗精神,不僅是想製作賣座作品,觀眾是完成演出的關鍵,但在場者是誰其實不甚重要,很想建議票面加上警語「心理素質不夠強健者勿入」,雖然我知道主張不會得到回應。
5月
23
2023
一開場,這齣戲就照見我們剛剛的模樣。黑暗中的舞台以12面黑色屏幕當作佈景,黑幕前的舞者,就像手機訊息裡那些白花花的訊息在眼前跳動著,觀眾已被編舞家不知不覺的置身在看手機的體感裡
5月
23
2023
此作品原創於2018年,取材日本幾個著名的黑暗暴力事件:赤軍事件和奧姆真理教事件,旨在探索群體的瘋狂意識形態以及同儕壓力;依據榮格心理學論述,人的人格由三部份組成⋯⋯
5月
22
2023
後設戲劇(metatheatre)的概念已經不陌生,打破第四面牆或戲中戲早非創新之舉,然而,當後設的概念與舞蹈、敘事兩相結合,卻產出意料之外的驚喜。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與劇作家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選擇將原先的故事拆解,重建另一種敘事觀點。
5月
19
2023
2023年高雄春天藝術節共推出四檔環境舞蹈作品,分別在「鳳儀書院」與「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演出。在鳳儀書院演出的兩個作品為:01舞蹈製作的《三種氣質》與南台灣藝術舞蹈團的《鳳儀新探》,兩個作品用各自的方式與鳳儀書院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溝通,看見不同的歷史空間與意義。
5月
1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