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TT不和諧前導文章】以民生劇評之映,見九〇端倪
11月
04
2019
2019TT不和諧開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84次瀏覽
汪俊彥(2019TT不和諧開講 11/6講題二主談人)

1996年末,田啟元剛剛離世,牯嶺街小劇場還要六年後才會啟用,而信義計畫區的新舞台幾個月後開幕。今日的華山文創園區當時還是城市中心的廢酒場模樣,南海學園的藝教館仍是表坊最常使用的演出空間之一,演出排練場也還作為許多小劇團的表演場地:民樂街的臨界點劇象錄、敦化南路巷內地下室的皇冠小劇場、屏風演劇場⋯⋯。約莫同時,民生劇評誕生,陳正熙、王墨林、周慧玲、李立亨、紀蔚然、蔡依雲、傅佳霖、王友輝等是最早的一批寫作班底,幾乎輪流定期每週刊登。1997至1999年間是民生評論第一個高峰時期,內容主要以國內製作為主,不僅僅觸及專業編、導、演、空間與設計評論、擴及美學、歷史、當代與在地意識的討論與小劇場的定位與續命,再到藝文政策與社區劇場發展種種。之後民生劇評加入更多舞蹈與音樂的書寫,然後戲曲也進入評論的場域。

第一批的評論者在開始進入民生劇評之前,幾乎全都具備戲劇、劇場或學術或實務的長期功底與參與。在其評論的關注取向,充分顯示出對於演出作品完整程度的高度要求,從製作的細節、劇本的對白語言、合理性與議題的處理、導演的手法、技巧、節奏與調度能力、演員的姿態、口條、成熟度與演技,再到演出空間、舞台布置種種劇場元素,成為這時期劇評的重要特色。也可能因為如此,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綠光劇團、果陀劇團、台北故事劇場或優人神鼓等逐漸形成九〇年代末台灣的中產(?)、商業(?)、主流(?)演出,大多也是這時期劇評的關注焦點。當然對於八〇年代一路延續的小劇場創作,河左岸、臨界點劇象錄、差事劇團與金枝演社再到莎士比亞的妹妹們,或是台南的魅登峰劇團、華燈劇團、那個劇團,高雄的南風劇團、屏東黑珍珠劇團、台東的台東劇團,也受到劇評的關注。粗略地說,我們看到劇評一方面關注劇場的建制化,開始對於演出提出專業的劇場期待,從編、導、演的品質,敘事、行動、人物與形式的辯論,與如何掌握觀眾與演出效果等;另一方面,對風格迥異於標準或風潮演出的小劇場,其抵抗、美學、位置、延續或再生種種問題,亦是這時期劇評的核心觀照。前者面對的觀眾是一批越來越清晰的大眾或消費者,而後者則是極力想要繼續延續或維持一批越來越模糊的前衛劇場群體。

想要全面處理民生劇評仍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現階段只能簡略地提出幾點觀察或思考的輪廓。首先,這時期劇評鎖定的書寫與閱讀對象都非常的精準。他們不只是觀戲的筆記,也不是喃喃自語的感想或是心情抒發;多所見到毫不保留地直指製作瑕疵與演出問題,評論對於表演已不是「很好、好、不錯、還可以、很差」等尚未標準界定的感受性分級,甚至不只是分析劇本與表演,而是豪邁地辨識與詮釋編導的意圖、語言與符號的意旨與創作的用意。或換句話說,人物角色具不具體、劇情合不合理、應該如何演、可以怎樣導得更好,這時的民生劇評提出了種種專業的閱讀;就觀察劇評與創作的關係而言,這評論要求,其實某種程度直接推動了台灣今日主流劇場的何謂專業演出的形構與認識。

其次,我也發現所謂「中心vs.邊緣」、「主流vs.另類」、「創新vs.老套」、「市場vs.抵抗」,甚至是「大中國(華)vs台灣」種種近似對立性區別的出現或鞏固。一方面,我們可以理解成台灣戲劇場域的愈臻龐大,台北作為都會人口最集中處與城市發展最迅速之所在,在劇場界「中心」的架勢亦趨鮮明,同時表演的美學、風格與立場等也分化出來。但或許也可以重新提問,這種類對立性的認識,無論是美學的,立場與位置的,地理的或資源的,通常作為有效而迅速的辨識身份認同的方法,但是不是同時也持續生產而再次有效地歸類了歷史種種尚不可分類、或不能分類的劇場創作與發聲位置。舉例來說,九〇年代的小劇場最常被提及某種對立式的抵抗與收編論,有沒有可能有種認識可以是:標記一個抵抗的小劇場正好是收編所需要的;或許再以一個自我提問作為這篇前導文章,晚些時候民生劇評中以同樣專業面貌現身的戲曲評論,是如何從八〇年代使用、操演傳統,開始進入辨識傳統與指認的專業劇評,這種指認的學術性如何再進一步成為生產創作的一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