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我」的迴圈中——《Dream Me》舞蹈影像創作實驗計畫
6月
23
2022
Dream M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6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舞蹈、影像、夢境的結合,是一場美麗的邂逅。

曾經,實驗影像藝術家瑪雅・黛倫(Maya Deren)於《午後的羅網》(Meshes of the Afternoon, 1943)、《舞蹈攝影習作》(A Study in Choreography for Camera, 1945)等作品裡,運用鏡頭語言,描繪夢靨的神祕性,捕捉舞蹈身體的象徵與造型,在「舞蹈影像」(Dance film /vidéo-danse)尚未被視為一種藝術類型之前,揭示這項美學的敏感度與豐富性。

在影像載體、夢中風景、舞蹈場面三者具經典意義的素材交織裡,賴翠霜舞創劇場《Dream Me》以獨自的手法,刻畫屬於當代生活的內在情境。作品主題延續創作者前作《倒.影》中,對於自我存在的探詢,並通過富於情節的編作與演繹,表達關於個人心理現象所面對的三個難題:壓力、清醒、現實。舞作中,這三則以夢為名的劇情和大段獨舞,呈現生理需求的失控、自我面具的偽裝、小紅帽的另類境遇,就像潛意識產生的景象,透露著不安、荒謬、奇幻的特性。於是,畫面中的身體,浸入日常表面下的細微感受、情緒或衝擊,讓生存處境、肉身意象,浮現出異質性。

演出裡,一種自我感受的失序,既透過神經質的反應、尿急羞愧的窘境、真實或虛構的模糊不清等內容和展現,反映出身心狀態,更藉由舞蹈的影像化語彙,顯露體力發散的痕跡。在這裡,舞蹈動作本身的流暢感和連貫性,讓位給影像剪輯;或者說,一幀幀的身體畫面,成為重組舞動姿態的基本元件,以便施以一種近似於立體派的創作手法,進行切換或接續。


Dream M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


舞蹈動作與影像剪輯

在畫面的串連下,確定的行動、完整的身體,被取代以斷片的軀幹、姿勢、表情;同一個動作的肢體局部特寫,或是各種距離、角度的取景,集結成同一人物的多面向身影。如在序場後的第一幕裡,鏡頭自女子的面容展開,緊接是她自衣櫥鏡前移動、跌落至沙發的背影,然後是轉身後的躺臥身體,以單手拾起一件衣服後滾落於地,接著,是她上身前傾坐於地、將衣物塞入袋的立姿、受袋子重量所牽制的側身、雙足,以及從單手到全身被拉扯出畫面景框的這一系列分鏡,猶如擷取、掃描身體運動中的每一個生命表面、每一段波動下的心緒。

關於焦慮的視覺描述,不只經由焦慮的動作指涉焦慮的存在,亦經由所在場地的生活感、不斷逃離的情境,影射人物之於現實、之於外在世界的緊張關係。舞蹈畫面所取景的實際空間,在夢境情節的投射中,成為人物進行離去的場景。隨著故事線,舞蹈穿梭於各個相應之地。如在第一個夢境中,女子被迫從居家空間離去、從巷道離去、從自助洗衣店裡遭受的羞困中離去。影像裡,空間的置換,直接而便利,不遠於人在腦海中進行的地點轉移。

同時,也由於舞蹈動作本身在影像中,不受制於起點到終點的連結,在這兩個時刻之間,因而得以穿插具有變化與密度的時空或心理遞進。在巷子裡的舞蹈場景,其中一幕如喬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畫作般,以顛倒方向呈現的變形地面人影,被插置於雙手觸撫著頭部的半身近景,以及行進腳步的特寫,這兩個鏡頭之間,彷彿為這趟尋常夜路,蒙上一股謎樣的詭譎氣息。如果說,典型舞蹈演出在現場據點釋放出感染力,舞蹈影像於此所展示的視覺情景,交融現實和夢境,使各種繁雜的思緒、逝去的記憶,皆化入身體,突顯內在難解的感覺和經歷。


Dream M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


Dream Me(賴翠霜舞創劇場提供/攝影陳長志)

夢境之間的轉場,以抽象情節般的影像效果,讓畫面連結交錯,猶如夢的延續。第一個夢境的尾聲,離開洗衣店的女子,跑上街道。她急奔的畫面逐漸拉遠後,發現其原是反射於鏡中之影;隨即,另一名於鏡前水槽彎腰洗臉的女子,抬頭看向此面鏡。這兩位女子的夢境,彷彿剎那於鏡中交接,轉瞬各自返回各自的軌跡。

此處以鏡像作為轉場的剪輯。喻意上,猶如為夢境賦予「異托邦」(heterotopia)的意義,以反面形式呈現主觀認定的世界,藉以對照、對抗主流慣性;手法上,隱約喚起電影《接觸未來》(Robert Zemeckis, Contact, 1997)的著名鏡像場景,為平行宇宙的世界觀鋪設伏筆。 因而,奇想與未知的漣漪,不只衍生於夢境本身,亦衍生於夢與夢的相繫。

這支圍繞著存在、壓迫、冒險等感受的舞作,並沒有就此陷入沉重的調性,反而在影像與夢境的時空邏輯與現實翻轉中,強調積極、靈活與跳脫。此外,具情緒感染與引發想像的配樂曲風,為畫面整體注入一種朦朧晦澀然而輕逸的質地;部分如默片觀賞效果般的影片速度,讓動作有如上發條般,顯現出機械感的同時,也洋溢著活力和節奏。道具的大量運用,尤其是鏡子與面具,代表自我的表象與複數虛構,反覆替換,也反覆揭露。在這個「夢.我」的迴圈中,或許自己將成為自己的對手,在奇遇的最終。

《Dream Me》

演出|賴翠霜舞創劇場
時間|2022/06/05 20:00
地點|ACCUPASS Live線上錄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緊接著一個又一個無臉的自己從背後繼續包覆。被多個自己綁架的身軀和臉龐在狹隘閉鎖的空間中,宛如墓穴裡的木乃伊,但卻是有著靈動雙眼的木乃伊。(郭錦秀)
7月
17
2022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
本文將主要聚焦於策展人鄧富權任期前三年,在由公立劇院、機構主導的城市藝術節之「策展」可能形塑什麼?又究竟「策了什麼」?而「策展」又如何「製作」節目作為討論主軸,並嘗試推想我們可能期待或需要什麼樣的城市藝術節。由於我在上述期間曾多次以不同身份參與藝術節,請將本文視為介於藝術節觀眾、參與藝術家(團隊)、觀察者等多重身份交叉田野的書寫。
11月
15
2024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