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石頭們的觀眾《Snbaux》
9月
21
2015
Snbaux(兒時藝術工寮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5次瀏覽
盧宏文(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凌晨收到朋友貼來「銅門部落『藝』起『來』跨領域藝術駐村創作發表」的演出訊息,拖著只睡兩小時的疲累身軀,與另兩名早起的友人抵達銅門派出所集合。原本還保持著一點僥倖的心理,說不定一切的展演皆會在派出所附近發生,直到填妥入山證,一行人以鬆散的組織開始緩步前進,我才調適好週末一大早得登山的心情。入山的路並不難走,皆是柏油路,其實只能算是健行,但自從銅門部落決議封路,遊客需步行入山後,遊覽車所載的一批又一批遊客,便皆只在入山處吃根冰棒便打道回府。

約一個小時的路程,帶著比散步更快些的喘氣,以及被太陽曬熱的脊椎,眾人抵達一間小吃舖。參與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本次計劃的部落青年們,開始解說散落在小吃舖附近的幾件裝置作品,皆與這四個月來,由藝術家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帶領下,他們與部落老人學習織布及染布的技術有關。而他們向耆老們所學習的祭儀與樂舞,則將在小吃舖一旁下方的溪谷裡進行。

聽著講解的過程裡,我突然想到交換這個詞,當觀眾步行上山,帶著因扎實走過一小時路徑而略有汗臭的身體,談論於路途上無意間撞見的草木鳥獸,便註定這場發表,將不同於可以用抽象幣值數字三百、五百買票進場,安穩舒適坐在位置上吹著冷氣,演員與觀眾皆不痛不癢,且觀眾回家再發一篇對世界又多了一層理解的臉書文等等的那種表演。

你得拿出體力,和一段時間經驗的流逝,與展演者/創作者交換,才能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也藉此溢出現實社會資本交換的邏輯之外,就像這個原先是觀光景點,遊覽車絡繹不絕的慕谷慕魚(Mukumugi),現在也得步行才能得見山裡的一番美景。返家後重新找尋關於此活動的資料,發現原來活動名稱叫Snbaux,據活動網頁解釋,這是太魯閣語(Truku)交換/回饋的意思,竟與這個在我腦海中閃現的字句不謀而合。

下切至溪谷,木瓜溪的溪水悠然地流著,離演出尚有一段時間,觀眾們或坐在石頭上,任溪水拍打腳掌,偶然幾隻小魚會過來啃食腳皮;或涉入水中,在滑溜的石子上,以及略有力道的水流中,試著穩住身體。在東冬侯溫叫喚下,觀眾們才往表演的區塊聚集,十二位來自不同部落的青年們(分別有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太魯閣族、排灣族、達悟族),於大小石塊間錯落坐著,開始吟唱起來自部落的古調。

領唱與答唱的聲音此起彼落,吟唱者的目光投向遠方,我原先倚靠在石頭上,後來將身子整個躺於河岸邊,身旁的其他觀眾與我皆似木瓜溪畔被沖刷已久的石塊,風聲透過樹梢顯影於耳膜,偶爾日頭從雲端探出時,會將我們的身子照的全身發熱,有時候會有一群人在河畔跳舞唱歌,而我們依然靜止不動,只是越變越細碎。

這場發表,偶爾也有令人感到尷尬的時候,尤其是當十二位表演者牽手面向岸上的觀眾吟唱時,以及他們輪番自我介紹之際,會突然令人強烈意識到一種觀看者與被觀看者的視角,交換的連結也隨之產生斷裂,好似這些歌謠是特地唱給我們這些被邀請者聽的,但畢竟這些古調要傳遞的訊息不僅送向岸上的人,還有山巒與溪水,而我們這些岸上之人不應比溪旁的任何一顆石頭,佔有更多或更少的份量。正如東冬侯溫所說,雖然今天觀眾不多,但會來很多老人,包含那些在世的,以及那些早已逝去的,他們都會來聆聽這些古老的歌謠再度被傳唱。

《Snbaux》

演出|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時間|2015/09/12 10:00
地點|花蓮銅門部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這些曲目固然經典,卻絕不傳統;它奠基於我們熟悉的結構或框架,卻又能讓演奏者如曾增譯專注於各種即興變化、藉此更有創意地重塑風格。作為爵士樂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載體,經典曲目不但充滿魅力,更是樂迷們進入即興世界的關鍵。
3月
25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