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近互異的容與融《阿搭嫂》
7月
04
2018
阿搭嫂(台灣戲曲學院台灣青年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17次瀏覽
梁瓊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創校以來,對於專業傳統藝術表演人才之培育,可說是不遺餘力。近年來南、北各大劇團更是致力培育下一代青年演員,銜接傳統藝術為傳承使命,尤其近二、三年間,各種實驗性演出、跨界融合、藝師藝生的教育串聯更是積極。結合年輕人的舞台,為傳統戲曲帶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挑戰傳統和創新表現間的適如其分。

以《阿搭嫂》這齣戲作為戲曲演化之觀點,有趣地方在於三下鍋、兩下鍋的表演型態在台灣並不多見,多數合併採用趨近劇種,例如崑曲、京劇作為融合手段。早期因地域上的交集,此演出形式多有先例,考量舞台來說,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學習、融合的手段。另一方面,三下鍋對觀眾來說,是一種可以提高觀眾對名角匯演的可期性,也可說是增加市場新鮮感的手段之一。

近年台灣的傳統戲曲舞台上,多有合併演出的製作,前些年由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融合客家、京劇、歌仔戲促成《霸王虞姬》的年度演出頗具開創性。具體演出形式以「腳色」作為區隔,霸王的京劇形象、虞姬的客家亂彈戲形象、歌仔戲以說書人烏江亭長腳色穿梭其中。以亂彈曲牌接唱京劇曲牌相似曲體作為包容承接,用音樂的轉換方式去圓潤劇種間合併的稜角,總體呈現上近於實驗階段,不同劇種在人物上區隔感是比較大的,影響觀眾在閱讀演員的情感承接面,還是稍許有些出入,但主要演員在各自崗位上還是表現亮眼,用一種互相包容的型態促成完整的戲劇演出。

這次由台灣青年劇團聯合廈門金蓮陞高甲戲劇團,演繹高甲戲、客家戲、歌仔戲三劇種,不以腳色作為劃分點,三位演員飾演同一腳色,採丑角為本質,表現阿搭嫂古道熱腸的「家婆」形象,剛好與高甲戲傳統的「滿台丑」文化不謀而合。劇情開始由三位阿搭嫂同出,形象似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帶領觀眾進入「丑角」的腳色藍圖中。高甲戲演員高晶晶在劇中表現了家婆丑的形象,於公堂段與其他飾演官員的演員呈現傀儡丑意象,提線木偶般僵直程式化的身段,創造特殊詼諧氛圍,充分展現其劇團對於此劇本的劇種呈現及熟練度。客家的部分由台灣演員李文勳擔綱,與高甲戲舊有男扮女丑傳統不謀而合,誇張的動作及表演形式,結合山歌小調、亂彈戲傳統,凸顯客家戲特色。歌仔戲演員邱秋惠在表現詼諧逗趣處,雖與前兩者演員稍有落差之處,但劇中阿搭嫂因熱心助人而被牽連入獄一段,表現哭腔的唱法,帶出歌仔戲早期苦旦的傳統形象。三者融合可說是各具特色,又不失融合的主要目的。最後劇情又回到三位阿搭嫂聚首的畫面,更像是人物內心的自我探討,在這樣動盪的背景下,描寫一位純樸熱心的婦人形象,提醒世人莫忘生而為人本質的善良。

這齣戲融合巧妙之處,三個阿搭嫂造就不同的形象及特色,卻因為早期地方戲的相似之處又深深勾連著彼此,與現在戲曲正值一個轉變、傳承接續的背景下頗為相似。這樣三下鍋形式的表演,雖非長期的表演型態,但肯定的是,年輕學子在融合不同劇種的過程,加上專業表演者的帶領下,可以得到更好的舞台經驗,進而內化表演實力。但其形式是否能藉由不同的文化吸收、碰撞,而產生更好的效應?值得表演者及觀眾去延伸探討。

《阿搭嫂》

演出|台灣戲曲學院台灣青年劇團、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
時間|2018/06/02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