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創校以來,對於專業傳統藝術表演人才之培育,可說是不遺餘力。近年來南、北各大劇團更是致力培育下一代青年演員,銜接傳統藝術為傳承使命,尤其近二、三年間,各種實驗性演出、跨界融合、藝師藝生的教育串聯更是積極。結合年輕人的舞台,為傳統戲曲帶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挑戰傳統和創新表現間的適如其分。
以《阿搭嫂》這齣戲作為戲曲演化之觀點,有趣地方在於三下鍋、兩下鍋的表演型態在台灣並不多見,多數合併採用趨近劇種,例如崑曲、京劇作為融合手段。早期因地域上的交集,此演出形式多有先例,考量舞台來說,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學習、融合的手段。另一方面,三下鍋對觀眾來說,是一種可以提高觀眾對名角匯演的可期性,也可說是增加市場新鮮感的手段之一。
近年台灣的傳統戲曲舞台上,多有合併演出的製作,前些年由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融合客家、京劇、歌仔戲促成《霸王虞姬》的年度演出頗具開創性。具體演出形式以「腳色」作為區隔,霸王的京劇形象、虞姬的客家亂彈戲形象、歌仔戲以說書人烏江亭長腳色穿梭其中。以亂彈曲牌接唱京劇曲牌相似曲體作為包容承接,用音樂的轉換方式去圓潤劇種間合併的稜角,總體呈現上近於實驗階段,不同劇種在人物上區隔感是比較大的,影響觀眾在閱讀演員的情感承接面,還是稍許有些出入,但主要演員在各自崗位上還是表現亮眼,用一種互相包容的型態促成完整的戲劇演出。
這次由台灣青年劇團聯合廈門金蓮陞高甲戲劇團,演繹高甲戲、客家戲、歌仔戲三劇種,不以腳色作為劃分點,三位演員飾演同一腳色,採丑角為本質,表現阿搭嫂古道熱腸的「家婆」形象,剛好與高甲戲傳統的「滿台丑」文化不謀而合。劇情開始由三位阿搭嫂同出,形象似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帶領觀眾進入「丑角」的腳色藍圖中。高甲戲演員高晶晶在劇中表現了家婆丑的形象,於公堂段與其他飾演官員的演員呈現傀儡丑意象,提線木偶般僵直程式化的身段,創造特殊詼諧氛圍,充分展現其劇團對於此劇本的劇種呈現及熟練度。客家的部分由台灣演員李文勳擔綱,與高甲戲舊有男扮女丑傳統不謀而合,誇張的動作及表演形式,結合山歌小調、亂彈戲傳統,凸顯客家戲特色。歌仔戲演員邱秋惠在表現詼諧逗趣處,雖與前兩者演員稍有落差之處,但劇中阿搭嫂因熱心助人而被牽連入獄一段,表現哭腔的唱法,帶出歌仔戲早期苦旦的傳統形象。三者融合可說是各具特色,又不失融合的主要目的。最後劇情又回到三位阿搭嫂聚首的畫面,更像是人物內心的自我探討,在這樣動盪的背景下,描寫一位純樸熱心的婦人形象,提醒世人莫忘生而為人本質的善良。
這齣戲融合巧妙之處,三個阿搭嫂造就不同的形象及特色,卻因為早期地方戲的相似之處又深深勾連著彼此,與現在戲曲正值一個轉變、傳承接續的背景下頗為相似。這樣三下鍋形式的表演,雖非長期的表演型態,但肯定的是,年輕學子在融合不同劇種的過程,加上專業表演者的帶領下,可以得到更好的舞台經驗,進而內化表演實力。但其形式是否能藉由不同的文化吸收、碰撞,而產生更好的效應?值得表演者及觀眾去延伸探討。
《阿搭嫂》
演出|台灣戲曲學院台灣青年劇團、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
時間|2018/06/02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