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近互異的容與融《阿搭嫂》
7月
04
2018
阿搭嫂(台灣戲曲學院台灣青年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03次瀏覽
梁瓊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創校以來,對於專業傳統藝術表演人才之培育,可說是不遺餘力。近年來南、北各大劇團更是致力培育下一代青年演員,銜接傳統藝術為傳承使命,尤其近二、三年間,各種實驗性演出、跨界融合、藝師藝生的教育串聯更是積極。結合年輕人的舞台,為傳統戲曲帶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挑戰傳統和創新表現間的適如其分。

以《阿搭嫂》這齣戲作為戲曲演化之觀點,有趣地方在於三下鍋、兩下鍋的表演型態在台灣並不多見,多數合併採用趨近劇種,例如崑曲、京劇作為融合手段。早期因地域上的交集,此演出形式多有先例,考量舞台來說,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學習、融合的手段。另一方面,三下鍋對觀眾來說,是一種可以提高觀眾對名角匯演的可期性,也可說是增加市場新鮮感的手段之一。

近年台灣的傳統戲曲舞台上,多有合併演出的製作,前些年由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融合客家、京劇、歌仔戲促成《霸王虞姬》的年度演出頗具開創性。具體演出形式以「腳色」作為區隔,霸王的京劇形象、虞姬的客家亂彈戲形象、歌仔戲以說書人烏江亭長腳色穿梭其中。以亂彈曲牌接唱京劇曲牌相似曲體作為包容承接,用音樂的轉換方式去圓潤劇種間合併的稜角,總體呈現上近於實驗階段,不同劇種在人物上區隔感是比較大的,影響觀眾在閱讀演員的情感承接面,還是稍許有些出入,但主要演員在各自崗位上還是表現亮眼,用一種互相包容的型態促成完整的戲劇演出。

這次由台灣青年劇團聯合廈門金蓮陞高甲戲劇團,演繹高甲戲、客家戲、歌仔戲三劇種,不以腳色作為劃分點,三位演員飾演同一腳色,採丑角為本質,表現阿搭嫂古道熱腸的「家婆」形象,剛好與高甲戲傳統的「滿台丑」文化不謀而合。劇情開始由三位阿搭嫂同出,形象似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帶領觀眾進入「丑角」的腳色藍圖中。高甲戲演員高晶晶在劇中表現了家婆丑的形象,於公堂段與其他飾演官員的演員呈現傀儡丑意象,提線木偶般僵直程式化的身段,創造特殊詼諧氛圍,充分展現其劇團對於此劇本的劇種呈現及熟練度。客家的部分由台灣演員李文勳擔綱,與高甲戲舊有男扮女丑傳統不謀而合,誇張的動作及表演形式,結合山歌小調、亂彈戲傳統,凸顯客家戲特色。歌仔戲演員邱秋惠在表現詼諧逗趣處,雖與前兩者演員稍有落差之處,但劇中阿搭嫂因熱心助人而被牽連入獄一段,表現哭腔的唱法,帶出歌仔戲早期苦旦的傳統形象。三者融合可說是各具特色,又不失融合的主要目的。最後劇情又回到三位阿搭嫂聚首的畫面,更像是人物內心的自我探討,在這樣動盪的背景下,描寫一位純樸熱心的婦人形象,提醒世人莫忘生而為人本質的善良。

這齣戲融合巧妙之處,三個阿搭嫂造就不同的形象及特色,卻因為早期地方戲的相似之處又深深勾連著彼此,與現在戲曲正值一個轉變、傳承接續的背景下頗為相似。這樣三下鍋形式的表演,雖非長期的表演型態,但肯定的是,年輕學子在融合不同劇種的過程,加上專業表演者的帶領下,可以得到更好的舞台經驗,進而內化表演實力。但其形式是否能藉由不同的文化吸收、碰撞,而產生更好的效應?值得表演者及觀眾去延伸探討。

《阿搭嫂》

演出|台灣戲曲學院台灣青年劇團、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
時間|2018/06/02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