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近互異的容與融《阿搭嫂》
7月
04
2018
阿搭嫂(台灣戲曲學院台灣青年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321次瀏覽
梁瓊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創校以來,對於專業傳統藝術表演人才之培育,可說是不遺餘力。近年來南、北各大劇團更是致力培育下一代青年演員,銜接傳統藝術為傳承使命,尤其近二、三年間,各種實驗性演出、跨界融合、藝師藝生的教育串聯更是積極。結合年輕人的舞台,為傳統戲曲帶來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挑戰傳統和創新表現間的適如其分。

以《阿搭嫂》這齣戲作為戲曲演化之觀點,有趣地方在於三下鍋、兩下鍋的表演型態在台灣並不多見,多數合併採用趨近劇種,例如崑曲、京劇作為融合手段。早期因地域上的交集,此演出形式多有先例,考量舞台來說,是不同劇種相互交流學習、融合的手段。另一方面,三下鍋對觀眾來說,是一種可以提高觀眾對名角匯演的可期性,也可說是增加市場新鮮感的手段之一。

近年台灣的傳統戲曲舞台上,多有合併演出的製作,前些年由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融合客家、京劇、歌仔戲促成《霸王虞姬》的年度演出頗具開創性。具體演出形式以「腳色」作為區隔,霸王的京劇形象、虞姬的客家亂彈戲形象、歌仔戲以說書人烏江亭長腳色穿梭其中。以亂彈曲牌接唱京劇曲牌相似曲體作為包容承接,用音樂的轉換方式去圓潤劇種間合併的稜角,總體呈現上近於實驗階段,不同劇種在人物上區隔感是比較大的,影響觀眾在閱讀演員的情感承接面,還是稍許有些出入,但主要演員在各自崗位上還是表現亮眼,用一種互相包容的型態促成完整的戲劇演出。

這次由台灣青年劇團聯合廈門金蓮陞高甲戲劇團,演繹高甲戲、客家戲、歌仔戲三劇種,不以腳色作為劃分點,三位演員飾演同一腳色,採丑角為本質,表現阿搭嫂古道熱腸的「家婆」形象,剛好與高甲戲傳統的「滿台丑」文化不謀而合。劇情開始由三位阿搭嫂同出,形象似紅樓夢劉姥姥進大觀園,帶領觀眾進入「丑角」的腳色藍圖中。高甲戲演員高晶晶在劇中表現了家婆丑的形象,於公堂段與其他飾演官員的演員呈現傀儡丑意象,提線木偶般僵直程式化的身段,創造特殊詼諧氛圍,充分展現其劇團對於此劇本的劇種呈現及熟練度。客家的部分由台灣演員李文勳擔綱,與高甲戲舊有男扮女丑傳統不謀而合,誇張的動作及表演形式,結合山歌小調、亂彈戲傳統,凸顯客家戲特色。歌仔戲演員邱秋惠在表現詼諧逗趣處,雖與前兩者演員稍有落差之處,但劇中阿搭嫂因熱心助人而被牽連入獄一段,表現哭腔的唱法,帶出歌仔戲早期苦旦的傳統形象。三者融合可說是各具特色,又不失融合的主要目的。最後劇情又回到三位阿搭嫂聚首的畫面,更像是人物內心的自我探討,在這樣動盪的背景下,描寫一位純樸熱心的婦人形象,提醒世人莫忘生而為人本質的善良。

這齣戲融合巧妙之處,三個阿搭嫂造就不同的形象及特色,卻因為早期地方戲的相似之處又深深勾連著彼此,與現在戲曲正值一個轉變、傳承接續的背景下頗為相似。這樣三下鍋形式的表演,雖非長期的表演型態,但肯定的是,年輕學子在融合不同劇種的過程,加上專業表演者的帶領下,可以得到更好的舞台經驗,進而內化表演實力。但其形式是否能藉由不同的文化吸收、碰撞,而產生更好的效應?值得表演者及觀眾去延伸探討。

《阿搭嫂》

演出|台灣戲曲學院台灣青年劇團、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
時間|2018/06/02  19: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