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然的夢,物件的私語《摘花—亞維儂版》
10月
08
2015
摘花—亞維儂版(張君懿 攝,河床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8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黑盒子中,導演給我們一個盒子,打開再打開,空的空間。

我走進造夢的所在,先是在洗手間遇見已經畫好妝的演員拿著透明水管沖洗,輕聲笑著對我說抱歉,雖非戲,然已有夢的預告。

物件的舞台,兩個巨型枕頭,枕前枕後/醒前睡後/生前死後。

一張桌子,是盒子,也是床,也是棺材。

這畫面,又像一個魔術盒子一般,人物如偶紛紛上台,他們開啟盒中之盒,在小空間裡展現默然的聲響,組成象徵如詩,輕輕巧巧,「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等他自己情願。」【1】

有如魔術師的雙手,闔起如花瓣,每次呼吸,雙手張開就有華麗紛陳的夢境,夢中人不說話,說話太明確,太理性。他們哼唱,他們吹笛,他們呼吸,稍縱即逝的瞬間,蘊含飽滿的花就是我們無可掌握的幽微時刻。

一開始,藍衣樂師背對觀眾緩緩隨著樂聲走向枕後,梨園小生精緻的手勢開啟一想像之門,焦慮成飛機轟然聲響飛去。紅衣女人吃藥,一種現代社會的行為,人們在焦慮與藥性的逼迫中入眠。

幾個畫面,如此豐富而美,當梨園女角裝扮的女人被拿掉假髮,身形也自少女成老婦,那麼細微的凋謝著。

兩鵝黃長裙女人,像是意識之鏡像,雙頭擺放於桌,而被箱子遮蓋,成無頭雙身,意識消解。

人之為雕塑,當梨園女角盤坐一方形紅板上,將黃長棍放置其身,再塑,成一古今元素交合,接著站起棍落,墜地似死,交合解構。

自枕後走出一枕頭人,著紅色領帶與白色襯衫,有如睡眠本身,他溫柔自後方擁抱紅衣女人,睡眠有如永遠的死亡那般寂靜,隱約的動作無比精緻,枕頭人手持紅色花朵,花朵在他手中,花朵在唇上,花朵印在水管(呼吸)上,那抹紅,那身上的紅洋裝。

梨園小生輕撫紅衣女人的髮與背,慾望流出,紅衣女不同於前夢遊般的面無表情,露出淺淺微笑,微微有春意。

紅衣女人側躺桌面,接著桌子下方箱中人揭露,箱內映照慘然白燈,與上方的紅衣女人重影如鏡,最後,開扇,扇上的臉,如死亡自身的面貌,於是我們與死亡兩兩相覷。

我閉上眼,畫面再次出現,與自身的夢境重疊。

本齣劇呈現物件之間的對話,以夢的角度超越虛實界線,人與物平等均成符號與狀態,梨園也成為物件,古今在畫面中都是流動而斷裂的,一切只為象徵,為畫面及其意義的美,物件之間組成,說了關於生命的榮衰,關於慾望與虛妄,夢中的意識於亙古之流中浮浮沈沈,於此瞥見存在之短暫,並進入無意識層時,直面感官知覺,試著進入更深處。

導演無意說故事,梨園也沒有因此活過來,《摘花》原屬閩南傳統南管樂梨園戲的經典劇目《董永》中之一折,其中「江之翠劇場」與梨園歷史也成物件,舞台上那些源遠流長的「科」帶給觀者一種移植的奇觀,並藉此優美精粹的程式化動作與樂聲唱詞,拼貼整體表達一種無可名狀,一種無語而低限的,純然的物件私語,取梨園「這幅傳統靜物畫」,在劇場活生生拼貼至「現代」,所有元素皆取片面,重組之後呈現連接古今之美感,所有畫面聲響皆是開放性詮釋,於觀者腦中重疊個人的夢境,方才完整,夢中才是造夢的所在。

自波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以來,藝術的定義已被擴張,他徹底打破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藩籬,認為一切生活世界中的素材都可以作為藝術媒介和觀念物件來表達特定的理念。《摘花》這齣意象劇場表演,可視其是以人為媒材的雕塑,是活生生的藝術品,每一秒鐘在台上形成的意象,隨著時間流動變化,更完整的表現起始過程與結束,在其中也表現了觀念的生成,如此劇場中被濃縮的時間成立體意象,可連結縮時錄像此藝術手法之哲學思考【2】,身體是最終極的材料,在於身體的知覺與情感在當下是真實的,且能立即滲透感染觀眾,台上台下彼此感應,然不同於錄像作品發表時,在作品現場的美感距離,對於觀者來說那仍是個無法參與的螢幕空間,劇場中的演出型態,觀眾必須與演出共處一黑盒子中這作品方能成立,且與台上人物一同呼吸,這黑盒子中的空氣在你我的呼吸器官間來來去去,如《摘花》劇中兩女同咬著一透明塑膠水管的意象,可延伸分述,於是在演出後,回想劇中畫面一個又一個細節中的暗示,拼湊著,彼此又牴觸又相合,意象仍繼續膨脹,在腦海中,仍繼續滋長。

註釋

出自聖經,雅歌2:7

如同節目單上所提:「本作靈感來自英國藝術家泰勒伍德(Sam Taylor Wood)於2002年發表的縮時錄像作品《A Little Death》,作品呈現了一隻兔子死後腐化的加速過程,將典型的靜物畫作轉化為對肉身短暫易逝的寫實冥想,揭露了生命總會腐朽的暴力本質。」

《摘花—亞維儂版》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15/10/03 14:30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