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餒宋國珍──也談《勸世三姊妹》
7月
31
2023
勸世三姊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4次瀏覽

文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2021年於衛武營看過《勸世三姊妹》讀劇後,即成為2023年最期待的音樂劇。年初首演,中場休息前的歡呼聲堪比謝幕,全劇將觀眾情緒拉到飽滿,只是換場不甚順暢(臺北場已大幅修正),印象最深刻處在於〈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唱畢後,燈暗換場,觀眾誤為劇終,掌聲尖叫,待燈亮,原來還有尾聲「車可以等,幸福不行」!

製作團隊顯然執行紮實的田調工作,將牽亡歌陣的角色、法器、音樂及儀式融入劇中,倘若拿捏不當,易成科普。《勸世三姊妹》已盡量避免該狀況,〈好花得時〉、〈條條大路攏袂當去〉及〈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將遊花園、開路關及請主、五代勸亡予以巧妙再現/轉譯。 其中〈你惦咧我心底〉的比賽擂臺,憶及昔日看到出殯的電子花車,前車白琴哭得肝腸寸斷,後車白琴泣得撕心裂肺,比拚較勁。

宋國珍的「幹你祖嬤老雞掰」罵得驚天動地,觀眾在社群軟體讚聲席天捲地,而牽亡歌陣在《勸世三姊妹》的牽引下,讓曾見者思想起、未曾見者驚豔獵奇。【1】

整部音樂劇,最使我揪心的是宋國珍嘆唱〈嘿!嘸人愛ㄟ尾寮興中里177號老公主宋國珍〉,抱怨國美胖、國豪Gay,也疑問自己的人生怎麼從父親疼愛的小公主變成Amanda宋。這樣的歪樓人生,全濃縮在一句「奇怪餒宋國珍」。

通常「奇怪餒」一詞,是用來指稱他人,宋國珍卻用在自身,或許別人看她夠奇怪(拖妹帶弟),連自己都覺得奇怪(成為父母)。國珍確實奇怪,她在父愛中成長,家庭教育似非岡田尊司所說父母親是一種病,日後卻用嫌棄、強迫來教養妹弟。若真要把脈病竈,大概是因為「幻滅」──父愛幻滅,遭受遺棄,致使性格驟變,將自己推向沒人疼愛的牆角。

宋國珍苦情多難捎來一股熟悉感,向友人聊及後獲得一則分享:「我阿嬤就是宋國珍這樣的命啊!身為長姐,年幼父亡母改嫁,九歲就要煮飯、帶兩個弟弟,為了賺錢什麼工作都接。」真是雲破月來,原來熟悉感來自「宋國珍是苦情長姊的縮影」。苦情長姊是失能家庭的產物,她們被迫提前長大,身兼父母職,須將謀生技能點滿開外掛。由此看來,編劇詹傑聚焦在宋國珍的確是絕佳施力點,相較於妹弟,她對父母、故里記憶深刻且心理轉折劇烈,可成很有戲肉的桶箍。

從苦情長姊角度來理解宋國珍,不被愛的陰影籠罩生命歷程,故將此感受複製於妹弟,造就嫌棄、強迫的教育方式。只是,國珍已內化照料妹弟的使命,妹弟也慣於依賴國珍,連返鄉都隨行跟帶,三姊妹羈絆已然。因此,全劇儘管聚墨於國珍、削弱妹弟戲份,但藉由三姊妹「既是抱怨也是傾聽」的日常互動,導向岡本茂樹所述:「當能告訴別人『真實的自己』時,就能發現契機,找回當初那個能放心依賴他人的自己。」【2】 三姊妹的戲份比例雖不是正三角形,卻是能飽滿彼此性格、相互依賴支撐的等腰三角形,並讓觀眾在「一家人」的框架中思考:國美、國豪因懂國珍的苦情,故能忍受嫌棄、強迫?正如〈你ㄟ性命只剩下電力三趴〉所唱「初一十五吐大氣,心情也是甜蜜蜜」。


勸世三姊妹(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政億)

宋國珍的苦情解方,得由宋正德提煉甜霜,彌補對國珍的虧欠與缺席,唯有讓國珍重拾愛、相信愛,才能擴及國美與國豪。

所以,宋國珍,妳的奇怪餒,在於「我有敢於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樂,我要一概擔當」(歌德《浮士德》),既苦情又鋼鐵,好帶領三姊妹面對真實的自己,放心依賴彼此,並歌舞送行宋德正。而宋德正,不會在意三姊妹唱詞、儀式、腳步手路是否完整到位,只願陰陽兩世,都是行好路、走好步、發毫光,然後天天想你。

《勸世三姊妹》的樂曲稱得上「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特別是讓牽亡歌賦予聖歌感。樂曲催化了兩百分鐘的笑與哭,弱化對劇情的關注,卻終究難遁專家法眼【3】。回歸生命經驗,若不曾走過,自然覺得許多情節來得莫名其妙,然而「巧合」、「誤會」與「錯認」乃千古說書法則,「神秘/宗教經驗」本難証之以邏輯(民間傳說,往生者會自己找牽亡歌陣)。至如情節的留白,借用Roman Ingarden所提出的「再現客體的具體化」【4】,留給觀眾討論、激發想像。

註釋
1、《勸世三姊妹》不可能完整呈現牽亡歌陣儀式,有意鑽研牽亡歌陣者,吳碧惠《歌舞送行:臺南牽亡歌陣研究》是本入門書,或是參加風中燈牽亡歌團舉辦的工作坊。

2、〔日〕岡本茂樹著,黃紘君譯:《教出殺人犯》(臺北:光現出版,2017),頁234-235。

3、可參見陳正熙〈能不能紙醉金迷,歌舞就好?──《勸世三姊妹》後,再想社會光景〉(載「表演藝術評論台」,)及連士堯〈還能不能再更好一點?-《勸世三姊妹》的可讚與可惜〉(載「REPRISE!音樂劇評論站」)。

4、 Roman Ingarden認為作者在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時僅是圖式化的勾勒,不可能用有限的字句鉅細靡遺地將所有的人、事、物、時空,逐一描寫,故當中存有相當多的「空白」及「不定點」,而讀者得依循文本的限制及暗示,予以適度想像並填補。見〔波蘭〕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1991),頁50-52。

《勸世三姊妹》

演出|躍演
時間|2023/07/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