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餒宋國珍──也談《勸世三姊妹》
7月
31
2023
勸世三姊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815次瀏覽

文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2021年於衛武營看過《勸世三姊妹》讀劇後,即成為2023年最期待的音樂劇。年初首演,中場休息前的歡呼聲堪比謝幕,全劇將觀眾情緒拉到飽滿,只是換場不甚順暢(臺北場已大幅修正),印象最深刻處在於〈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唱畢後,燈暗換場,觀眾誤為劇終,掌聲尖叫,待燈亮,原來還有尾聲「車可以等,幸福不行」!

製作團隊顯然執行紮實的田調工作,將牽亡歌陣的角色、法器、音樂及儀式融入劇中,倘若拿捏不當,易成科普。《勸世三姊妹》已盡量避免該狀況,〈好花得時〉、〈條條大路攏袂當去〉及〈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將遊花園、開路關及請主、五代勸亡予以巧妙再現/轉譯。 其中〈你惦咧我心底〉的比賽擂臺,憶及昔日看到出殯的電子花車,前車白琴哭得肝腸寸斷,後車白琴泣得撕心裂肺,比拚較勁。

宋國珍的「幹你祖嬤老雞掰」罵得驚天動地,觀眾在社群軟體讚聲席天捲地,而牽亡歌陣在《勸世三姊妹》的牽引下,讓曾見者思想起、未曾見者驚豔獵奇。【1】

整部音樂劇,最使我揪心的是宋國珍嘆唱〈嘿!嘸人愛ㄟ尾寮興中里177號老公主宋國珍〉,抱怨國美胖、國豪Gay,也疑問自己的人生怎麼從父親疼愛的小公主變成Amanda宋。這樣的歪樓人生,全濃縮在一句「奇怪餒宋國珍」。

通常「奇怪餒」一詞,是用來指稱他人,宋國珍卻用在自身,或許別人看她夠奇怪(拖妹帶弟),連自己都覺得奇怪(成為父母)。國珍確實奇怪,她在父愛中成長,家庭教育似非岡田尊司所說父母親是一種病,日後卻用嫌棄、強迫來教養妹弟。若真要把脈病竈,大概是因為「幻滅」──父愛幻滅,遭受遺棄,致使性格驟變,將自己推向沒人疼愛的牆角。

宋國珍苦情多難捎來一股熟悉感,向友人聊及後獲得一則分享:「我阿嬤就是宋國珍這樣的命啊!身為長姐,年幼父亡母改嫁,九歲就要煮飯、帶兩個弟弟,為了賺錢什麼工作都接。」真是雲破月來,原來熟悉感來自「宋國珍是苦情長姊的縮影」。苦情長姊是失能家庭的產物,她們被迫提前長大,身兼父母職,須將謀生技能點滿開外掛。由此看來,編劇詹傑聚焦在宋國珍的確是絕佳施力點,相較於妹弟,她對父母、故里記憶深刻且心理轉折劇烈,可成很有戲肉的桶箍。

從苦情長姊角度來理解宋國珍,不被愛的陰影籠罩生命歷程,故將此感受複製於妹弟,造就嫌棄、強迫的教育方式。只是,國珍已內化照料妹弟的使命,妹弟也慣於依賴國珍,連返鄉都隨行跟帶,三姊妹羈絆已然。因此,全劇儘管聚墨於國珍、削弱妹弟戲份,但藉由三姊妹「既是抱怨也是傾聽」的日常互動,導向岡本茂樹所述:「當能告訴別人『真實的自己』時,就能發現契機,找回當初那個能放心依賴他人的自己。」【2】 三姊妹的戲份比例雖不是正三角形,卻是能飽滿彼此性格、相互依賴支撐的等腰三角形,並讓觀眾在「一家人」的框架中思考:國美、國豪因懂國珍的苦情,故能忍受嫌棄、強迫?正如〈你ㄟ性命只剩下電力三趴〉所唱「初一十五吐大氣,心情也是甜蜜蜜」。


勸世三姊妹(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政億)

宋國珍的苦情解方,得由宋正德提煉甜霜,彌補對國珍的虧欠與缺席,唯有讓國珍重拾愛、相信愛,才能擴及國美與國豪。

所以,宋國珍,妳的奇怪餒,在於「我有敢於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樂,我要一概擔當」(歌德《浮士德》),既苦情又鋼鐵,好帶領三姊妹面對真實的自己,放心依賴彼此,並歌舞送行宋德正。而宋德正,不會在意三姊妹唱詞、儀式、腳步手路是否完整到位,只願陰陽兩世,都是行好路、走好步、發毫光,然後天天想你。

《勸世三姊妹》的樂曲稱得上「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特別是讓牽亡歌賦予聖歌感。樂曲催化了兩百分鐘的笑與哭,弱化對劇情的關注,卻終究難遁專家法眼【3】。回歸生命經驗,若不曾走過,自然覺得許多情節來得莫名其妙,然而「巧合」、「誤會」與「錯認」乃千古說書法則,「神秘/宗教經驗」本難証之以邏輯(民間傳說,往生者會自己找牽亡歌陣)。至如情節的留白,借用Roman Ingarden所提出的「再現客體的具體化」【4】,留給觀眾討論、激發想像。

註釋
1、《勸世三姊妹》不可能完整呈現牽亡歌陣儀式,有意鑽研牽亡歌陣者,吳碧惠《歌舞送行:臺南牽亡歌陣研究》是本入門書,或是參加風中燈牽亡歌團舉辦的工作坊。

2、〔日〕岡本茂樹著,黃紘君譯:《教出殺人犯》(臺北:光現出版,2017),頁234-235。

3、可參見陳正熙〈能不能紙醉金迷,歌舞就好?──《勸世三姊妹》後,再想社會光景〉(載「表演藝術評論台」,)及連士堯〈還能不能再更好一點?-《勸世三姊妹》的可讚與可惜〉(載「REPRISE!音樂劇評論站」)。

4、 Roman Ingarden認為作者在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時僅是圖式化的勾勒,不可能用有限的字句鉅細靡遺地將所有的人、事、物、時空,逐一描寫,故當中存有相當多的「空白」及「不定點」,而讀者得依循文本的限制及暗示,予以適度想像並填補。見〔波蘭〕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1991),頁50-52。

《勸世三姊妹》

演出|躍演
時間|2023/07/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