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餒宋國珍──也談《勸世三姊妹》
7月
31
2023
勸世三姊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39次瀏覽

文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2021年於衛武營看過《勸世三姊妹》讀劇後,即成為2023年最期待的音樂劇。年初首演,中場休息前的歡呼聲堪比謝幕,全劇將觀眾情緒拉到飽滿,只是換場不甚順暢(臺北場已大幅修正),印象最深刻處在於〈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唱畢後,燈暗換場,觀眾誤為劇終,掌聲尖叫,待燈亮,原來還有尾聲「車可以等,幸福不行」!

製作團隊顯然執行紮實的田調工作,將牽亡歌陣的角色、法器、音樂及儀式融入劇中,倘若拿捏不當,易成科普。《勸世三姊妹》已盡量避免該狀況,〈好花得時〉、〈條條大路攏袂當去〉及〈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將遊花園、開路關及請主、五代勸亡予以巧妙再現/轉譯。 其中〈你惦咧我心底〉的比賽擂臺,憶及昔日看到出殯的電子花車,前車白琴哭得肝腸寸斷,後車白琴泣得撕心裂肺,比拚較勁。

宋國珍的「幹你祖嬤老雞掰」罵得驚天動地,觀眾在社群軟體讚聲席天捲地,而牽亡歌陣在《勸世三姊妹》的牽引下,讓曾見者思想起、未曾見者驚豔獵奇。【1】

整部音樂劇,最使我揪心的是宋國珍嘆唱〈嘿!嘸人愛ㄟ尾寮興中里177號老公主宋國珍〉,抱怨國美胖、國豪Gay,也疑問自己的人生怎麼從父親疼愛的小公主變成Amanda宋。這樣的歪樓人生,全濃縮在一句「奇怪餒宋國珍」。

通常「奇怪餒」一詞,是用來指稱他人,宋國珍卻用在自身,或許別人看她夠奇怪(拖妹帶弟),連自己都覺得奇怪(成為父母)。國珍確實奇怪,她在父愛中成長,家庭教育似非岡田尊司所說父母親是一種病,日後卻用嫌棄、強迫來教養妹弟。若真要把脈病竈,大概是因為「幻滅」──父愛幻滅,遭受遺棄,致使性格驟變,將自己推向沒人疼愛的牆角。

宋國珍苦情多難捎來一股熟悉感,向友人聊及後獲得一則分享:「我阿嬤就是宋國珍這樣的命啊!身為長姐,年幼父亡母改嫁,九歲就要煮飯、帶兩個弟弟,為了賺錢什麼工作都接。」真是雲破月來,原來熟悉感來自「宋國珍是苦情長姊的縮影」。苦情長姊是失能家庭的產物,她們被迫提前長大,身兼父母職,須將謀生技能點滿開外掛。由此看來,編劇詹傑聚焦在宋國珍的確是絕佳施力點,相較於妹弟,她對父母、故里記憶深刻且心理轉折劇烈,可成很有戲肉的桶箍。

從苦情長姊角度來理解宋國珍,不被愛的陰影籠罩生命歷程,故將此感受複製於妹弟,造就嫌棄、強迫的教育方式。只是,國珍已內化照料妹弟的使命,妹弟也慣於依賴國珍,連返鄉都隨行跟帶,三姊妹羈絆已然。因此,全劇儘管聚墨於國珍、削弱妹弟戲份,但藉由三姊妹「既是抱怨也是傾聽」的日常互動,導向岡本茂樹所述:「當能告訴別人『真實的自己』時,就能發現契機,找回當初那個能放心依賴他人的自己。」【2】 三姊妹的戲份比例雖不是正三角形,卻是能飽滿彼此性格、相互依賴支撐的等腰三角形,並讓觀眾在「一家人」的框架中思考:國美、國豪因懂國珍的苦情,故能忍受嫌棄、強迫?正如〈你ㄟ性命只剩下電力三趴〉所唱「初一十五吐大氣,心情也是甜蜜蜜」。


勸世三姊妹(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政億)

宋國珍的苦情解方,得由宋正德提煉甜霜,彌補對國珍的虧欠與缺席,唯有讓國珍重拾愛、相信愛,才能擴及國美與國豪。

所以,宋國珍,妳的奇怪餒,在於「我有敢於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樂,我要一概擔當」(歌德《浮士德》),既苦情又鋼鐵,好帶領三姊妹面對真實的自己,放心依賴彼此,並歌舞送行宋德正。而宋德正,不會在意三姊妹唱詞、儀式、腳步手路是否完整到位,只願陰陽兩世,都是行好路、走好步、發毫光,然後天天想你。

《勸世三姊妹》的樂曲稱得上「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特別是讓牽亡歌賦予聖歌感。樂曲催化了兩百分鐘的笑與哭,弱化對劇情的關注,卻終究難遁專家法眼【3】。回歸生命經驗,若不曾走過,自然覺得許多情節來得莫名其妙,然而「巧合」、「誤會」與「錯認」乃千古說書法則,「神秘/宗教經驗」本難証之以邏輯(民間傳說,往生者會自己找牽亡歌陣)。至如情節的留白,借用Roman Ingarden所提出的「再現客體的具體化」【4】,留給觀眾討論、激發想像。

註釋
1、《勸世三姊妹》不可能完整呈現牽亡歌陣儀式,有意鑽研牽亡歌陣者,吳碧惠《歌舞送行:臺南牽亡歌陣研究》是本入門書,或是參加風中燈牽亡歌團舉辦的工作坊。

2、〔日〕岡本茂樹著,黃紘君譯:《教出殺人犯》(臺北:光現出版,2017),頁234-235。

3、可參見陳正熙〈能不能紙醉金迷,歌舞就好?──《勸世三姊妹》後,再想社會光景〉(載「表演藝術評論台」,)及連士堯〈還能不能再更好一點?-《勸世三姊妹》的可讚與可惜〉(載「REPRISE!音樂劇評論站」)。

4、 Roman Ingarden認為作者在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時僅是圖式化的勾勒,不可能用有限的字句鉅細靡遺地將所有的人、事、物、時空,逐一描寫,故當中存有相當多的「空白」及「不定點」,而讀者得依循文本的限制及暗示,予以適度想像並填補。見〔波蘭〕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1991),頁50-52。

《勸世三姊妹》

演出|躍演
時間|2023/07/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