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餒宋國珍──也談《勸世三姊妹》
7月
31
2023
勸世三姊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996次瀏覽

文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2021年於衛武營看過《勸世三姊妹》讀劇後,即成為2023年最期待的音樂劇。年初首演,中場休息前的歡呼聲堪比謝幕,全劇將觀眾情緒拉到飽滿,只是換場不甚順暢(臺北場已大幅修正),印象最深刻處在於〈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唱畢後,燈暗換場,觀眾誤為劇終,掌聲尖叫,待燈亮,原來還有尾聲「車可以等,幸福不行」!

製作團隊顯然執行紮實的田調工作,將牽亡歌陣的角色、法器、音樂及儀式融入劇中,倘若拿捏不當,易成科普。《勸世三姊妹》已盡量避免該狀況,〈好花得時〉、〈條條大路攏袂當去〉及〈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將遊花園、開路關及請主、五代勸亡予以巧妙再現/轉譯。 其中〈你惦咧我心底〉的比賽擂臺,憶及昔日看到出殯的電子花車,前車白琴哭得肝腸寸斷,後車白琴泣得撕心裂肺,比拚較勁。

宋國珍的「幹你祖嬤老雞掰」罵得驚天動地,觀眾在社群軟體讚聲席天捲地,而牽亡歌陣在《勸世三姊妹》的牽引下,讓曾見者思想起、未曾見者驚豔獵奇。【1】

整部音樂劇,最使我揪心的是宋國珍嘆唱〈嘿!嘸人愛ㄟ尾寮興中里177號老公主宋國珍〉,抱怨國美胖、國豪Gay,也疑問自己的人生怎麼從父親疼愛的小公主變成Amanda宋。這樣的歪樓人生,全濃縮在一句「奇怪餒宋國珍」。

通常「奇怪餒」一詞,是用來指稱他人,宋國珍卻用在自身,或許別人看她夠奇怪(拖妹帶弟),連自己都覺得奇怪(成為父母)。國珍確實奇怪,她在父愛中成長,家庭教育似非岡田尊司所說父母親是一種病,日後卻用嫌棄、強迫來教養妹弟。若真要把脈病竈,大概是因為「幻滅」──父愛幻滅,遭受遺棄,致使性格驟變,將自己推向沒人疼愛的牆角。

宋國珍苦情多難捎來一股熟悉感,向友人聊及後獲得一則分享:「我阿嬤就是宋國珍這樣的命啊!身為長姐,年幼父亡母改嫁,九歲就要煮飯、帶兩個弟弟,為了賺錢什麼工作都接。」真是雲破月來,原來熟悉感來自「宋國珍是苦情長姊的縮影」。苦情長姊是失能家庭的產物,她們被迫提前長大,身兼父母職,須將謀生技能點滿開外掛。由此看來,編劇詹傑聚焦在宋國珍的確是絕佳施力點,相較於妹弟,她對父母、故里記憶深刻且心理轉折劇烈,可成很有戲肉的桶箍。

從苦情長姊角度來理解宋國珍,不被愛的陰影籠罩生命歷程,故將此感受複製於妹弟,造就嫌棄、強迫的教育方式。只是,國珍已內化照料妹弟的使命,妹弟也慣於依賴國珍,連返鄉都隨行跟帶,三姊妹羈絆已然。因此,全劇儘管聚墨於國珍、削弱妹弟戲份,但藉由三姊妹「既是抱怨也是傾聽」的日常互動,導向岡本茂樹所述:「當能告訴別人『真實的自己』時,就能發現契機,找回當初那個能放心依賴他人的自己。」【2】 三姊妹的戲份比例雖不是正三角形,卻是能飽滿彼此性格、相互依賴支撐的等腰三角形,並讓觀眾在「一家人」的框架中思考:國美、國豪因懂國珍的苦情,故能忍受嫌棄、強迫?正如〈你ㄟ性命只剩下電力三趴〉所唱「初一十五吐大氣,心情也是甜蜜蜜」。


勸世三姊妹(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政億)

宋國珍的苦情解方,得由宋正德提煉甜霜,彌補對國珍的虧欠與缺席,唯有讓國珍重拾愛、相信愛,才能擴及國美與國豪。

所以,宋國珍,妳的奇怪餒,在於「我有敢於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樂,我要一概擔當」(歌德《浮士德》),既苦情又鋼鐵,好帶領三姊妹面對真實的自己,放心依賴彼此,並歌舞送行宋德正。而宋德正,不會在意三姊妹唱詞、儀式、腳步手路是否完整到位,只願陰陽兩世,都是行好路、走好步、發毫光,然後天天想你。

《勸世三姊妹》的樂曲稱得上「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特別是讓牽亡歌賦予聖歌感。樂曲催化了兩百分鐘的笑與哭,弱化對劇情的關注,卻終究難遁專家法眼【3】。回歸生命經驗,若不曾走過,自然覺得許多情節來得莫名其妙,然而「巧合」、「誤會」與「錯認」乃千古說書法則,「神秘/宗教經驗」本難証之以邏輯(民間傳說,往生者會自己找牽亡歌陣)。至如情節的留白,借用Roman Ingarden所提出的「再現客體的具體化」【4】,留給觀眾討論、激發想像。

註釋
1、《勸世三姊妹》不可能完整呈現牽亡歌陣儀式,有意鑽研牽亡歌陣者,吳碧惠《歌舞送行:臺南牽亡歌陣研究》是本入門書,或是參加風中燈牽亡歌團舉辦的工作坊。

2、〔日〕岡本茂樹著,黃紘君譯:《教出殺人犯》(臺北:光現出版,2017),頁234-235。

3、可參見陳正熙〈能不能紙醉金迷,歌舞就好?──《勸世三姊妹》後,再想社會光景〉(載「表演藝術評論台」,)及連士堯〈還能不能再更好一點?-《勸世三姊妹》的可讚與可惜〉(載「REPRISE!音樂劇評論站」)。

4、 Roman Ingarden認為作者在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時僅是圖式化的勾勒,不可能用有限的字句鉅細靡遺地將所有的人、事、物、時空,逐一描寫,故當中存有相當多的「空白」及「不定點」,而讀者得依循文本的限制及暗示,予以適度想像並填補。見〔波蘭〕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1991),頁50-52。

《勸世三姊妹》

演出|躍演
時間|2023/07/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