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餒宋國珍──也談《勸世三姊妹》
7月
31
2023
勸世三姊妹2023 台北站劇照(躍演提供/攝影林政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8次瀏覽

文 郭璉謙(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2021年於衛武營看過《勸世三姊妹》讀劇後,即成為2023年最期待的音樂劇。年初首演,中場休息前的歡呼聲堪比謝幕,全劇將觀眾情緒拉到飽滿,只是換場不甚順暢(臺北場已大幅修正),印象最深刻處在於〈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唱畢後,燈暗換場,觀眾誤為劇終,掌聲尖叫,待燈亮,原來還有尾聲「車可以等,幸福不行」!

製作團隊顯然執行紮實的田調工作,將牽亡歌陣的角色、法器、音樂及儀式融入劇中,倘若拿捏不當,易成科普。《勸世三姊妹》已盡量避免該狀況,〈好花得時〉、〈條條大路攏袂當去〉及〈牽亡歌,再陪你多走一段〉,將遊花園、開路關及請主、五代勸亡予以巧妙再現/轉譯。 其中〈你惦咧我心底〉的比賽擂臺,憶及昔日看到出殯的電子花車,前車白琴哭得肝腸寸斷,後車白琴泣得撕心裂肺,比拚較勁。

宋國珍的「幹你祖嬤老雞掰」罵得驚天動地,觀眾在社群軟體讚聲席天捲地,而牽亡歌陣在《勸世三姊妹》的牽引下,讓曾見者思想起、未曾見者驚豔獵奇。【1】

整部音樂劇,最使我揪心的是宋國珍嘆唱〈嘿!嘸人愛ㄟ尾寮興中里177號老公主宋國珍〉,抱怨國美胖、國豪Gay,也疑問自己的人生怎麼從父親疼愛的小公主變成Amanda宋。這樣的歪樓人生,全濃縮在一句「奇怪餒宋國珍」。

通常「奇怪餒」一詞,是用來指稱他人,宋國珍卻用在自身,或許別人看她夠奇怪(拖妹帶弟),連自己都覺得奇怪(成為父母)。國珍確實奇怪,她在父愛中成長,家庭教育似非岡田尊司所說父母親是一種病,日後卻用嫌棄、強迫來教養妹弟。若真要把脈病竈,大概是因為「幻滅」──父愛幻滅,遭受遺棄,致使性格驟變,將自己推向沒人疼愛的牆角。

宋國珍苦情多難捎來一股熟悉感,向友人聊及後獲得一則分享:「我阿嬤就是宋國珍這樣的命啊!身為長姐,年幼父亡母改嫁,九歲就要煮飯、帶兩個弟弟,為了賺錢什麼工作都接。」真是雲破月來,原來熟悉感來自「宋國珍是苦情長姊的縮影」。苦情長姊是失能家庭的產物,她們被迫提前長大,身兼父母職,須將謀生技能點滿開外掛。由此看來,編劇詹傑聚焦在宋國珍的確是絕佳施力點,相較於妹弟,她對父母、故里記憶深刻且心理轉折劇烈,可成很有戲肉的桶箍。

從苦情長姊角度來理解宋國珍,不被愛的陰影籠罩生命歷程,故將此感受複製於妹弟,造就嫌棄、強迫的教育方式。只是,國珍已內化照料妹弟的使命,妹弟也慣於依賴國珍,連返鄉都隨行跟帶,三姊妹羈絆已然。因此,全劇儘管聚墨於國珍、削弱妹弟戲份,但藉由三姊妹「既是抱怨也是傾聽」的日常互動,導向岡本茂樹所述:「當能告訴別人『真實的自己』時,就能發現契機,找回當初那個能放心依賴他人的自己。」【2】 三姊妹的戲份比例雖不是正三角形,卻是能飽滿彼此性格、相互依賴支撐的等腰三角形,並讓觀眾在「一家人」的框架中思考:國美、國豪因懂國珍的苦情,故能忍受嫌棄、強迫?正如〈你ㄟ性命只剩下電力三趴〉所唱「初一十五吐大氣,心情也是甜蜜蜜」。


勸世三姊妹(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攝影林政億)

宋國珍的苦情解方,得由宋正德提煉甜霜,彌補對國珍的虧欠與缺席,唯有讓國珍重拾愛、相信愛,才能擴及國美與國豪。

所以,宋國珍,妳的奇怪餒,在於「我有敢於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樂,我要一概擔當」(歌德《浮士德》),既苦情又鋼鐵,好帶領三姊妹面對真實的自己,放心依賴彼此,並歌舞送行宋德正。而宋德正,不會在意三姊妹唱詞、儀式、腳步手路是否完整到位,只願陰陽兩世,都是行好路、走好步、發毫光,然後天天想你。

《勸世三姊妹》的樂曲稱得上「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特別是讓牽亡歌賦予聖歌感。樂曲催化了兩百分鐘的笑與哭,弱化對劇情的關注,卻終究難遁專家法眼【3】。回歸生命經驗,若不曾走過,自然覺得許多情節來得莫名其妙,然而「巧合」、「誤會」與「錯認」乃千古說書法則,「神秘/宗教經驗」本難証之以邏輯(民間傳說,往生者會自己找牽亡歌陣)。至如情節的留白,借用Roman Ingarden所提出的「再現客體的具體化」【4】,留給觀眾討論、激發想像。

註釋
1、《勸世三姊妹》不可能完整呈現牽亡歌陣儀式,有意鑽研牽亡歌陣者,吳碧惠《歌舞送行:臺南牽亡歌陣研究》是本入門書,或是參加風中燈牽亡歌團舉辦的工作坊。

2、〔日〕岡本茂樹著,黃紘君譯:《教出殺人犯》(臺北:光現出版,2017),頁234-235。

3、可參見陳正熙〈能不能紙醉金迷,歌舞就好?──《勸世三姊妹》後,再想社會光景〉(載「表演藝術評論台」,)及連士堯〈還能不能再更好一點?-《勸世三姊妹》的可讚與可惜〉(載「REPRISE!音樂劇評論站」)。

4、 Roman Ingarden認為作者在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時僅是圖式化的勾勒,不可能用有限的字句鉅細靡遺地將所有的人、事、物、時空,逐一描寫,故當中存有相當多的「空白」及「不定點」,而讀者得依循文本的限制及暗示,予以適度想像並填補。見〔波蘭〕Roman Ingarden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1991),頁50-52。

《勸世三姊妹》

演出|躍演
時間|2023/07/06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
《一欉樹仔》建立出視覺上的自然空間擬態,卻又能從其中看見布料、不織布、毛線的材質差異,看見硬挺或柔軟、細緻或粗糙、滑順或毛絨絨的質感差異,看見心曠神怡、幽暗隱微、暗夜可怖、生機盎然的氛圍差異。整座手工布質立體森林,激發筆者從視覺到觸覺,甚至到體感的感官想像力。從一座布製森林,體驗千年台灣杉林的生命經驗。
11月
14
2023
近年來,地方藝文團隊和城市藝術節已經越來越頻繁地舉辦走讀(walking tourism)和參與式劇場(participatory theatre)的演出⋯⋯尤其在國家人權博物館、人權生活藝術節或者民間團體在進行的白色恐怖相關歷史走讀計畫及漫遊者劇場等活動,「移動」似乎被賦予一種意義⋯⋯
11月
13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