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現即逝・未見既存:萬物相遇瞬間的綿延《TIME》
3月
28
2024
TIME(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林峻永攝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78次瀏覽

文 張思菁(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微暗燈光下,黑謐的水面映照著同為空無的灰黑螢幕,著白衣之女樂師宮田真弓(宮田まゆみ)自舞臺進入,笙音隨其呼吸吹奏穿透空間,輕淼肉身緩緩向左舞台前行,過水無痕,僅方入耳的悠悠樂聲喚起恆長記憶。相對地,舞者田中泯(Min Tanaka)則以仿若歷盡滄桑的肉體踽踽獨行,破劃水鏡勾起漣漪般涉水而入,離開;再進入,雙手爬抓試圖型塑粉塵泥土,離開;再進入,躺臥長凳夢迴一生,離開;再進入,在水聲滂薄中撼動,雙手微微上舉,傾倒;如臥佛如塵土如地根的肉身靜置,未曾回眸,離開;再次進入,前行、返回、或者其實從未回返。

肉身之「現」與「逝」、「隱」與「存」,在坂本龍一(Sakamoto Ryūichi)編作的音樂中,泯除了二元疆界,當消逝與存有「同步」,反讓劇場中的顯現與幻滅「非同步地」既交疊又併行於樂聲存續之間。然而,僅有臺上那一方淨水,如鏡之水,是液態的水。無論誰涉足,無論誰倒下,無論樂聲輕拂,無論夢蝶或夢醒,無論大雨磅礡或涓滴不進,無論波紋陣陣或平靜如滯,無論劇場時間或真實時間。水,依然是液態的水,在劇場空間中表演著存在於液態的水,以自身為鏡,照映出人類肉身的物質性與意識中的萬世幻象。

坂本龍一(聲音暨概念)在每一段落編織的不同樂章,似乎企圖運作為不同長短的演奏旋律與休止符標記,營造出如夢似幻的劇場時間感知。搭配上視覺設計暨概念高谷史郎(Shiro Takatani)的影像臨場,無論是靜謐千古森林綠意、支離破碎的現代都市景象、襲捲滿溢的層疊巨浪,或是靜默灰黑的螢幕本色等。讓視覺與聽覺的感知,時而分頭岔出軌道各自運行,時而又接軌交織融合,提供一個相互指涉也保留多元意涵的空間。然而,無論視覺與聽覺元素之安排,是刻意同步或非同步,最終卻似乎都被迫臣服文本語意的強大渲染力之下,彷彿警語般地文字依序懸掛於臺上,被一字一句地緩緩陳述其敘事【1】,雖頗具詩意與哲思,卻也壓縮了詮釋的開放可能性。

田中泯的肉身獨行,我認為不僅止於揭露人類和自然抗衡的徒勞感,更是彰顯人類艱苦堅持的自我意識之創造空間,無論是萬年一瞬或者一瞬萬年,人類時間的「綿延(duration)」【2】取決於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意識運作而成的真實感知時間,這並非社會性時間與被切分量化之空間歷程所能涵蓋的。同樣地,與象徵大自然而以平順無痕漫漫同向的女樂師與笙音相比,人類肉身的踽踽前行,如同非同步的音調與節奏,機緣地與自然時間之節奏刻度交會,或順行或逆天或抗衡或臣服,成為劇場時空場域的延異變奏旋律。如同音樂的休止符可能成為延長音、留白或者續存呼吸等,有不同延異形式之可能;演出者同樣反覆展演的肉身暫留、傾倒、躺臥,也成為千年回眸、意識轉生或原地續存等多樣肉身意識之可能性。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這也讓觀眾在自我意識與想像空間中將所有元素組織演繹,成為須臾片刻卻又刻久永恆地不斷自我衍生的即刻展演。呼應創作者們運用劇場時空幻象之企圖,在腦海記憶中片刻留存的「肉身銘痕(corporeal inscriptions)」轉化為恆久如常中的瞬息萬變,於終場成為觀眾對大師遺作的感悟與聲聲喟嘆⋯⋯


注解

1、《坂本龍一 + 高谷史郎 TIME》演出使用的文本為:夏目漱石《夢十夜》、《邯鄲》、《莊周夢蝶》。

2、「綿延」,法文durée/英文duration,為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 討論生命與時間的理論概念。

《TIME》

演出|聲音暨概念:坂本龍一/視覺設計暨概念:高谷史郎/舞者:田中泯、石原淋/笙演奏家:宮田真弓
時間|2024/03/09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