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成長的任意門 《On The Road》
9月
06
2016
On The Road(影響・新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3次瀏覽
李承曄(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碩士生)

「專屬青春的成年禮,在劇場舞台轉大人。」節目單這段文字,顧名思義,這次影響.新劇場製作的《On The Road》一開始就與成年禮綁在一起。再加上台南當地傳統「做十六歲」的關係,使得這製作告別的年紀有特定範圍,例如演出時所談論的回憶,多是集中在孩童時期、國小、國中。以上特點,也使得製作不同於類似青少年戲劇展演,成為一個聚焦於地方且具代表性演出意義的製作。

舞台充滿有趣元素。顏色上,舞台景片與道具皆以深藍色為底,再使用白色線條為每個深藍區塊做連結。如此簡單顏色搭配,符合製作主題《On The Road》中”Road”的意象。又再加上各式各樣、紅色、綠色、黃色、藍色的方形與圓形色塊搭配,呈現出多彩且青春的畫面。以上顏色畫面再搭配部分具體道具,例如紅綠燈、道路反射鏡,讓舞台充滿著未知、徬徨、疑問的效果,營造出專屬青少年的時空,這時空當下看來或許無憂無慮,但其實正面對人生成長中每一次嶄新的挫折與挑戰。

正式演出開始,場上演員一一在台上,接著又一一消失在舞台上。演員彼此之間像玩躲貓貓的遊戲,實際上卻藉由言語與肢體的碰觸之間,說出一個又一個關於自己生活記憶片段。看似細碎的生活片段,加上舞台上走位流動感,讓這一開場立即吸引觀者目光,例如生活中幽默橋段總能讓全場觀者發出笑聲,甚至引起拍手鼓掌。這樣吸睛開場後,進而帶出這齣戲主軸,一段又一段「告別成長」的橋段。

首先透過一位小女孩長獨白作為主要敘述者,再加上其餘演員加入互動,表達出不同階段學舞所面臨困難,這當中包括同儕排擠、老師冷嘲熱諷、家人協助......等等。最後透過這一連串過程,小女孩找到現階段的自我認同。這橋段所帶來主軸,很直白的帶出成長的面貌。但不免讓人產生質疑,是否關於成長都必須展現出這樣刻板面貌?

接著是關於男孩與媽媽一同去蘭嶼旅行,兩人所遭遇到各種荒謬有趣的經歷。這段經歷被切成數個簡短的片段,放在後續不同故事橋段之間。在這場演出裡,這個橋段扮演十分特別的功能。首先放在前段較長獨白,或有些沉重片段後頭,它能夠讓演出轉換氣氛,推動著演出節奏進行。第二放置在前段明亮與節奏輕快的片段後頭,它反而成為連結下個橋段的潤滑劑,能夠讓演出節奏緩和且不突兀地進入下一段故事。

後續則講述一位男孩從小到大因好奇心所導致一連串闖禍的經歷。如同第一段女孩演出一樣,從成長找回自己的初心面貌,依舊十分明顯。但不同是它選擇輕快與愉悅的態度,讓這個闖禍人生變得十分討喜,也讓樂觀一面保持下去。

就如筆者質疑問題,是否必須陷入成長的刻板面貌,來表現青少年? 後續演出立即給這質疑有個否定答案。它強調了「現況」的元素,例如美術班學生出去寫生、以及面對上學過程的疲憊感,這兩個橋段不得不提到導演所使用的方式,首先在美術班學生,導演選擇使用群體演員利用身體,來排列寫生時所遇到的景物,以及所需用到的工具。這樣使用方式,不但讓觀者能夠透過演員的身體,看清楚這些被放大化的工具象徵。也因為演員身體之間有趣的律動,讓演出增添一些十分有趣畫面。在上學過程裡,則使用電玩形式比喻出面對不同科目、不同事情就像電玩「打關」一樣,讓觀者觀看時,能清楚演員面對不同事所表達出的無奈以及喜悅。另外也讓學生的疲憊感,藉由觀看明顯地感受其中。

後續演出持續圍繞在「成長」與「現況」之間,這當中包括喜歡跳舞的男孩、愛彈吉他唱歌的女孩,以及喜歡老電影而充滿演員夢的女孩......等等。此外要提到演出中另一個重要的元素:親情。在安插的三個橋段中,第一個是兒子對於辛勞父親的生活印象,第二個是早逝哥哥與妹妹之間的兄妹情誼,第三個是小耳女孩在父母親陪伴下成為羽球好手。三個橋段並非沉溺在告別痛苦或是成長煎熬裡,而是轉而利用這些親情元素,讓他們更加茁壯且更有勇氣的邁向未來。這樣轉化的手法也更凸顯出成年禮對於這場演出的意義。

在演出的最後,則聚焦於過年前夕美濃大地震對於台南的嚴重災情。在此,一個又一個演員出現在台上,紛紛地用語言描述地震發生時,自己面臨到的內心恐懼。除了語言之外,演員們也巧妙地利用舞台上道具、自己身體製造出龐大緊張感。這一連串鋪陳後,演員們轉述長輩對過年說出的話語,將緊張感化為團聚的幸福感。這一橋段不僅反映時事當下的現況,也象徵著成長中的挫折與勇氣,為這場成年禮劃下圓滿的句點。

整體演出像是一場獻給夢想的成年禮。劇中一直強調著夢想,青少年在舞台上闡述出來的勇氣,或許給予觀看的大人們召喚夢想的契機。期盼這一個屬於台南十六歲少年扮戲計畫能持續舉辦下去,不論對紀錄當地一個世代看法、或是紀錄一個當下現況也好,相信都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On The Road》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08/26 19: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