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青春的成年禮,在劇場舞台轉大人。」節目單這段文字,顧名思義,這次影響.新劇場製作的《On The Road》一開始就與成年禮綁在一起。再加上台南當地傳統「做十六歲」的關係,使得這製作告別的年紀有特定範圍,例如演出時所談論的回憶,多是集中在孩童時期、國小、國中。以上特點,也使得製作不同於類似青少年戲劇展演,成為一個聚焦於地方且具代表性演出意義的製作。
舞台充滿有趣元素。顏色上,舞台景片與道具皆以深藍色為底,再使用白色線條為每個深藍區塊做連結。如此簡單顏色搭配,符合製作主題《On The Road》中”Road”的意象。又再加上各式各樣、紅色、綠色、黃色、藍色的方形與圓形色塊搭配,呈現出多彩且青春的畫面。以上顏色畫面再搭配部分具體道具,例如紅綠燈、道路反射鏡,讓舞台充滿著未知、徬徨、疑問的效果,營造出專屬青少年的時空,這時空當下看來或許無憂無慮,但其實正面對人生成長中每一次嶄新的挫折與挑戰。
正式演出開始,場上演員一一在台上,接著又一一消失在舞台上。演員彼此之間像玩躲貓貓的遊戲,實際上卻藉由言語與肢體的碰觸之間,說出一個又一個關於自己生活記憶片段。看似細碎的生活片段,加上舞台上走位流動感,讓這一開場立即吸引觀者目光,例如生活中幽默橋段總能讓全場觀者發出笑聲,甚至引起拍手鼓掌。這樣吸睛開場後,進而帶出這齣戲主軸,一段又一段「告別成長」的橋段。
首先透過一位小女孩長獨白作為主要敘述者,再加上其餘演員加入互動,表達出不同階段學舞所面臨困難,這當中包括同儕排擠、老師冷嘲熱諷、家人協助......等等。最後透過這一連串過程,小女孩找到現階段的自我認同。這橋段所帶來主軸,很直白的帶出成長的面貌。但不免讓人產生質疑,是否關於成長都必須展現出這樣刻板面貌?
接著是關於男孩與媽媽一同去蘭嶼旅行,兩人所遭遇到各種荒謬有趣的經歷。這段經歷被切成數個簡短的片段,放在後續不同故事橋段之間。在這場演出裡,這個橋段扮演十分特別的功能。首先放在前段較長獨白,或有些沉重片段後頭,它能夠讓演出轉換氣氛,推動著演出節奏進行。第二放置在前段明亮與節奏輕快的片段後頭,它反而成為連結下個橋段的潤滑劑,能夠讓演出節奏緩和且不突兀地進入下一段故事。
後續則講述一位男孩從小到大因好奇心所導致一連串闖禍的經歷。如同第一段女孩演出一樣,從成長找回自己的初心面貌,依舊十分明顯。但不同是它選擇輕快與愉悅的態度,讓這個闖禍人生變得十分討喜,也讓樂觀一面保持下去。
就如筆者質疑問題,是否必須陷入成長的刻板面貌,來表現青少年? 後續演出立即給這質疑有個否定答案。它強調了「現況」的元素,例如美術班學生出去寫生、以及面對上學過程的疲憊感,這兩個橋段不得不提到導演所使用的方式,首先在美術班學生,導演選擇使用群體演員利用身體,來排列寫生時所遇到的景物,以及所需用到的工具。這樣使用方式,不但讓觀者能夠透過演員的身體,看清楚這些被放大化的工具象徵。也因為演員身體之間有趣的律動,讓演出增添一些十分有趣畫面。在上學過程裡,則使用電玩形式比喻出面對不同科目、不同事情就像電玩「打關」一樣,讓觀者觀看時,能清楚演員面對不同事所表達出的無奈以及喜悅。另外也讓學生的疲憊感,藉由觀看明顯地感受其中。
後續演出持續圍繞在「成長」與「現況」之間,這當中包括喜歡跳舞的男孩、愛彈吉他唱歌的女孩,以及喜歡老電影而充滿演員夢的女孩......等等。此外要提到演出中另一個重要的元素:親情。在安插的三個橋段中,第一個是兒子對於辛勞父親的生活印象,第二個是早逝哥哥與妹妹之間的兄妹情誼,第三個是小耳女孩在父母親陪伴下成為羽球好手。三個橋段並非沉溺在告別痛苦或是成長煎熬裡,而是轉而利用這些親情元素,讓他們更加茁壯且更有勇氣的邁向未來。這樣轉化的手法也更凸顯出成年禮對於這場演出的意義。
在演出的最後,則聚焦於過年前夕美濃大地震對於台南的嚴重災情。在此,一個又一個演員出現在台上,紛紛地用語言描述地震發生時,自己面臨到的內心恐懼。除了語言之外,演員們也巧妙地利用舞台上道具、自己身體製造出龐大緊張感。這一連串鋪陳後,演員們轉述長輩對過年說出的話語,將緊張感化為團聚的幸福感。這一橋段不僅反映時事當下的現況,也象徵著成長中的挫折與勇氣,為這場成年禮劃下圓滿的句點。
整體演出像是一場獻給夢想的成年禮。劇中一直強調著夢想,青少年在舞台上闡述出來的勇氣,或許給予觀看的大人們召喚夢想的契機。期盼這一個屬於台南十六歲少年扮戲計畫能持續舉辦下去,不論對紀錄當地一個世代看法、或是紀錄一個當下現況也好,相信都有相當正面的影響。
《On The Road》
演出|影響.新劇場
時間|2016/08/26 19:30
地點|台南市文化中心原生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