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宏文
位於花蓮美崙的大陳新村,在我未參與演出前,早已耳聞許久,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只住在離大陳新村不到五分鐘車程之處。但一直要到這次《大陳小花》的演出,才終於讓我邁向認識一個地方的最低門檻──抵達此地。
對於一個什麼都搞不清楚的外來者而言,《大陳小花》的任務非常明確,透過劇場工作者張吉米所開發的「Chito」App,參與者可在最短時間內,以投入劇情的方式,瞭解大陳島居民來臺的過程,將哪些食衣住行等風俗習慣帶來臺灣,也能認識大陳人如何置辦婚禮和葬禮等人生大事。
在大陳一村中邊移動,邊操作「Chito」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這款App的使用潛力,既能展現劇情畫面,也能設計互動的環節,同時配合過場音樂的使用。只要創作者能巧妙安排,確實能讓參與者無縫接軌的出入於現場景物與手機畫面的情節敘事間。於《大陳小花》裡,本次的音樂設計也為劇情的烘托加分不少。
大陳小花(集大陳提供/攝影李秉樺)
由於《大陳小花》是一齣目的非常明確的演出,而我對於大陳島民及大陳新村也真的是一無所知。因此透過主述者小花,這位年輕小女生的眼睛,去認識大陳,可說是非常合拍。小花的存在,讓大陳故事館中展板上介紹的故事,一年四季分別能捕到什麼魚?老年人生前與死後的各種籌備與儀式,不再只是毫無關聯的文字。
而讓文字化作生活感知的最緊要關鍵,則在於耳機裡不斷傳來大陳島居民的話語,他們的聲音全然不同於影視或劇場作品中,遭刻板化的微捲舌外省人口音,聽覺感受上既陌生卻帶有對女兒或孫女發話的真實質地。這也是使用「Chito」的好處,它讓素人演員在最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完成他們的表演,不會因現場演出的緊張或過度興奮,掩蓋了演員的本質。並且因為是音檔,得以將最適切的聲音剪裁出來,在不同場次的演出中一再重複。
通過聽覺的指引,穿越過大陳新村宛如迷宮般的小巷弄,只懂跟隨門牌號碼,但抓不到編號邏輯的我,在同個轉角徘徊數次,才在熱心村民的指點下,終於來到手機裡門牌號碼所標註的民宅。這棟民宅是大陳第二代──梁小花曾住過的地方,參與者也才明白,小花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亦是開頭為觀眾解說及導覽,《大陳小花》主要創作者之一趙孝嚴的外婆。在此,手機裡的歷史科普,交會成眼前栩栩如生的現實,以及捧在手裡,那碗在民宅屋簷下,現場料理的大陳人特製豬肉飯。
《大陳小花》漫遊社區(集大陳提供/攝影李秉樺)
邊吃著豬肉飯,邊聽趙孝嚴述說當時外公蓋這棟房子時的往事,以及當時造屋時,會為了將來增建的需要,在外面預留鋼筋。這棟房子的存在,以及大陳新村為何會出現的歷史,透過《大陳小花》的引導,彷彿也在歷史課本所闡述的正史之上,又加蓋了新的建物。作為增建的基礎,《大陳小花》無疑是成功的,但在其中還是能感受到正史結構的影響,雖已淡化所謂大陳「義胞」的渲染,只是對於大陳島民怎麼就接受了撤退到臺灣的過程,則以蔣經國的視察及軍方如何協助島民撤退做銜接,島民突然變成一則逃難故事裡,模糊不清的人物。
如若這座歷史的加蓋建築,能繼續擴展及修葺,未必需要是恢弘的,希冀有更多細節物件的增生,如同保留總是保有各種可能性的民宅,為了自己的生活而蓋。
《大陳小花》
演出|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集大陳
時間|2021/11/07 10:30
地點|大陳故事館、大陳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