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的記憶小巷,歷史的加蓋建築《大陳小花》
12月
20
2021
《大陳小花》梁小花故居與大結局(集大陳提供/攝影李秉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2次瀏覽

盧宏文


位於花蓮美崙的大陳新村,在我未參與演出前,早已耳聞許久,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只住在離大陳新村不到五分鐘車程之處。但一直要到這次《大陳小花》的演出,才終於讓我邁向認識一個地方的最低門檻──抵達此地。

對於一個什麼都搞不清楚的外來者而言,《大陳小花》的任務非常明確,透過劇場工作者張吉米所開發的「Chito」App,參與者可在最短時間內,以投入劇情的方式,瞭解大陳島居民來臺的過程,將哪些食衣住行等風俗習慣帶來臺灣,也能認識大陳人如何置辦婚禮和葬禮等人生大事。

在大陳一村中邊移動,邊操作「Chito」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這款App的使用潛力,既能展現劇情畫面,也能設計互動的環節,同時配合過場音樂的使用。只要創作者能巧妙安排,確實能讓參與者無縫接軌的出入於現場景物與手機畫面的情節敘事間。於《大陳小花》裡,本次的音樂設計也為劇情的烘托加分不少。


大陳小花(集大陳提供/攝影李秉樺)

由於《大陳小花》是一齣目的非常明確的演出,而我對於大陳島民及大陳新村也真的是一無所知。因此透過主述者小花,這位年輕小女生的眼睛,去認識大陳,可說是非常合拍。小花的存在,讓大陳故事館中展板上介紹的故事,一年四季分別能捕到什麼魚?老年人生前與死後的各種籌備與儀式,不再只是毫無關聯的文字。

而讓文字化作生活感知的最緊要關鍵,則在於耳機裡不斷傳來大陳島居民的話語,他們的聲音全然不同於影視或劇場作品中,遭刻板化的微捲舌外省人口音,聽覺感受上既陌生卻帶有對女兒或孫女發話的真實質地。這也是使用「Chito」的好處,它讓素人演員在最有安全感的情況下,完成他們的表演,不會因現場演出的緊張或過度興奮,掩蓋了演員的本質。並且因為是音檔,得以將最適切的聲音剪裁出來,在不同場次的演出中一再重複。

通過聽覺的指引,穿越過大陳新村宛如迷宮般的小巷弄,只懂跟隨門牌號碼,但抓不到編號邏輯的我,在同個轉角徘徊數次,才在熱心村民的指點下,終於來到手機裡門牌號碼所標註的民宅。這棟民宅是大陳第二代──梁小花曾住過的地方,參與者也才明白,小花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亦是開頭為觀眾解說及導覽,《大陳小花》主要創作者之一趙孝嚴的外婆。在此,手機裡的歷史科普,交會成眼前栩栩如生的現實,以及捧在手裡,那碗在民宅屋簷下,現場料理的大陳人特製豬肉飯。


《大陳小花》漫遊社區(集大陳提供/攝影李秉樺)

邊吃著豬肉飯,邊聽趙孝嚴述說當時外公蓋這棟房子時的往事,以及當時造屋時,會為了將來增建的需要,在外面預留鋼筋。這棟房子的存在,以及大陳新村為何會出現的歷史,透過《大陳小花》的引導,彷彿也在歷史課本所闡述的正史之上,又加蓋了新的建物。作為增建的基礎,《大陳小花》無疑是成功的,但在其中還是能感受到正史結構的影響,雖已淡化所謂大陳「義胞」的渲染,只是對於大陳島民怎麼就接受了撤退到臺灣的過程,則以蔣經國的視察及軍方如何協助島民撤退做銜接,島民突然變成一則逃難故事裡,模糊不清的人物。

如若這座歷史的加蓋建築,能繼續擴展及修葺,未必需要是恢弘的,希冀有更多細節物件的增生,如同保留總是保有各種可能性的民宅,為了自己的生活而蓋。

《大陳小花》

演出|小羊社會創新工作室、集大陳
時間|2021/11/07 10:30
地點|大陳故事館、大陳一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
我們沒有辦法拒絕這些感官刺激,比如裸體,或是光滑的手掌、膝蓋、小腿與絨毛地毯之間,皮膚與皮膚之間摩擦的聲音。我們需要對裸體──過去總是用來指涉自由的人的意象──的詮釋保持距離,才有辦法真正看見作品。
9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