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導覽(舊)城事《拆除中:了後liáu-āu》
11月
25
2019
拆除中 : 了後liáu-āu(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9次瀏覽

楊智翔(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週日夜晚,行走在一條緊鄰鐵道旁的路徑上,「我們就快要到了/我們就快要到了/我們就快要到了……」一列一列火車行經,他說的話被迫中斷、拉延、抹滅,可我們仍不疑地、持續地跟隨行走,身體不斷地被牽引、運動,就像腳底下這座城市一樣,不斷地向前邁進、勇往直前,可我們究竟要去哪裡?城市即將抵達的未來,究竟又是什麼地方?

他是王挺之,《拆除中:》計畫發起人,自2018年底持續關注、紀錄臺南鐵路地下化過程「南鐵東移」所引起的一連串城市記憶變遷與徵地居民抗爭的經歷。透過策展,將計畫所得的資料藉由臺南在地藝術家的創作,拼貼而成一場場「行動」。《拆除中:了後liáu-āu》(以下簡稱《了後》)是繼《拆除中:樹、黃絲帶、菩薩與撿骨師》於今年臺北藝穗節拿下年度大獎「永真藝穗獎」後,返抵創作初發地再製/重置的臺南即刻重演/回饋場。

《了後》集結多段錄像、物件陳列、聲音、表演與口述於現地完成創作,官方資訊顯示:演出完整內容含現地創作演出、紀錄片放映、簡單共食與甘苦座談。【1】說是演出,行走過程裡,他回應不經意路過的居民、路人「我們正在導覽」此一描述或許更為適切。觀者參與其中,面對拆除現場的真實地景、人物,更像是一群誤闖「南鐵拆遷紀實特展」現地博物館展場的驚魂。虛構的破碎敘事文本在身體力行的「行走」與「閱聽」之間,逐漸模糊了選擇觀看的視角,夜深寂靜,不停呼嘯而過的火車,不時警醒著一路遊魂:這場虛構的導覽,是此地正在消逝的既存。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一行人行至新樓醫院斜對角地藏王祠舊址旁,觀賞地藏王菩薩搬遷紀錄片時,一名騎士帶著小孩下車,加入我們觀看的行列。火車不時自我們背後鐵道咖噠咖噠經過,小孩興奮的向爸爸討手機拍照,無意間的停留,引起父子共度一段只有彼此與火車的追憶時光。此一插曲,正巧連結導覽尾聲一段口述,內容記述一位臺南爺爺向臺北出生、從未看過火車在地上跑的孫子,炫耀臺南有多麼獨特的景象。

火車在地上跑不是臺南才有,有什麼大不了?《了後》要我們看見的變遷不只是此地地貌與居民本身,觀者的既存記憶隨著這場導覽的移動過程,將會奇異地鏈結起來。口述者問:「兩個小時以來,你有算過身旁經過多少輛火車嗎?」而王挺之亦曾問:「你知道一間房子要被拆,需要幾道程序嗎?」、「你有聽到地面下的水聲嗎?」、「你知道臺南的路面為何起伏嗎?」此作精彩之處便在於,創作者將場域安排在城市即將被遺忘的晦暗角落/不明的路徑(正是文本現場),這樣既邊緣又略帶超現實的氛圍,在輕度辛勞的「動態行走」之中,冷靜地詢問就在你身旁所能看、能聽、能觸的各種細節(尤其是有標準答案、理性的提問),並且補述你已不可看、不可聽、不可思的過往史實(或田調而來的軼事)。在咀嚼這些疑問與自身關聯的同時,誘發觀者檢視生活經驗裡那些細微變異對自身的影響,進而提起關注眼前正在發生的議題意識,使展演本身的虛構本質(創作而來的表演、組合而來的敘事)不斷在「現場」引起議題本身隱藏的表演性,創建深具可看性的議題展演/展覽,活化議題本身,也激起討論的可能。

情境中,身著碎裂飄逸白色布幔行動者(表演者李錚錚),多次在空曠場地傾倒亮白粉末並柔舞身軀,同時導覽員王挺之叨絮自己兒時泳訓班幾段破碎記憶,一度擒住表演者咽喉使之苦痛萬分,而後又任其輕盈地飄離,相關段落相對較令人費解。而最為人動容之處,落在一群人被帶進一路狹隘暗巷,突然身著花布掩面者騎機車硬闖,擴音機裡傳來一段阿姨每日至拆除戶撿拾鋼筋販賣的日常,突然有一天消失了,原來是老了太重搬不動了。這段安排令人驚豔,特別是我們正身處拆除戶、非拆戶的界線(居民還剛好穿越我們,啟動鐵門回家,一度以為是展演安排),那種空間壅擠、狀況不明、虛實錯綜的片刻氛圍,確實將我們帶往現地曾存的「事件」,沉浸那位阿姨的「生存現場」,得以與之共感生活的各種無奈。

儘管透過參與展演(一大群走來走去的觀眾始終成為路人焦點)未能擴展對於事件本身的理解,觀看立場似乎也相較單一(多以迫遷戶回望荒涼落寞的原居地為主),且並未將題旨「拆除了後」作更延伸的展現,然此作試圖在策展之於導覽跨域現場之於展演之間,探勘街區與劇場的可行性,並從議題裡引發「我想要怎樣的生活?」自我存續的思索,值得後續進一步追蹤計畫往後的發展,畢竟城市的未來永遠與人將往哪裡走有關。


註釋

1、資訊來自團隊官方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hocolateROSEspace/(檢索日期:2019/11/19)。

《拆除中:了後liáu-āu》

演出|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
時間|2019/11/17 19:00
地點|臺南市東區青年路232巷(青年路平交道旁拆遷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參與《後寮現地》的經驗,使我連結起一年餘前在台南經歷的另一個藝術創作行動《拆除中:了後liáu-āu》,也是以導覽為形式,在城市即將進行變更的區域進行大規模的遊走⋯⋯。本文以此二作並置書寫,意不在鉅細靡遺地描述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與行動,而是因二者在面對相類似的議題⋯⋯(梁家綺)
2月
24
2021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
結合飲食、玩樂等體驗的沉浸式演出,大概在COVID-19疫情於台灣爆發前達高峰(2019年、2020年),隨後因疫情各種限制而接近覆滅。不過,隨著疫情趨緩、限制鬆綁,這類沉浸式演出有死灰復燃的跡象。《一村喜事》在這波趨勢裡,有效結合眷村美食與環境、辦桌習俗與氣氛,在新開放的空軍三重一村裡頭,與其說是演出,不如說是真的辦了場喜事。
12月
20
2023
本文聚焦有別於當代藝術中「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延時性展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或「計畫型創作(project art)」涉及現場展演等等呈現形式,而是具有特定時間長度且約定俗成下觀眾需全程參與、並不鼓勵觀眾自由進出的劇場作品為主要討論對象。
12月
18
2023
我對「漫遊者劇場」一詞出現最初的認識,是黃思農從2016年開始創作一系列啟發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漫遊者」概念。開啟由觀眾獨自遊走於城市角落的各個聆聽,不同於以往劇場以人為表現對象的基礎,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的「隱形」演出⋯⋯
11月
28
2023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夏至藝術節自2016年開辦迄今,已成雲嘉嘉新四個文化中心的指標性藝文活動。瀏覽節目單,雲林縣是現代與傳統兼具、嘉義市專走音樂會、嘉義縣主攻兒少劇作、新營聚焦傳統表藝。四館相互拉抬,推廣文化行旅,致力落實跨域目標。今年在新營文化中心共有八場節目開鑼登臺,我有幸觀看後五場,聊述演出觀察。
10月
02
2023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
9月
2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