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觀看此次的《再見》,透過肢體與燈光的對話,佐以音樂所縈繞的氛圍,筆者仍不禁對純肢體所創造的美好所拜服,尤其是在「移動迷宮」一節,賴翃中透過舞者身體面向的切換,使得中間的舞者獲得情緒上的昇華⋯⋯(簡麟懿)
12月
04
2020
蘇品文的《少女須知》系列,用廿一世紀的視角回應上個世紀出版的同名書籍「《少女須知》一本教導女性如何做一位少女的『指南』」。⋯⋯如果每個時空都有一本女性指南,千禧年的台灣女性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潘洛均)
9月
22
2020
從戲劇文本到演出文本,再到每一場演出當下滲入觀演關係的製作,其中串聯每一階段的演進連結反映出導演/戲劇構作的企圖;而藝術概念能不能在觀演互動中,打進觀眾心裡,引發共鳴或是反思,是當代製作重要課題。在台灣,演出翻譯劇本牽涉的「觀演意義」,必須是製作初始就必須好好釐清的問題──我認為,這也是Invoc.計畫《穿裘皮的維納斯》最大的問題。(程皖瑄)
4月
13
2020
此作試圖在策展之於導覽跨域現場之於展演之間,探勘街區與劇場的可行性,並從議題裡引發「我想要怎樣的生活?」自我存續的思索,值得後續進一步追蹤計畫往後的發展,畢竟城市的未來永遠與人將往哪裡走有關。(楊智翔)
11月
25
2019
進一步值得追問的是,既然這齣戲已經在各方面大量融入中國文化元素,甚至劇本上也用了近似《莊周夢蝶》手法,讓兩位主角似真亦假地,做夢成為馬克白夫婦,那麼,這齣核心旨在探討權力分配的劇本,其中屬於香港視野的權力觀察又在哪裡?(張敦智)
10月
07
2019
喜劇中的丑默肢體語言本就有一定的難度,我認為這是一齣老少閒宜的喜劇作品,而不會將其定義為馬戲,畢竟在比例上,此作僅有運用雜技元素、魔術元素,整個演出還是靠著三位演員在喜劇節奏上的掌握,以及與現場互動的拿捏,以達作品效果。(黃寶裕)
8月
29
2019
對劇場元素或劇場作為一種再現機制的降低或還原(reduction)實則是本作品的重要概念,透過老歌歌詞下達指令,本身即具有多重意涵,除了曝露作者的權威中心,也暗諷八○年代白種人的、美國的流行文化輸出對世界影響之劇烈,以致這些舞者幾乎如喪屍般聽令行事。(王昱程)
8月
28
2019
只不過,如此歌曲敘事方法過度頻繁,加上襯底的人聲間奏類似且不斷重複,整場下來,不僅易使調性顯得單一,也讓如此厚重的議題成了一場萬花齊放的展演,而這樣的展演,甚至有時會有游離在議題被娛樂化的危險邊緣。(吳政翰)
1月
07
2019
理論上雖看似同時觸及了貓與人、貓與貓的不同物種互動,但編劇巧妙地透過(自己也一堆問題的)寵物溝通/諮商師的角色,扮演了翻譯橋樑,跨越了「理當不同」的任何先天差異,而直探以相處與經驗為基礎的認識與認同。(汪俊彥)
12月
10
2018
滿身淋漓的汗水和氣喘吁吁的呼吸成了自我刻苦存在的依據。如此無可掌握的環境與命運,襯托出了家鄉與回憶所給他的寄託,間接使得親人離世所帶來的衝擊,令人格外感傷。(吳政翰)
10月
15
2018
表演者需要不停地給予即興以延續情節,和聽即興演奏的感覺很像吧。在表演者回應拋接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機智妙語,觀眾共享笑鬧歡快的時光。(羅倩)
9月
27
2018
透過舞蹈打開的身體路徑。兩者不約而同都從舞蹈的他者身體重新連結到認識自身的身體,彷彿與舞者身體連成一線,兩個作品都特別關注女性的身體意識。(羅倩)
9月
27
2018
見花開劇展被視為南部的戲劇相關科系學生聯展、交流的平台,初衷甚好。但筆者認為,在成熟度與經驗度較為不足的學生呈現,需要有「藝術指導」或是「戲劇構作」的存在,提供團隊另一雙眼。(簡韋樵)
9月
20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