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聲若詩文《王與后的對話》
4月
01
2019
王與后的對話(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9次瀏覽
王亭又(高中教師)

高雄市國樂團(後簡稱高市國)一直是台灣南部國樂團的代表,這期樂季更是邀請了許多中國的演奏名家來台表演,而《王與后的對話》則是邀請了二胡名家于紅梅演出。除了中國名家外,也有高市國的琵琶首席趙怡然協奏,並邀請新加坡華樂團的指揮葉聰客席。此次演出的曲為《海路》、《獅鼓弄清韻》、《墨梅》、《青紗帳》、《阿曼尼莎》、《澳門隨想曲》;就演出的安排上,是我比較喜歡的模式──快慢、合奏與協奏交錯。畢竟若是相同的表演方式,總是讓人容易疲憊。

在聆賞合奏曲時,可以了解到指揮的諸多處理,或者音響效果的設計;此外亦能看出樂團的實力,而高市國的優點一向在於其整體的和諧度。本次演奏的合奏曲中的《海路》選自國樂交響樂《海上第一人─鄭和》的其中一個樂章,這首曲子描寫的是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場景,於是開始便是熱鬧喧騰的吹打聲以及彈撥弦樂的快速音符,將船隊盛大出航的場景勾勒出來,接著由笛子模仿海鷗聲,彈撥、拉弦模擬海浪等聲響,而中嗩的旋律則將我們帶到了南亞的市集,彈撥的襯底亦將異國的風韻點綴得更濃厚。以往常見的處理手法,到了中嗩旋律一段,往往顯得張揚,但指揮處理得更有嫵媚跟含蓄,這是我覺得特別之處。

《獅鼓弄清韻》琵琶協奏曲是由高市國的彈撥首席趙怡然演繹,全曲的琵琶描摹出舞獅的場景,琵琶的無論是推拉、絞絃、提絃、拍板、摘音、泛音等聲響都在本曲裡完整展現,「輕攏慢撚抹復挑」大概也無法道盡現代琵琶的各式技巧。演奏家與樂隊配合得恰到好處,頗能將舞獅的各種情狀以音樂呈現,而曲中運用到兩把不同定絃的琵琶,亦可見本曲的難度。觀賞完演出,感覺若用「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來形容,我想大概是最適切的句子了。

《墨梅》與《阿曼尼莎》則是由演奏家于紅梅所演出的二胡協奏曲。《阿曼尼莎》在網路上已經是十分常見的曲子,也有許多人詮釋過;不過,于君的演出除了強大技巧外,更多了些音樂風韻,音符的準確與旋律的生動都已不在話下。一如明代劉嵩的詩中所道:「馬尾震蕩迴春嬌」可以稍稍形容于君的風采。然而《墨梅》更是讓我感受到音樂的深厚。《墨梅》是于紅梅創作的曲子,相對《阿曼尼莎》本曲雖然在技巧上有些見絀,但如曲介所引用王冕的詩:「不要人誇好顏色,要留清氣滿乾坤」,真正好的事物無需華麗的外觀、眩目的技巧,如陶淵明的詩、司馬溫公的文,也如袁宏道云:「世人所難得者唯趣……惟會心者知之。」《墨梅》的旋律動人、演奏家的氣韻生動,用以詮釋音樂家的道,知音者自能領略一二。

然而演出不可能毫無缺點。一直以來在至德堂聽國樂,協奏者的麥克風似乎都未能盡美,此次演出則是協奏淹沒在樂隊中。另外,覺得美中不足的就是國樂大多是標題音樂,若有一些相輔的文字或影像,或許能讓更多民眾了解曲子的內涵。在樂團的配置上,由於交響化的關係,許多指揮都會以弦樂在外,屬於國樂特色的彈撥反而一直往內部,這也是身為彈撥人的一點感慨。國樂的演出已經有固定模式,但如何保持特色,或者跨界合作、推陳出新,並更加推廣深耕,也是身為高雄市國樂團忠實觀眾的一點期盼與拙見。

《王與后的對話》

演出|高雄市國樂團、葉聰(指揮)
時間|2019/03/23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現代國樂的演化過程中,樂團雖然以西方管弦樂團的模式及其音樂表現技巧為演進依據;但就樂團表演所呈現豐富多元的傳統民間題材及民族交響化音樂風格的展演等現象而論,現代國樂團即以此種中西文化元素的交融特質,進而塑造深富現代生命意涵的樂團組織。(陳詩涵)
4月
08
2019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