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此岸,正名的彼岸《你傷不起的腐女》
7月
15
2012
你傷不起的腐女(劉人豪 攝,人力飛行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11次瀏覽
黃佳文

如何揣摩一號人物的性格、突出他的形象?或許是演員一輩子所要面對的學習課題,演員演述著劇本人物的故事之外,還得面對並呈現這號人物的精神狀況與心理反應,每一舉手投足其實蘊含著深刻的意義,端看觀眾能否察覺。

《你傷不起的腐女》中,最難發揮的角色便是從療養院返家、重返社會生活的女主角,試圖掩隱精神疾患而偽裝成常人,但什麼樣的人才稱得上正常人?而正常的社會又是什麼樣貌?可惜此劇並沒有深刻的探討,僅略微點出坐立不安、自殘等精神疾患的外顯行為,這樣的行為表現通過演員的詮釋、表演雖然揣摩了人物的形象,卻難以深廣地探討這些人為何「傷不起」。

在正經八百的辦公室中發展出不正常的親密接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兩人沉浸在曖昧的快感中,當上司──職員間的曖昧一旦曝光,無法細細品味偷情般的歡愉,便如同嘎然而止的琴(情)音,索然無味也了無生(聲)趣了。

全劇最大的遺憾莫過於觀眾們都很清楚這是一齣戲,因為我們從「自以為是正常人的角度來觀賞非正常人的生活」,形成了彼/此間的隔閡,也因此很難激盪心靈感觸,我們無須藉此省視自己的人生,也難激發共鳴,這使得我們在觀看《你傷不起的腐女》時,總有著置身事外看熱鬧的距離。

就演員表現而言,全劇僅只張昌緬、陳家逵兩位演員,其中陳家逵一人分飾多角,不同角色的性格、形象落差使得表演詮釋相當分明,而其「正經地」演戲卻能營造風趣的效果著實可貴。張昌緬則集中刻劃精神疾病女子,但令人頗感可惜的是,人物形象顯得刻板,或許編導的設定所致,使得張昌緬只能揣摩一位患有精神疾病女子的角色,形、神分離而不能一致。

就技術層面來看,場景單純而不複雜,場面調度堪稱流暢,而透過鏡頭說故事則別具「觀賞」效果,透過鏡頭我們也得以放大檢閱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一探究竟(佈景的阻絕增添了隔閡、盲點頗有意義),演員的表現與視覺畫面的搭配還可再有變化,不妨勇敢實驗。

更受矚目的是,或許不少人被此一劇名吸引而進劇場看戲,其中「腐女」一詞的引用備受爭議,造成觀賞時的極度不適應,也引起多數人的反彈。節目單提及「腐女源自於日本,意指愛看男男情色片的女子;但在本劇,無須爭論腐女到底腐不腐!此處腐女可以解釋成,等著腐爛的女生,亦可以說是強調女生的一種形容詞的通俗說法。在此以正此劇視聽。」

「腐女」一詞怎會不須爭論?節目單所言似是而非反而有礙視聽,以致有多數人炮火猛烈地抨擊此一劇名。編導姜富琴應當思索的是,這樣的劇名意義何在?是有助於觀眾入戲還是更加疏遠?觀看全劇之後,不難發現「腐女」一詞與劇中角色幾無關聯,既然名稱定義有問題又如何要求演員演繹「腐女」的生活?倘若嚴苛地看待這種情況,不禁要問演員張昌緬是否受了委屈或是很不挑剔而接演此劇?

劇名的擬定確實不易,也存有諸多考量,倘若編劇能提出具有雙關語義,又能切中要旨的名稱,即可為劇作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你傷不起的腐女》改編自電影《怪咖情緣》(Secretary),其劇作旨趣理應圍繞在「怪咖」的精神心理與現實生活反應,偏執地使用「腐女」一詞自然招引口誅筆伐的局面,甚至以腐爛來描述女性人物的境遇,莫不是把女子當成容易過期的肉品般看待,無論哪一種定義對於女性群體皆是莫大的蔑視;在定義上站不住腳的補正「措施」反倒成了「錯失」。

《你傷不起的腐女》

演出|人力飛行劇團
時間|2012/06/22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情節原來都是電影《怪咖情緣》(Secretary)裡的梗。就像奧斯卡金像獎,原創劇本和改編劇本分開評審,電視劇改編和劇場原作似乎也應該有不同評論角度。於是看完節目單後,突然地,這齣戲的觀看點好像變成:對適合改編成舞台劇的電影是否判斷精準,以及改編手法如何等技術性問題了。好冏。(林乃文)
6月
27
2012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