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音樂對話《哈根四重奏35週年榮耀之夜》
2月
26
2016
哈根四重奏(鵬博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2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1981年成立的哈根弦樂四重奏(Hagen Quartet),於今年(2016)訪台,慶祝該團35周年。此次音樂會曲目,選擇了兩闕室內樂經典--蕭士塔高維契《降e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D. Shostakovich: String Quartet No. 15 in e flat minor, Op. 144)與舒伯特《G大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 (F. 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 15 in G major, D 887)。這兩首極具份量的樂曲,撐起將近兩個小時的音樂會,其演出可謂十分成功與精采。台灣樂壇普遍有著好大喜功的習慣,通常音樂會曲目俏麗,再加上廣告的宣傳,使得大型樂團訪台每每造成「人來瘋」,頗有湊熱鬧的味道。然而年初的這場哈根弦樂四重奏,沒有過多的宣傳,但室內樂「老饕」卻早已期盼已久。而當晚精彩的演出,值得筆者在此加以討論。

哈根弦樂四重奏成立初期便展現了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成立一年後(1982),便在英國樸茨茅斯弦樂四重奏大賽(Portsmouth String Quartet Competition)拔得頭籌,之後陸續在重要比賽中獲獎。與老牌的弦樂四重奏團相比(如1945的包羅定弦樂四重奏、1946的茱莉亞弦樂四重奏、1948的阿瑪迪斯弦樂四重奏等),雖然成立時間較晚,但已在現今的室內樂界占有一席之地。單就當晚音樂會的演出而論,其音樂詮釋沉穩內斂,不講求華麗與炫技。此特點,在這兩首樂曲中都可明顯感受。舉上半場蕭士塔高維契《降e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的作品為例,此作品速度緩慢,甚至有許多長音的樂段(如第一樂章),據筆者觀察,該團十分克制揉音(vibrato)的使用,音樂處裡也顯得十分平淡,具現出作曲家面對死亡最直接的思考。看似簡單的長音,事實上都考驗著樂團的基本功夫。而樂曲第四樂章,團員的表現更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與中提琴美麗的旋律線條相呼應的,是第二小提琴與大提琴的溫柔伴奏。此段落真是配合得十分巧妙,尤其是伴奏聲部的表現,既帶動著樂曲的流動與方向,卻不至於蓋過主旋律的歌唱,此團的絕佳默契與音樂表現已不用多言。

整首樂曲聽下來,筆者發現,該團個個聲部線條清楚,音樂十分凝聚,但卻不失樂曲的織度與聲部間的平衡。唯可惜的,是第二樂章十分重要的十二聲「哀號」,也就是樂曲開頭由第一小提琴演奏的降B音。從PPP漸強到四個F,同樣效果由各個樂器輪流奏出。這是效果十分震撼的段落,但樂團在開始時,顯得相當小心翼翼(保守),從小聲漸強到大聲時,其對比還可再更清楚些,尤其是樂譜上標註的「sfz」突強,做得便不夠俐落。但這樂段在第二次出現時(第二樂章19小節處),便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原本筆者以為這是該團刻意的設計,也就是張力一次比一次擴張,然而之後的力度表現仍然不夠平均。例如第二小提琴與大提琴都成功地做出了「sfz」的效果,甚至有「咬弦」的聲響,但輪到中提琴演奏時,力度又顯得有些不足,甚是可惜。排除此力度平均問題與樂曲後半觀眾掃興的手機鈴響,整體的表現仍是可圈可點,由其是樂曲結束時,樂音還在空氣中發酵數秒,頗令人回味。

先前提到該團的另一特色—非常凝聚的音樂表現,正好在下半場的舒伯特《G大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便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舒伯特最後一首的弦樂四重奏(1826年),作曲家在音樂中大膽的加以創新嘗試,不論是室內樂的交響化,或是格局架構上的鋪展、和聲的運用,與典型的舒伯特風格相比,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樂團演奏的第一樂章顯得相當「黏稠」,這並不代表音樂含混不清,而是樂曲的高織度呈現。例如開頭的大小三和絃的顏色轉換,筆者聽過的錄音,普遍將開頭的和絃奏得相當俐落,然而此次演出卻不同,甚至加重了這和絃的份量。而整首樂曲則明顯的感受到團員的設計與鋪陳;由此便可顯現出,這是一個會思考的樂團,並且勇於嘗試不同的詮釋。而像是往後的幾個樂章,樂團將樂曲中的動靜對比處理的十分仔細。

令筆者感到有些困擾的,是第一小提琴的些微音準問題。舒伯特的《G大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其實相當不容易,第一小提琴尤其有繁重的音群與高把位的樂段,不只音域高,還要求短小清楚的斷奏,實在非常困難。而當晚第一小提琴正是在上述段落產生音準問題。但上述問題仍可謂瑕不掩瑜,整體而言並不影響樂團的表現。另外,大提琴的表現值得特別注意。例如第二樂章的旋律,音色溫暖,聲音紮實。其實大提琴在上半場的蕭士塔高維契便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奏。

期待哈根弦樂四重奏往下個35周年邁步,用最純粹的音樂,與經典作品對話。

《哈根四重奏35週年榮耀之夜》

演出|哈根弦樂四重奏(Hagen Quartet)
時間|2016/02/2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