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殖民桃太郎——單人讀劇《上游》
7月
05
2022
上游(九條劇濱邊風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9次瀏覽

許仁豪(駐站評論人)


這是編劇濱邊風的單人讀劇表演,場地在剛變身為台灣文學基地的前齊東詩社,內容關於二戰前後流離於中國、日本與台灣的幾位老奶奶認同故事。

悶熱的台北盆地假日午後,我與友人信步到這個剛整建好的日式宿舍群,新穎乾淨的古蹟重建,新漆的味道未落,大大旗幟上寫著「不願被消失」,口號宣告著建築的重整與歷史記憶保存的重要關係,而記憶的復刻就在這個物理空間再造之中,既新且舊,是建構還是重現?是新創還是複寫?歷史現身之際,哪些被突顯又有哪些被遮蔽?

台灣本土化浪潮之後,「日據」變成了「日治」,過去被抹黑、妖魔化的歷史記憶,驗明正身,變成現代化起點,播種啟蒙的時刻。各種日本時代留下的建築物開始被搶救,整建整容,華麗轉身,變成了比日本更日本的文化消費場所,身體只要進入這些空間,一種觀光旅遊的興奮泉湧而上,掀開印有兔子或海浪紋的布藝窗簾,買一個宇治金時抹茶冰淇淋,不用去京都也到了京都。但在這種訴諸官能愉悅的消費化日本符號下,是否又遮蔽了哪些不堪的歷史與幽暗的過去?

濱邊風的發展中劇本《上游》選在這樣一個場域演出,固然借用場地的日本風情,但其內容誠懇面對政治暴力下庶民認同掙扎的議題,不啻直擊上述關於歷史記憶與再現政治的種種問題。


上游(九條劇濱邊風提供)

劇本呈現國族/身分認同議題

在京都九条地區長大的濱邊風從小與在日韓國人混居長大,她曾經一度以為自己就是韓國人,直到上學時刻到了,她才赫然發現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日本人,而自小一起長大的玩伴竟然無法與自己一同上日本人學校。在這個自我認同的轉折點上,她同時發現大人們對韓國人有著根深蒂固的歧視,她曾經試圖說服爺爺,卻發現無可改變,這深層歧視背後有著歷史結構問題,於是她把這段經歷寫成了劇本《我的毆吉醬》。

延續《我的毆吉醬》的身分認同議題,《上游》起源於濱邊風來到台灣學習中文,在過程中遇見不少活過日本時代前後的長輩,其中一大部分來自於她教授日文的廈門教會,在與多位長者近身訪談後,在這些現實故事的基礎上,《上游》以虛構的人事物和優美工整的文學手法串接而成。

劇本以第一人稱開始,千鶴小姐來到台灣學習中文,在一個悶熱的台北午後,突然的雷陣雨,她來到一座公園樹下躲雨,因此邂逅了高齡95歲的李雪音奶奶。千鶴以剛習得的中文隻字片語嘗試溝通,沒想到老奶奶說著流利卻口音古樸的日語,一場穿越時空的跨文化相遇因此展開,波瀾壯闊的歷史浪潮下,幾個老奶奶的私人記憶糾纏著時代殘酷的鐵輪之律。

雪音的家庭原來在戰前從中國搬至日本謀生,她於昭和二年出生於日本,並在日本長大,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從小便覺得自己與日本人無異,直到中日戰爭爆發,在日華人處境日益艱難。有一次父親因為工作問題,被迫做出選擇,要不改日本姓名從此成為日本人,要不就返回中國,父母決定帶著小孩回返中國,但雪音的哥哥卻不願返回中國,於是改日本姓名獨自留了下來,雪音一家從此與哥哥天涯兩隔,不再相見。

返回中國後,雪音濃濃日本口音的中文讓大家認為她就是日本人,戰後的中國只要帶點日本色彩的一切都足以成為壓迫的緣由,雪音一家因此又萌生移民念頭,在親戚介紹下來到了台灣重新落地生根。

戰後的台灣,日本人走了,但很多人卻都還懷念著日本,甚至抗拒「再中國化」的新政策。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雪音認識了新的台灣朋友櫻花,一個活過日本時代,只到過日本旅遊一次,但即使光復之後,依舊深信自己是日本人,嚮往日本的台灣女子。櫻花在雪音身上投射了關於日本的一切,忽視了雪音其實是移民日本的中國人的事實,甚至介紹了滯留台灣,不願返日的日本老師給雪音認識。

原來這位日本老師在戰前與台灣男友相戀,卻不被眾人看好,原本約定私奔,但是日本戰敗後,男友沒有赴約,日本女老師留了下來,在等待之中生下了女兒千夜。千夜自小在台灣長大,說著流利的閩南語與日語,她是一個從沒去過日本的日本人,在台灣長大,卻從沒見過台灣父親的時代孤兒。


上游(九條劇濱邊風提供)

桃太郎被老奶奶撿到之前,是哪國人?

故事交織在雪音、櫻花、日本老師與千夜四個人物之間。人物設計的詩意象徵功能,大過寫實細節的鋪墊,不消說,雪、櫻、夜與鶴,這些名字背後的意象鮮明,一方面乘載濃濃的日本風情,一方面又透過意象勾連人物認同掙扎下的視覺化情感。

濱邊風擅長運用歌謠與傳說的詩化意象來說故事,串聯整個故事的核心意象便是日本的《桃太郎》傳說,那顆飄在河面上孕育著桃太郎的桃子。

故事一開始當千鶴與雪音邂逅之時,雪音奶奶便努力爬上一棵桃樹,希望千鶴幫忙搖樹讓樹上的桃子落地,這個場景牽動著雪音的童年記憶,移民日本的歲月,她曾頑皮地爬上一顆鄰居富人家的桃樹偷桃,忽然鄰居家的女兒開門,兩人對望,她緊張地搖動,一顆大桃子掉落水面,開始漂流,她急忙逃離,沒想到桃子卻緊跟在後,最後撿起桃子與哥哥分食,裡面竟然潰爛生蟲。旋即,敲門聲響起,原來是鄰居的女兒,一身好看典雅的和服,帶著一籃豐美的桃子前來分享。這是日本童年的美好記憶。但是,對日本的歷史記憶是複雜的,如同雪音面對櫻花的一再投射,雪音終於忍不住說了,「櫻花下埋了屍體,吸收屍體的營養,才開的很美,家人就埋在櫻花下」【1】。

濱邊風運用《桃太郎》的精彩之處,在於她重建了日本時期日文老師以《桃太郎》的故事,教授台灣小孩日文的場景,其中一個台灣孩子舉手發問:「老師(せんせい),桃太郎被老奶奶撿起之前,是哪國人?」這個天真無邪的童言童語,個人以為是全劇的核心,透過質問這個傳說,濱邊風似乎想問的是,在國家統治政治收編我們的認同之前,我們能否回溯生命長河的上游,找回自己的生命,定義自己的認同?又或者,如果認同只能一再被政治暴力所裹脅,我們能如何成為自己?

雪音與千夜後來成為莫逆之交,他們對彼此的局外人邊緣身分惺惺相惜,最後一起搬到大阪,在那裏重建生活。在大阪的百貨公司上班,雪音又再度遭遇身分認同的質疑,一個台灣旅客因為雪音不會說閩南語而拒絕稱說她是台灣人,千夜氣憤地用流利的台語回應:「你沒有權利決定我們是誰!」雪音為了照顧父親,終究回到了台灣度過餘生,而千夜嫁了個日本丈夫,落地大阪。

歷史暴力遺留的問題,具體而微地展現在當代的生活此刻。濱邊風對日本帝國殖民遺留下的歷史問題觀察敏銳,在鋪排這些人物的關係處境之時,她把政治統治邏輯下造成的認同慾望與歧視邏輯,透過生活場景展現地一覽無遺。


上游(九條劇濱邊風提供)

後殖民時代的反覆辯證

《上游》的人物塑造與文學、歌謠意象的使用所占篇幅過大,讓寫實性細節有點無法支撐故事的合理性;各種錯認巧合的安排痕跡鮮明,用以一再強化認同政治邏輯下的投射與內化議題,尤其當劇末我們赫然發現,原來敘事者千鶴就是千夜的孫女!她來台灣不只為了學習中文,更是替奶奶踏上尋根之路,回訪從未現身的台灣父親。

還是不得不佩服濱邊風以素人之姿,又說又唱又演,單人完成了這個動人的劇本,劇本再巧合也沒有當天巧合,當濱邊風唸到千鶴即將對雪音表露身分之時,屋外忽然大雨,劇中的午後雷雨巧妙地來到讀劇表演的時空現實,彷彿雪音與千鶴就與我們一同坐在這個沒有空調的塌塌米空間裡。

演出後,不少廈門教會的長者在席間用日語熱烈地交談,細數這裡曾經是日本時代的哪裡,哪個灣生阿嬤來台灣申請出生證明,彷彿日本時代不是記憶而是此刻。而《上游》劇本裡透過情緒營造,試圖打開對認同邏輯的批判思索空間,瞬間化成了濃濃的鄉愁與感傷,意識形態與情感的辯證,從戲裡到戲外持續在後殖民台灣的此刻,反覆無間地辯證著。


註解:

  1. 雪音透過這句話提醒櫻花一昧浪漫化日本,忽視了日本帝國暴力的問題。編劇也在敘述桃太郎故事時,強化了桃太郎去攻打鬼島的敘事,闡明這個前民俗故事,在台灣日殖教育下,作為思想武器的意義。

《上游》

演出|九條劇 濱邊風
時間|2022/06/26 14:30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悅讀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
「保持清醒,非常重要⋯⋯」,這是在《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開場,表演者用饒舌在提醒著觀眾⋯⋯ 創作者選擇以麥克・艾佛(Mike Alfreds)創立的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theatre)形式,以及《灰姑娘》、《傑克與魔豆》、十五世紀的《愚人船》情節和形象相互交糅、提喻和移植,來道出東南亞移工群體,包含非法黑工、遠洋漁業工人、外籍家庭看護工等,在勞動現場所遇到的實相。
11月
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