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鑼鼓解構與蛻變《狂起》
10月
06
2017
狂起(動見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6次瀏覽
梁瓊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近年來有許多跨領域的實驗劇作以戲曲為創作元素,此次動見體將傳統戲曲鑼鼓經解構、重組,與打擊樂結合,探索「聲響」於現代音樂與劇場的可能性,並使用「無人聲」的肢體語言勾勒出杜麗娘之心境,而祝英台「有人聲」的念白,使得戲劇主軸-探索性別意識-更加明確。然而,不同時空的兩位中國古代女性,在當代中如何被詮釋?如何被連結?而傳統鑼鼓又要如何解構與重組運用於當代劇場?

在傳統戲曲中,無論是演員的做表、舞蹈、武打、唸白與唱腔,或是人物的心境、表現力、背景音效、劃分場次…等,皆以武場來強化戲劇的尺寸(及節奏),而不同的鑼鼓點也代表著不同的形式;然而,在這部當代劇場的作品中,杜麗娘無一唸白,僅用肢體與舞蹈來詮釋其心境,因此除了演員自身的肢體語言表現力外,鑼鼓與擊樂的聲響效果成為烘托腳色極為重要的一環。

全劇不含序場,分為「女容」、「水映」、「拒媾」、「春病」、「悵然」、「夢歡」、「蝶歡」、「化蝶」等八場。序場使用傳統戲曲鑼鼓結合現代西洋打擊樂器聲響試圖創造如夢似幻般的氛圍,在只有聲音沒有演員的狀態下,序場似乎稍顯冗長,接續「女容」一場以崑曲旦角上場鑼【慢尖】帶出由郭秋妙所飾演的杜麗娘,而傳統戲曲鑼鼓【小鑼抽頭】也因其節奏型態及律動為完整的四四拍結構,與小軍鼓配搭運用於本場,以聲響效果而言,傳統鑼鼓成功地與西洋打擊音樂扣合,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興許是為了配合演員的動作,鑼鼓的收點「末鑼」不是抽換以其他擊樂器取代,就是直接取消最後一鑼,這樣的做法對於習慣於傳統戲曲的觀眾而言,在聽覺上的接受度仍是一大挑戰。「水映」一場,水聲的表現,除了運用傳統戲曲鑼鼓擬聲手法外,「玉足戲水起漣漪」的視覺效果也藉著「氣泡墊」的創意新思維被表現出來,然而在聽覺上,氣泡墊的聲響較突兀,欲與樂聲結合恐有一定的難度。傳統戲曲中用來作為演員亮相的小鈸【軟四擊頭】與大鑼【四擊頭】是全劇中最為完整的鑼鼓點,搭配鐵琴旋律也使聲響更為突出,分別運用於「夢歡」及「化蝶」兩場。

劇中除了杜麗娘外,尚有由管罄所飾演的祝英台。傳統崑曲中杜麗娘所夢見的是柳夢梅,而此劇設定其夢中人物為祝英台,他的出現多以唸白方式來呈現,藉由劇本所設定的臺詞,更能從中探尋祝英台探索自我並帶領杜麗娘蛻變的過程,並使劇中人物產生更深的連結。原本受傳統封建思想束縛並父權社會下所壓迫的腳色-杜麗娘,與祝英台在舞台上相遇,喚起女性自主話題的探討,有別於其他性別意識的作品,此劇除了男性、女性與第三性外,亦有無性別意識在其中。隨著劇情的展開,也讓筆者發現杜麗娘服裝上的巧思,終場「化蝶」主要表現杜麗娘的蛻變,脫下層層衣裳及不規則的線條破繭而出,不同於傳統戲曲小家碧玉的水鑽頭面,被一束羽毛白髮所取代,似乎成為了蟲繭的象徵。

在現今多元開放的社會下,探討性別議題的作品層出不窮,此劇能引發觀眾思考當今日益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也藉由不同於以往的人物設定,使我們用更多元的角度來解讀明清傳奇人物,文本的創作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然,傳統戲曲鑼鼓在當代劇場中的運用仍有許多可能性,若僅為聲響上的使用,雖鑼鼓經的本質不變,但卻失去其內涵。

《狂起》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7/09/29/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音樂聲響的角度,西洋打擊樂器所創作的音樂,讓樂器演奏各種特殊聲響來延長聲音的共鳴效果;偶爾穿插著的鑼鼓聲音,巧妙地融入這聲響中,兩者的交融,不突兀又維持著原本樂器聲響獨特的個性。(陳惠湄)
10月
16
2017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