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鑼鼓解構與蛻變《狂起》
10月
06
2017
狂起(動見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5次瀏覽
梁瓊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近年來有許多跨領域的實驗劇作以戲曲為創作元素,此次動見體將傳統戲曲鑼鼓經解構、重組,與打擊樂結合,探索「聲響」於現代音樂與劇場的可能性,並使用「無人聲」的肢體語言勾勒出杜麗娘之心境,而祝英台「有人聲」的念白,使得戲劇主軸-探索性別意識-更加明確。然而,不同時空的兩位中國古代女性,在當代中如何被詮釋?如何被連結?而傳統鑼鼓又要如何解構與重組運用於當代劇場?

在傳統戲曲中,無論是演員的做表、舞蹈、武打、唸白與唱腔,或是人物的心境、表現力、背景音效、劃分場次…等,皆以武場來強化戲劇的尺寸(及節奏),而不同的鑼鼓點也代表著不同的形式;然而,在這部當代劇場的作品中,杜麗娘無一唸白,僅用肢體與舞蹈來詮釋其心境,因此除了演員自身的肢體語言表現力外,鑼鼓與擊樂的聲響效果成為烘托腳色極為重要的一環。

全劇不含序場,分為「女容」、「水映」、「拒媾」、「春病」、「悵然」、「夢歡」、「蝶歡」、「化蝶」等八場。序場使用傳統戲曲鑼鼓結合現代西洋打擊樂器聲響試圖創造如夢似幻般的氛圍,在只有聲音沒有演員的狀態下,序場似乎稍顯冗長,接續「女容」一場以崑曲旦角上場鑼【慢尖】帶出由郭秋妙所飾演的杜麗娘,而傳統戲曲鑼鼓【小鑼抽頭】也因其節奏型態及律動為完整的四四拍結構,與小軍鼓配搭運用於本場,以聲響效果而言,傳統鑼鼓成功地與西洋打擊音樂扣合,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興許是為了配合演員的動作,鑼鼓的收點「末鑼」不是抽換以其他擊樂器取代,就是直接取消最後一鑼,這樣的做法對於習慣於傳統戲曲的觀眾而言,在聽覺上的接受度仍是一大挑戰。「水映」一場,水聲的表現,除了運用傳統戲曲鑼鼓擬聲手法外,「玉足戲水起漣漪」的視覺效果也藉著「氣泡墊」的創意新思維被表現出來,然而在聽覺上,氣泡墊的聲響較突兀,欲與樂聲結合恐有一定的難度。傳統戲曲中用來作為演員亮相的小鈸【軟四擊頭】與大鑼【四擊頭】是全劇中最為完整的鑼鼓點,搭配鐵琴旋律也使聲響更為突出,分別運用於「夢歡」及「化蝶」兩場。

劇中除了杜麗娘外,尚有由管罄所飾演的祝英台。傳統崑曲中杜麗娘所夢見的是柳夢梅,而此劇設定其夢中人物為祝英台,他的出現多以唸白方式來呈現,藉由劇本所設定的臺詞,更能從中探尋祝英台探索自我並帶領杜麗娘蛻變的過程,並使劇中人物產生更深的連結。原本受傳統封建思想束縛並父權社會下所壓迫的腳色-杜麗娘,與祝英台在舞台上相遇,喚起女性自主話題的探討,有別於其他性別意識的作品,此劇除了男性、女性與第三性外,亦有無性別意識在其中。隨著劇情的展開,也讓筆者發現杜麗娘服裝上的巧思,終場「化蝶」主要表現杜麗娘的蛻變,脫下層層衣裳及不規則的線條破繭而出,不同於傳統戲曲小家碧玉的水鑽頭面,被一束羽毛白髮所取代,似乎成為了蟲繭的象徵。

在現今多元開放的社會下,探討性別議題的作品層出不窮,此劇能引發觀眾思考當今日益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也藉由不同於以往的人物設定,使我們用更多元的角度來解讀明清傳奇人物,文本的創作可以說是相當成功的。然,傳統戲曲鑼鼓在當代劇場中的運用仍有許多可能性,若僅為聲響上的使用,雖鑼鼓經的本質不變,但卻失去其內涵。

《狂起》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7/09/29/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音樂聲響的角度,西洋打擊樂器所創作的音樂,讓樂器演奏各種特殊聲響來延長聲音的共鳴效果;偶爾穿插著的鑼鼓聲音,巧妙地融入這聲響中,兩者的交融,不突兀又維持著原本樂器聲響獨特的個性。(陳惠湄)
10月
16
2017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