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地方空間歷史敘事的起點《靠岸》
8月
07
2023
靠岸(好野提供/攝影 Jaomas photo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66次瀏覽

文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這是「2023彰化走讀藝術節實驗劇場」系列節目之一,演出地點於日本時期昭和十三年(西元1937年)建築完成,名「高賓閣」,採酒家料理屋模式經營,為當時彰化重要聚會場所,高朋滿座、杯觥交錯,後因戰爭影響而宣告停業,於昭和十九年(西元1944年)被臺灣總督府鐵道共濟組合收購,至戰後,臺灣鐵路管理局職工福利委員會接收,設為鐵路診療所,1971年擴編為彰化鐵路醫院,1984年結束運營。之後,曾出租給白金漢宮婚紗攝影公司,也曾淪於荒廢閒置。直到2011年,歷經拆除爭議,此歷史建築被指定為彰化縣縣定古蹟。2019年,修復完成,委外經營,2020年由大愛照護服務集團進駐,營運計劃包括樂齡日照中心等,進行古蹟活化。【1】

以上所述,為當日演出地點的建築歷史簡介,也等同於《靠岸》敘事內容的時間軸;劇中人物的存在,和這座老建物一同跟隨時代的流變,歷經日本殖民到國府時期、二十一世紀迄今,從高賓閣酒家、彰化鐵路醫院等不同狀態的曲折命運,相遇、相戀、生離、終老、死別。

再者,劇名《靠岸》,則與高賓閣的建築外觀有所連結;以其現代主義的風格,不對稱的立面為最大特色,加上牆面上的圓形舷窗,頗有輪船的意象。

全劇於歷史建築二樓的大宴會廳演出,木作桁架結構的屋頂頗為挑高,視野開闊。表演分為上下兩場,以兩種不同位置的觀眾席,借用了建築二樓的兩面,為劇情提供了基礎的空間需求,且兼具視覺美感。

上半場,觀眾入座,面對寬敞的表演區,以及後方整片木造隔板的隔間牆,開始了劇中1937年的故事起點,直到男女雙方的異國通信失聯,兩人相別相思了「十七年三個月又四天」(劇中角色所說)。到了下半場,觀眾席反向調換,迎向整面秤窗和牛眼窗,背對之前的木造門窗牆,視覺上更新了時代感,並且搭配白紗、立式台燈等裝置,營造劇中描述本建築1990年代曾開設婚紗店場景,也可讓戶外午後耀眼的日光變得較為柔和,直接面向窗景的觀眾不致於感到刺眼。

整體的舞台設計相當精簡,維持了古蹟建築的原有視覺美感之外,導演王顥燁善用建築既有元素和物件,處理戲劇場景,例如:分隔牆的門窗,增加光影以表現料理酒家時的高朋滿座;窗戶的開關來代表角色相遇於火車站;當劇中角色阿正(廖峻廷飾演)離台出發東京後,與小梅(周平飾演)展開漫長的書信往返,同時開始摺紙飛機,其他演員於整個舞台上一一鋪開白色紙張,漸漸橫越舞台左右兩方,長長的斜線路徑,對照兩人之間的通信受阻,產生了鵲橋的聯想,在這段兩人受難期間,巧遇進而就近照顧小梅的陳醫生(徐致翰飾演)在表明求婚心意之前,手擲紙飛機,使得紙張此一物件的傳情象徵更明確了。到了下半場,演員們繼續使用紙張的鋪排進場,連結中斷的劇情,加上演員們的歌聲和肢體動作,以及搬移立燈、椅子的畫面調度,賞心悅目,抒情回溫。


靠岸(好野提供/攝影 Jaomas photo )

「我們要說一個故事」,是暖場的肢體歌聲之後,觀眾聽到的第一句話,接下來,開宗明義的宣告:1937年,故事開始說起……文本設定了一個類似說書人的角色,負責主要敘事與串連劇情的重要功能,就像在中場休息後,也是藉由同一人悠悠宣告「我住在這裡很久,看見許多離別」,讓情節時間點大幅前進,少女小梅已是耳順之年的老嫗。在節目單上,這個角色稱之為「地基主」(羅雯欣飾演)。然而,有意思的是,當說書人用到第一人稱的時候,不免好奇,此時的「我」「我們」所指的是誰呢?特別是,當文本內容涉及地方民眾集體記憶、建築歷史存廢與否等課題,如何設定單一的敘事視點?抑或是意圖立足於什麼樣的位置來進行述說呢?

全劇演出的故事,採取了淺顯易懂的線性敘事策略,倚附於建築的變遷歷史,從中取材、編織出一個不敵時代戰亂動盪撥弄的愛情故事,娓娓道來之餘,讓現場觀眾跟隨著劇中一女二男的悲歡離合,抒情而動人,然而,或許正由於情節與空間背景的緊密相扣,卻也讓人同時始終清晰的意識到表演的現地/限地(site-specific)不僅是表演發生的實體空間,甚至形塑表演文本投射的核心主旨,隱然成為一種表演所服務的框架。

於是,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假如當一個歷史空間除了成為戲劇展演的活動地點,也是作為藝術創作前提的時候,一個表演作品/行動,可以如何呼應在地建築特色、居民生活經驗、都市紋理,兼顧城市遺產與集體記憶的收集和保存,並且還能否具備了藝術創作之作為主體的開創性格--這樣的提問,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各縣市公營藝術節推出之時,如臺南藝術節(2012年迄今)、桃園地景藝術節(2013年迄今)、台東藝穗節(2020年迄今)、彰化國際藝術節(2021)、彰化走讀藝術節(2023)……我們看到眾多藝術團隊致力於將觀眾從傳統/正式的舞台/場館,帶到市場、公園、巷弄、水濱、山邊海灘等,以及各種古蹟內外的環境劇場或特定場域的表演製作,用各種表演藝術的形式說著各個地方(場域)的故事,然後,一次次各處各式的觀演過程,通過每位觀眾與當下互動的個人身體經驗,有可能藉此重新建構了所在的空間記憶,探掘並描摹出這座城市居民過往至今曾擁有的某些日常生活軌跡。其中,互相照映共感的、或是重新轉譯寫入的文化意象、表演符號,究竟能有多少留下呢?

面對這樣的製作規模與敘事情節,可視為進入一個在地歷史建築表演創作的起點,符合命題設定,只能期待下一回還可有更多文史深掘或藝術企圖的進展。而且,以這次的編創表演團隊成員,從節目單介紹資料顯示,多位彰化在地以及中南部的年輕劇場工作者,冀望以此延續更多在地連結,有益地方的藝文人才生態發展。

因此,《靠岸》有如以高賓閣為歷史敘事的一座地標,進行地方集體記憶的初步建構,已收平易近人的效果,期待下一步,在彰顯歷史地景命題創作的同時,之於一座城市的歷史遺產的表演創作,我們還能如何說「我們」的故事?

註解

1、可參閱「國家文化資產網」之「彰化鐵路醫院(原高賓閣)」公告資料。

2023彰化走讀藝術節實驗劇場《靠岸》

演出|魚池戲劇團X好野
時間|2023/07/22 14:30
地點|彰化鐵路醫院(原高賓閣:彰化市陳稜路228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