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陪你死一次──「厭世二重奏」《粉紅星球》與《馬林路十九號》
12月
23
2019
粉紅星球(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9次瀏覽

楊智翔(高雄大學專任助理)


「誰說的?Right!在粉紅星球上,我們沒有時間!」

抽到粉色球,被指引向上走到五樓,卸下包袱,填上一件想忘記的事進入《粉紅星球》。我記得她叫莎莎,她向所有來到「飛航等候區」的參與者介紹星球上種種奇妙的事情,像是一場說明會,有好吃的軟糖、爆米花,有來自星球的音樂、故事,甚至有遺骸、掃地機器人!我們一同想像未來的職業與興趣,一起喝下粉色幻夢液體(留下想忘記的事及一件想留在地球的遺物),我們相當快樂(吧?)。然後一通電話,莎莎離去,末世訊息突然灌爆空間。不是說在粉紅星球沒有時間嗎?怎麼莎莎一回來,失色、蒼老、失憶、抑鬱,我們突然無法前往夢想淨土?那我們現在在哪裡?難道妳的承諾和粉紅星球都是一片虛無?除了妳,我們還能相信誰?

「《粉紅星球》到此結束,請向下前往三樓等候,謝謝。」之後的二十分鐘記憶全失(也可能什麼也沒做,只是和參與者瞎聊)。

我拿到一顆雲彩藍色球,再度被指引回到五樓,門牌上寫著「馬林路十九號」──一個google查不到的地方,但我確定手機網路暢通。參與者被指定欣賞《馬林路十九號》這齣戲,劇中提寶與猴子來到陌生人的家中求死(我們也正在這裡,他們卻看不見我們?!),兩人講好久好久的話,一直沒有真正行動(自殺),也許是心還停留在困惑為什麼突然無法過去粉紅星球,有幾個片刻我神遊了,但我記得他們招來的妓女,長得很像莎莎。「蹦!」幹!提寶死了!誰的聲音?這不是莎莎嗎?我聽見好多好多的名字……,等等,提寶?提寶可以去粉紅星球了?等等!等等我啊!等等……,粉紅煙霧的後面,那不是莎莎嗎?那個空間不是剛才的飛航等候區?那群人……,該不會我正在裡面?剛剛莎莎接到電話離開,該不會就是接到猴子想召妓?所以現在的我是什麼?我來到平行時空了?還是,我終於抵達粉紅星球?(不會吧,這房子根本沒有粉紅色,都是土色!)或者其實,莎莎根本不值得相信,而世間一切美好的總和(甚至沒有時間)──「粉紅星球」根本不存在(或我早就存在)?

在很久之後,整理那天的所見所聞,我才明白,我早已死過一次。原來自從開始「厭世」後,意念上的我已不屬於這個世界,才會深受《粉紅星球》的召喚前往搭乘。莎莎根本不存在,我幻想她出現,只是想確保心中的提寶與猴子不至於太孤寂,也想在身體離開世界之前,享受最後一次「身體的解放」。可是在解放之前我清醒了,我理解到,這場戲不能沒有我的參與,可是我也不能涉入太深,人生最好保持一點距離美感,踏實地走過俗世,也可以是一種書寫生命的方式。讓想像歸於想像、生活歸於實際,每當厭世心起,泡泡才不至於立刻破滅。被資訊灌爆的年代,我很慶幸還有機會親自目睹《粉紅星球》的美麗與哀傷(除了一死,我們真的沒有辦法離開世間的事實)。

事後回想,若要說這趟旅程有哪些遺憾,我認為記憶中的莎莎對星球的描摹過於支離破碎(也可能是我失憶),導致她離開時徒留一群不知所措的參與者,幻夢暫停稍嫌尷尬(幸好軟糖挺好吃的)。再者,說明書上寫到旅程與「厭世」及「歡樂」有關,可我經歷以後並沒有更加快樂,除了具體看見厭世情景,尚未找到擺脫或享受的方法。也許求死是解藥,但根本的問題是:你厭的「世」必須留在該「世」才能解決問題,「歡樂」自在人間,就像莎莎,high上天或是慘到爆,人都還尚未離開地球。所以每當「厭世」該怎麼辦?這令我想起,藝術相關工作者多半給人生活困苦的印象,幾乎可說是「厭世」代言人,但要成為「歡樂」的藝術工作者該怎麼做?那就設法享受你的不快樂吧!

提寶和猴子等待的或許不是「死」,是一次「意外」,也許只要繞出去就有機會,生活那麼多意外,那麼好玩,求死太便宜自己了。走過一遭「厭世二重奏」後,我發現,莎莎所說的星球故事是要提醒參與者,生命還有太多驚奇等著我們發現,厭世如你哪裡也不用去,《粉紅星球》就在心裡,就在腳踩的這塊土地。

我是參與者,也是被觀看者。我的經驗未必與其他參與者相似,但確確實實是文本中的某一頁、某一行,在星球上我所扮演的角色是獨角獸(當天莎莎指定),現在我要與牠告別。死過一次就夠了,明天還在等著我呢。

馬林路十九號(盜火劇團提供/攝影58kg)

《「厭世二重奏」《粉紅星球》與《馬林路十九號》 》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9/12/07 14:00
地點|濕地Venue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