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T》中的人性與友誼縮影
5月
22
2023
感謝授權劇照:飛人集社劇團|台南人劇團|四把椅子劇團|人力飛行劇團/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1次瀏覽

文 沈曼霖(臺灣大學法律系)

《ART》是一齣由三位角色、一幅畫、三張椅子構成兩小時無中場休息的舞台劇,而角色的集中、舞台的極簡讓觀眾更可以聚焦在角色表達、性格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在舞台與服裝設計上三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代表色,顏色在這裡並非代表了他們的性格特質,反而是為了凸顯出三個截然不同、鮮明立體的人物。在他們不間斷的對話與爭執中,觀眾或多或少會將自己與他人爭吵的經驗,與劇情產生共鳴,並將個人的情緒投射在角色上,但特別的地方在於投射的角色不限於單一個角色。看到小錢從最初嘗試緩和老趙、老孫的矛盾到最後自己爆發,不禁浮現自己扮演和事佬的經驗,與小錢各個階段的處理、情緒大致相同。老趙跟老孫爭執的過程,也容易讓觀眾共感出試圖嘗試說服朋友卻有理說不清的無力與疲憊,以及對於無法喚醒朋友的執迷不誤感到憤怒和不解。這些複雜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討論、爭執時,你我都一定都扮演過三個角色,而在《ART》的故事中將其濃縮成兩小時,讓我們可以一次性的體會每個角色的不同立場與情緒碰撞。

在戲中三個人的友情與交流也是一大看點,三人對於「朋友」這個單字的理解完全不同,卻可以成為朋友,亦如日常生活中大家對朋友的定義也不完全相同,但還是可以相處得十分融洽甚至成為摯友。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反思:朋友以至於摯友並不是要全方位擁有相同且不變的價值觀,更應該是異中求同,接受彼此可能因為不同的社會經歷、人生經驗,而產生有別於以往的觀念,也嘗試理解新觀念但不強迫自己接納;對於仍然相同的部分好好珍惜,做好可能會改變的準備。劇中完整展現出一段友誼的組成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可能隨著一幅畫、一段新關係而發生改變,在內容變動時難免因人趨於安定的本性發生爭吵,但若能克服害怕改變與保有包容的心態,友誼就能延續。換句話說,一段友誼並不是一個擁有不變定義的名詞,而是一個需要持續重新尋找平衡的動詞。

在《ART》的兩個小時中,我可以體會到人性多樣,也可以體會到真實友情的滋味,戲劇彷彿是生活的縮影。在友情中我們難免會像劇中角色一般隱藏自己的想法、配合朋友的觀點,讓友情得以繼續;也不免會心直口快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友情遭遇危機的時刻,但是這正是這齣戲劇到特別之處,讓我們在友誼中看到立體的人性。

最後不得不提到《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ART》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3/5/10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