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T》中的人性與友誼縮影
5月
22
2023
感謝授權劇照:飛人集社劇團|台南人劇團|四把椅子劇團|人力飛行劇團/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37次瀏覽

文 沈曼霖(臺灣大學法律系)

《ART》是一齣由三位角色、一幅畫、三張椅子構成兩小時無中場休息的舞台劇,而角色的集中、舞台的極簡讓觀眾更可以聚焦在角色表達、性格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在舞台與服裝設計上三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代表色,顏色在這裡並非代表了他們的性格特質,反而是為了凸顯出三個截然不同、鮮明立體的人物。在他們不間斷的對話與爭執中,觀眾或多或少會將自己與他人爭吵的經驗,與劇情產生共鳴,並將個人的情緒投射在角色上,但特別的地方在於投射的角色不限於單一個角色。看到小錢從最初嘗試緩和老趙、老孫的矛盾到最後自己爆發,不禁浮現自己扮演和事佬的經驗,與小錢各個階段的處理、情緒大致相同。老趙跟老孫爭執的過程,也容易讓觀眾共感出試圖嘗試說服朋友卻有理說不清的無力與疲憊,以及對於無法喚醒朋友的執迷不誤感到憤怒和不解。這些複雜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討論、爭執時,你我都一定都扮演過三個角色,而在《ART》的故事中將其濃縮成兩小時,讓我們可以一次性的體會每個角色的不同立場與情緒碰撞。

在戲中三個人的友情與交流也是一大看點,三人對於「朋友」這個單字的理解完全不同,卻可以成為朋友,亦如日常生活中大家對朋友的定義也不完全相同,但還是可以相處得十分融洽甚至成為摯友。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反思:朋友以至於摯友並不是要全方位擁有相同且不變的價值觀,更應該是異中求同,接受彼此可能因為不同的社會經歷、人生經驗,而產生有別於以往的觀念,也嘗試理解新觀念但不強迫自己接納;對於仍然相同的部分好好珍惜,做好可能會改變的準備。劇中完整展現出一段友誼的組成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可能隨著一幅畫、一段新關係而發生改變,在內容變動時難免因人趨於安定的本性發生爭吵,但若能克服害怕改變與保有包容的心態,友誼就能延續。換句話說,一段友誼並不是一個擁有不變定義的名詞,而是一個需要持續重新尋找平衡的動詞。

在《ART》的兩個小時中,我可以體會到人性多樣,也可以體會到真實友情的滋味,戲劇彷彿是生活的縮影。在友情中我們難免會像劇中角色一般隱藏自己的想法、配合朋友的觀點,讓友情得以繼續;也不免會心直口快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友情遭遇危機的時刻,但是這正是這齣戲劇到特別之處,讓我們在友誼中看到立體的人性。

最後不得不提到《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ART》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3/5/10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