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T》中的人性與友誼縮影
5月
22
2023
感謝授權劇照:飛人集社劇團|台南人劇團|四把椅子劇團|人力飛行劇團/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次瀏覽

文 沈曼霖(臺灣大學法律系)

《ART》是一齣由三位角色、一幅畫、三張椅子構成兩小時無中場休息的舞台劇,而角色的集中、舞台的極簡讓觀眾更可以聚焦在角色表達、性格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在舞台與服裝設計上三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代表色,顏色在這裡並非代表了他們的性格特質,反而是為了凸顯出三個截然不同、鮮明立體的人物。在他們不間斷的對話與爭執中,觀眾或多或少會將自己與他人爭吵的經驗,與劇情產生共鳴,並將個人的情緒投射在角色上,但特別的地方在於投射的角色不限於單一個角色。看到小錢從最初嘗試緩和老趙、老孫的矛盾到最後自己爆發,不禁浮現自己扮演和事佬的經驗,與小錢各個階段的處理、情緒大致相同。老趙跟老孫爭執的過程,也容易讓觀眾共感出試圖嘗試說服朋友卻有理說不清的無力與疲憊,以及對於無法喚醒朋友的執迷不誤感到憤怒和不解。這些複雜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討論、爭執時,你我都一定都扮演過三個角色,而在《ART》的故事中將其濃縮成兩小時,讓我們可以一次性的體會每個角色的不同立場與情緒碰撞。

在戲中三個人的友情與交流也是一大看點,三人對於「朋友」這個單字的理解完全不同,卻可以成為朋友,亦如日常生活中大家對朋友的定義也不完全相同,但還是可以相處得十分融洽甚至成為摯友。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反思:朋友以至於摯友並不是要全方位擁有相同且不變的價值觀,更應該是異中求同,接受彼此可能因為不同的社會經歷、人生經驗,而產生有別於以往的觀念,也嘗試理解新觀念但不強迫自己接納;對於仍然相同的部分好好珍惜,做好可能會改變的準備。劇中完整展現出一段友誼的組成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可能隨著一幅畫、一段新關係而發生改變,在內容變動時難免因人趨於安定的本性發生爭吵,但若能克服害怕改變與保有包容的心態,友誼就能延續。換句話說,一段友誼並不是一個擁有不變定義的名詞,而是一個需要持續重新尋找平衡的動詞。

在《ART》的兩個小時中,我可以體會到人性多樣,也可以體會到真實友情的滋味,戲劇彷彿是生活的縮影。在友情中我們難免會像劇中角色一般隱藏自己的想法、配合朋友的觀點,讓友情得以繼續;也不免會心直口快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友情遭遇危機的時刻,但是這正是這齣戲劇到特別之處,讓我們在友誼中看到立體的人性。

最後不得不提到《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ART》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3/5/10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解離》是一個真誠而不「討好」的作品,對觀眾而言,既是情感的考驗,亦是理性的挑戰,既是私密的傾訴,亦是公共的對話,在表演者與觀看者的共同體驗中,印證了劇場兼具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也就是劇場的價值。
5月
29
2023
誠然本片面對的客群多數是男同志,選擇面容姣好、身材精實的男演員搭配彷彿布料比金還貴的戲服和許許多多露骨的性愛場面與台詞,應該是導演有意為之而非失手,但是如此擁抱商業的手法,是否也犧牲了表達角色深度的空間?
5月
29
2023
做戲,本來也就是一種填補空白的企圖。但比起填補,《感謝公主》則是打量與顯影了這些空白與縫隙,就算靜止,也是一種行動,讓南管曲音與演員凝練的身體協助冷卻與打亮,同劇中人物一起望斷水遠山遙
5月
22
2023
有別於布萊希特的暴露設備、歌隊敘事等舞台疏離手法,導演湯京哲整合了對於柏拉圖〈理想國〉中地穴寓言想像的舞台設計,透過取消表演、雙面舞台、物件、煙霧和水平燈光設計等巧思,成功阻斷習慣自我投射的觀演習慣;與此同時,光與影二元卻共存的舞台調度,也恢復了實驗劇場早被遺忘的實驗性。
5月
22
2023
創立於2021年的時生劇團,以青少年教育為出發。此次推出劇團二號作《妖怪》,改編自野田秀樹的《赤鬼》。⋯⋯成功另闢蹊徑⋯⋯
5月
22
2023
欲言又止的《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只製造了一種「寓言感」,但僅止於「感」,未達「寓言」程度。
5月
19
2023
「成為商品」乍聽有點負面,特別是以「精實的男體」為號召,確實顯得刻板,但是否讓劇場的蕭條票房為之一振?——這明顯延續自《仲夏夜汁夢》,令人振作的或許不只有票房。
5月
15
2023
謝幕時所唱「我開始,你繼續,我們歌聲不會停。」讓我有很深的觸動,歷史之所以是歷史,是因為它已成為過去、無法改變,但活著的人可以做的是從中了解過去並反省。只要這些故事有人說、有人寫下,那麼那些逝去的人,就永遠都活在你我心中。
5月
15
2023
這弔詭的感受啟動了觀眾內在的「超現實主義心理自動性」——球瓶不再是一個「熟悉的馬戲道具」,被導演改寫成一個有暗喻能力的物件符號。
5月
1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