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T》中的人性與友誼縮影
5月
22
2023
感謝授權劇照:飛人集社劇團|台南人劇團|四把椅子劇團|人力飛行劇團/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1次瀏覽

文 沈曼霖(臺灣大學法律系)

《ART》是一齣由三位角色、一幅畫、三張椅子構成兩小時無中場休息的舞台劇,而角色的集中、舞台的極簡讓觀眾更可以聚焦在角色表達、性格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在舞台與服裝設計上三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代表色,顏色在這裡並非代表了他們的性格特質,反而是為了凸顯出三個截然不同、鮮明立體的人物。在他們不間斷的對話與爭執中,觀眾或多或少會將自己與他人爭吵的經驗,與劇情產生共鳴,並將個人的情緒投射在角色上,但特別的地方在於投射的角色不限於單一個角色。看到小錢從最初嘗試緩和老趙、老孫的矛盾到最後自己爆發,不禁浮現自己扮演和事佬的經驗,與小錢各個階段的處理、情緒大致相同。老趙跟老孫爭執的過程,也容易讓觀眾共感出試圖嘗試說服朋友卻有理說不清的無力與疲憊,以及對於無法喚醒朋友的執迷不誤感到憤怒和不解。這些複雜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討論、爭執時,你我都一定都扮演過三個角色,而在《ART》的故事中將其濃縮成兩小時,讓我們可以一次性的體會每個角色的不同立場與情緒碰撞。

在戲中三個人的友情與交流也是一大看點,三人對於「朋友」這個單字的理解完全不同,卻可以成為朋友,亦如日常生活中大家對朋友的定義也不完全相同,但還是可以相處得十分融洽甚至成為摯友。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反思:朋友以至於摯友並不是要全方位擁有相同且不變的價值觀,更應該是異中求同,接受彼此可能因為不同的社會經歷、人生經驗,而產生有別於以往的觀念,也嘗試理解新觀念但不強迫自己接納;對於仍然相同的部分好好珍惜,做好可能會改變的準備。劇中完整展現出一段友誼的組成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可能隨著一幅畫、一段新關係而發生改變,在內容變動時難免因人趨於安定的本性發生爭吵,但若能克服害怕改變與保有包容的心態,友誼就能延續。換句話說,一段友誼並不是一個擁有不變定義的名詞,而是一個需要持續重新尋找平衡的動詞。

在《ART》的兩個小時中,我可以體會到人性多樣,也可以體會到真實友情的滋味,戲劇彷彿是生活的縮影。在友情中我們難免會像劇中角色一般隱藏自己的想法、配合朋友的觀點,讓友情得以繼續;也不免會心直口快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友情遭遇危機的時刻,但是這正是這齣戲劇到特別之處,讓我們在友誼中看到立體的人性。

最後不得不提到《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ART》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3/5/10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