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曼霖(臺灣大學法律系)
《ART》是一齣由三位角色、一幅畫、三張椅子構成兩小時無中場休息的舞台劇,而角色的集中、舞台的極簡讓觀眾更可以聚焦在角色表達、性格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在舞台與服裝設計上三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代表色,顏色在這裡並非代表了他們的性格特質,反而是為了凸顯出三個截然不同、鮮明立體的人物。在他們不間斷的對話與爭執中,觀眾或多或少會將自己與他人爭吵的經驗,與劇情產生共鳴,並將個人的情緒投射在角色上,但特別的地方在於投射的角色不限於單一個角色。看到小錢從最初嘗試緩和老趙、老孫的矛盾到最後自己爆發,不禁浮現自己扮演和事佬的經驗,與小錢各個階段的處理、情緒大致相同。老趙跟老孫爭執的過程,也容易讓觀眾共感出試圖嘗試說服朋友卻有理說不清的無力與疲憊,以及對於無法喚醒朋友的執迷不誤感到憤怒和不解。這些複雜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討論、爭執時,你我都一定都扮演過三個角色,而在《ART》的故事中將其濃縮成兩小時,讓我們可以一次性的體會每個角色的不同立場與情緒碰撞。
在戲中三個人的友情與交流也是一大看點,三人對於「朋友」這個單字的理解完全不同,卻可以成為朋友,亦如日常生活中大家對朋友的定義也不完全相同,但還是可以相處得十分融洽甚至成為摯友。透過這個故事讓我反思:朋友以至於摯友並不是要全方位擁有相同且不變的價值觀,更應該是異中求同,接受彼此可能因為不同的社會經歷、人生經驗,而產生有別於以往的觀念,也嘗試理解新觀念但不強迫自己接納;對於仍然相同的部分好好珍惜,做好可能會改變的準備。劇中完整展現出一段友誼的組成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可能隨著一幅畫、一段新關係而發生改變,在內容變動時難免因人趨於安定的本性發生爭吵,但若能克服害怕改變與保有包容的心態,友誼就能延續。換句話說,一段友誼並不是一個擁有不變定義的名詞,而是一個需要持續重新尋找平衡的動詞。
在《ART》的兩個小時中,我可以體會到人性多樣,也可以體會到真實友情的滋味,戲劇彷彿是生活的縮影。在友情中我們難免會像劇中角色一般隱藏自己的想法、配合朋友的觀點,讓友情得以繼續;也不免會心直口快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友情遭遇危機的時刻,但是這正是這齣戲劇到特別之處,讓我們在友誼中看到立體的人性。
最後不得不提到《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ART》
演出|果陀劇場
時間|2023/5/10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