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邊陲下戲劇實踐的教育與使命性《清潔日誌 No._____》
7月
18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EX-亞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7次瀏覽

文 周依彣(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由EX-亞洲劇團推出的《清潔日誌 No._____》不同於往常專注亞洲文化的展演,而是以希望「喚起大眾對於少數弱勢族群的關注」的初衷,從劇場實踐的角度出發訴說了一場關於獨居老人和身心障礙者的故事。而戲劇圍繞在兩位慢飛天使阿聰與明慧,如何在清潔工作中逐漸幫助陳阿嬤與林阿公兩位獨居老人,找到自我的價值與定位,並且藉由一本本清潔日誌見證生命的交錯與交疊,彼此圓滿各自的社會角色與責任。

若沒有這齣戲劇,或許阿昌清潔庇護工場的這些故事難以走入大眾,而慢飛天使與這些獨居老人的故事也因此只能持續存在社會的角落,永遠無法傳承與傳送。從這層出發點來說,《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1】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清潔日誌 No._____(EX-亞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真實所引發的空泛與停滯

寫實地反映出清潔庇護工場中的故事,是這齣戲劇嘗試要喚起並且拉近與觀眾距離的策略。然而在戲劇的觀賞過程中,有過多所謂「真實」的橋段讓人難以進入狀況。戲劇一開始花了大篇幅在讓輔導員彭老師教導慢飛天使如何進入工作狀態,阿聰與明慧便因此在台上不斷地清潔,而第一位接觸的獨居老人林阿公則是一直在找尋已經不存在的弟弟,穿梭在舞台所設計的夾門之間,而第二位陳阿嬤為了完成約定煮了最後一頓飯,便展演了大家在舞台上同桌吃飯的橋段。這些真實如紀錄的展演都是為了讓觀眾感受到身心障礙者工作上的不易,而與獨居老人的相處與磨合更是一項不容易的任務,「慢」不只存在了他們現實中的生活,更被放置在了舞台之上。但因為輔導員、慢飛天使、獨居老人三者都是慢的,因此戲劇顯得很停滯,每一段的戲劇都能知道下一步該往何處進行,卻遲遲地無法推動,雖然知道這樣的狀態是他們的現實常態,卻依舊使觀戲變得有些許的沉重。

然而這樣的真實也並非都是負面的,明慧與陳阿嬤因為一件舊衣服所產生的衝突橋段則顯得自然而真實。在第二幕中,彭老師指示明慧將不需要的舊衣服丟棄,然而,明慧想回收的大衣,卻恰巧是陳阿嬤和她過世先生的寶貴回憶;因此陳阿嬤捨不得,慢飛天使明慧卻因為無法理解箇中情愫,而大哭大鬧了起來——她不能夠接受,自己明明只是想完成好工作而已。透過彭老師與陳阿嬤的調解,我們得以真實地感受到三者的情感發生著變化,他們在衝突過後嘗試著理解與包容,而這也是這樣的真實渴望達到的效果,希望觀眾能夠共感相等的情緒,理解這樣的他們彼此是多麼的不容易。

過度飽和的情感和哭喊

這齣戲劇是飽含著各種情緒的,從創作之初就是因為與勺子阿嬤的約定,希望創作出一部關於清潔庇護工場人事物的故事。而在清潔工場之中,還有許多令人鼻酸泛淚的故事,這些身心障礙者難以在社會立足,先天就比常人更難以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而獨居老人因為各種現實因素而無法適當自理生活,當這兩種生命碰撞在一起時,自然成就了一個富含血淚的故事。

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情感,讓《清潔日誌No._____》變得過度飽和,到後來已經有些麻木。劇情最後真實地以林阿公沒等到回家,看到房子已經被打掃乾淨,就離去作為一個收尾,彭老師、阿聰與明慧三人在醫院相擁而泣。但在這段場景之前,觀眾已經先經歷了林阿公知道弟弟死去後的悲愴、陳阿嬤思念過世先生的多次憂傷,以及諸多小衝突帶來的情感,因此最後便無法再往上堆疊,而是在一次次的哭喊裡迷失,找不到核心的要素。或許是因為要呈現出真實的清潔工場裡,這些悲傷存在於每一天,逝去、來不及、思念、無奈等諸多的情緒貫串在他們的日常,不禁令人感傷社會邊陲下生命的無力與脆弱。


清潔日誌 No._____(EX-亞洲劇團提供/攝影陳少維)

集體凝聚的無奈與現實相聚的悲涼

《清潔日誌 No._____》中合作的阿昌清潔庇護工場,他們創立的初衷便是希望藉由弱勢來幫助弱勢,以此達到一個良善的循環。然而戲劇的最後,彭老師卻也成為了這樣的獨居老人,無力地等待著明慧與阿聰來清潔打掃。這樣的結局看似是歡樂的,終於三人又可以如過往一樣地相遇。但若仔細地思考這齣戲劇的核心目的,彭老師是一個幫助著慢飛天使的輔導員,她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陪伴這些特殊的孩子,時常加班至深夜處理緊急狀況,也曾在劇中說明自己也有家庭,可最後她為何成為需要幫助的獨居老人?

弱勢幫助弱勢無疑是一種互助的良善立意,但我們更應該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是否要從社會根本改善,獨居老人作為社會邊緣需要得到援助,而慢飛天使在與他們相處過程的衝突該如何化解,從而達到良善的解方。戲劇具有教育的功能,這齣戲劇的抱負便是希望喚起大眾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從而讓走進劇場看戲成為一項更有意義的行為,而如何將具有公共意識的戲劇處理得更加成熟與引人入勝,或許便是劇團能夠再努力進步的方向。


注解

1、參見林浿安:〈一篇AI寫不出的文章 一齣履行諾言的戲〉,2024貓裏表演藝術節節目冊,頁12-13。

《清潔日誌 No._____》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24/07/07 14:30
地點|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中正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
《最後一個星期天》宛如一部公路電影,隨著車子行經雪地、颶風、海嘯,經歷死亡、分離,就連歌曲的音量也會因著車窗的開關變大變小
9月
04
2024
然而整體來說《西來庵》仍是一齣好看的戲,主要由於演員們的身體氣質,結合太極、武術、民俗藝陣的身體訓練基底,原本就溯源自民間傳統,使得劇中欲重現的百年前臺灣農民社會,顯得真實可信。
9月
04
2024
⋯⋯就演出本身而論,卻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其實就是作品標題:主角念念腦內的那些iTunes旋律,究竟對她的生命境遇有什麼影響。
9月
03
2024
《從這裡到那裡》藉由肢體表演與科技動畫的媒介,以肢體為語彙,以遊戲為方法、共享為核心,用「ok」、「no」和「why」等三種自我意識之性格為角色,以「點點、線線、面面星球」為路徑,展開一場關於幼兒的自我探索與人際關係探討的宇宙冒險旅程。
9月
02
2024
《西來庵》做為一個歷史創作,以成果來檢視,可謂完成度極高的作品,既能完整傳遞編導的概念、製作各方面均細緻精良,演員表現稱職出色。
8月
30
2024
然而,本應使「土匪」複雜化,讓歷史透過劇場展現出各種閱讀可能性的意圖,在《西來庵》中卻失速般地墜入「自由」的迷障之中。春來、余清芳和江燐三個角色最終都因為被納入「廣泛的自由」框架而顯得平板。
8月
30
2024
現代也好、進步也好,都是迂迴地在離開過去的旅途中抵達。克里奧社會並不會被諾克斯社會所根絕,諾克斯社會也仰賴克里奧社會才得以運作。於是,描繪未來也是在描繪現在:為社會性質漫長的轉型進行切片,這是一部關於過渡(transition)的作品。
8月
29
2024
《太陽》一齣戲的母題圍繞著兩個因為病毒感染而分化的對立群體,子題則切入深究陽光下光明的存在應隸屬誰人。由衝突出發,便該由衝突化解這些對立,然而該劇卻似乎並未想給予觀眾一個關於分化與對立的二元答案,而是放置在了權力、家庭、個人、世代、資本與未來這些更大的面向來供個人思辨。
8月
2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