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參與魔法的創造《Animator 2.0》
11月
08
2018
Animator2.0(進港浪製作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1次瀏覽
林陸傑(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生)

現代魔術與劇場的結合可推回二十世紀初,時逢英國相當盛行歌舞雜耍劇院(Music Hall ),劇院中演出的節目五花八門,舉凡歌唱、喜劇、笑話、雜耍、魔術等才藝,皆可拼湊成一檔節目,而魔術為當時廣受歡迎的娛樂,時常擔任壓軸。著名的胡迪尼或程連蘇等魔術師都在此類劇院舉辦過多次演出,當時劇院的魔術表演總是一位魔術師與多名專業助手在台上執行表演,鮮少邀請一般觀眾上台,但周瑞祥在此次的製作中將強調讓觀眾一同參與、體驗魔術的創造過程。

周瑞祥以2016於松菸Lab新主藝所創作的《Animator》為基底,經過兩年的轉化,重新使用不同的視野來詮釋劇場中的魔術演出,並同時維繫著創作概念:「賦予生命」、「相信與想像」,在今年的2.0版本中更強調了觀眾一同參與靈光發生的魔幻時刻。周瑞祥再次利用豐富的敘事手法、大膽的嘗試,在全場演出只有一位魔術師的狀況下,一步步帶領觀眾體驗奇蹟的發生。相較於兩年前的創作,刻意和戲劇結合略顯捉襟見肘,今年的演出則有著更流暢的節奏,與劇場導演陳煜典的合作相得益彰。

開場燈亮,魔術師現身於觀眾席間,初學的硬幣魔術手法一落下,來作為他對生命的體悟,與兩旁的觀眾開始近距離的互動。由於硬幣體積過小,表演期間有位攝影師會全程跟拍,所得畫面同步顯示於舞台上的投影幕,但畫質不佳和手持攝影機所造成的晃動嚴重,在接下來近一百分鐘的演出中,此狀況也層出不窮。劇場可貴在於現場親眼見證,而魔術表演更是如此,過多的媒體呈現會令觀眾分心進而喪失目睹魔術發生的那一刻,劇場中的魔術演出是否要依賴大量的銀幕投影有待商榷。

周瑞祥接著邀請觀眾上台進行猜硬幣的魔術,不論觀眾將硬幣藏在哪一隻手,他都能準確猜中,爾後更捨棄了硬幣,開始請觀眾進行想像的選擇,如左手為海洋、右手為草原或左手是咖啡色、右手則是白色等,經過一連串的決定加總後,得到結果為一隻在草原奔跑的白馬,魔術師請台上的觀眾戴上耳機,聆聽馬蹄的奔馳,又與他併肩坐下於下舞台,拿出紙張解釋若想將一匹馬帶來劇場所會遇到的困難,在過程中台下的觀眾一邊聆聽,一邊則看見一匹真實的白色駿馬在工作人員牽引下,從右舞台優雅從容地走過水源劇場,那時間像是靜止似的,即便魔術師還在舞台上滔滔不絕,但你能感受到全場觀眾驚呼地醉了,這就是靈光發生的片刻,驚呼感受直導竄至每位觀眾的肌膚,人們都不願相信魔術是真的,它也從來並不是,但在這匹白馬馬蹄走過的同時,周瑞祥化想像為真實,這一刻有人或許就甘願臣服於這幻想,因為它是如此的確切不移,回應了人們內心期待,這匹白馬的出現是此製作最魔幻也最美好的發生,名為「價值27萬的想像力」。

周瑞祥持續嘗試著化想像為真實的極限,邀請不同觀眾上台對一枚十元硬幣進行形變,無論是隔空撥動它,亦或是請觀眾在劇場踩踏椅子想像自己正在翻山越嶺,到達最後頂點時呼聲吶喊進而能將一枚銅鎳鑄造的硬幣扳彎。這些節目雖然在兩年前的製作上已出現過,但這回的詮釋更多了縝密鋪成和編排,轉化為更成熟的作品。

接著魔術師邀請了大量觀眾上台進行一場想像的宴席,而參與這項舉動一直是魔術表演中一個很特殊的元素,導演陳煜典指出:「相較於一般劇場不會輕易邀請觀眾上台,避免不可控的因素過多,但對魔術來說卻是真實甚至是必須的。」即便魔術效果的完成必須讓每個步驟安排極為精準,但觀眾的參與也包含在這些步驟中,魔術師需揣測、練習觀眾的反應來適時調整魔術過程,每位觀眾的參與也不盡相同和完美,和戲劇有著同樣自由的詮釋空間,但是魔術中的參與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和捨棄的,同個魔術會有千百萬個樣貌。

魔術師給予上台的觀眾指示,兩兩配對為一對戀人、親人、朋友等角色在舞台走動,周瑞祥扮演一位管家招待賓客,在宴席間為客人倒上白開水,請他們開始想像著水轉變成如白蘭地般香醇。賓客們緊接著倆倆跳舞,雙眼闔上,周瑞祥在過程中隨意碰觸一人的身體,並請在場有感受到碰觸的觀眾舉起手,竟所有人都舉起手來,爾後又嘗試了幾次,在雙眼緊閉的情況下,台上的觀眾好像都能感應周瑞祥的動作,跟隨他舉起雙手或放下,彷彿像指揮家在鞭策樂團似的。接下來觀眾拿著起初盛滿水的酒杯放置椅子上,並開始雙手合掌,聽從周瑞祥的指示想像手中有一個生命的形成,片刻後伴隨風鈴聲的音效下打開雙手,台上幾位觀眾的酒杯內真的出現了紅色剔透的小金魚,使觀眾真實參與創造想像的魔術。

演出的後半段周瑞祥運用強大的故事性結構來演出不同魔術項目,如一則「回魚」的故事將一副撲克牌變成魚缸和一條會游回魔術師手中的金魚;又或表演著名魔術師Tony Slydini的紙球戲法(Paper Ball Over Head)一邊講述中世紀醫師會如何開剖病人的頭腦將石頭取出;接著又以自身面對絕症病童的回憶來詮釋著名魔術巴格拉斯效果。在尾聲以一朵漂浮向上的玫瑰,伴隨著強光閃爍,消失在空中,魔術師在剎那也不翼而飛,最後發現全程跟拍的攝影師摘下帽後化身為周瑞祥本人,是為高潮的結尾。而在高峰後,周瑞祥又以台北道路上種植的樟樹故事來回歸生活日常,全場觀眾跟著扳斷樹枝一聞清香,悠然的氣氛緩和了今晚的魔幻震撼而感到一絲溫暖,不再奔馳想像慢慢回到了真實的世界。

《Animator 2.0》整場製作的起承轉合相當流暢,整段演出所貫穿的觀眾參與令人為之一亮,而不停地化想像為真實更時時刻刻挑戰著全場感官神經、深入肉體和人心的沈思。但其中仍有幾項節目的完整性稍嫌粗糙,導致整體氣氛有時無法和節奏有效的推波助瀾稍嫌可惜。周瑞祥近年來不斷嘗試將魔術帶入劇場,試圖以劇場的現在性搭配上魔術本身固有的強大展演性,創造出獨樹一格的魔幻劇場和體驗。魔術與劇場融合的製作多活躍於歐美地區,如法國14:20新魔術劇團、美國外百老匯、拉斯維加斯也充斥著許多與魔術結合的劇場作品,但在臺灣鮮有魔術師與劇場共同執行的節目,得以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問世。

《Animator 2.0》

演出|周瑞祥X進港浪製作
時間|2018/10/06 19:30
地點|臺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