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參與魔法的創造《Animator 2.0》
11月
08
2018
Animator2.0(進港浪製作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95次瀏覽
林陸傑(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生)

現代魔術與劇場的結合可推回二十世紀初,時逢英國相當盛行歌舞雜耍劇院(Music Hall ),劇院中演出的節目五花八門,舉凡歌唱、喜劇、笑話、雜耍、魔術等才藝,皆可拼湊成一檔節目,而魔術為當時廣受歡迎的娛樂,時常擔任壓軸。著名的胡迪尼或程連蘇等魔術師都在此類劇院舉辦過多次演出,當時劇院的魔術表演總是一位魔術師與多名專業助手在台上執行表演,鮮少邀請一般觀眾上台,但周瑞祥在此次的製作中將強調讓觀眾一同參與、體驗魔術的創造過程。

周瑞祥以2016於松菸Lab新主藝所創作的《Animator》為基底,經過兩年的轉化,重新使用不同的視野來詮釋劇場中的魔術演出,並同時維繫著創作概念:「賦予生命」、「相信與想像」,在今年的2.0版本中更強調了觀眾一同參與靈光發生的魔幻時刻。周瑞祥再次利用豐富的敘事手法、大膽的嘗試,在全場演出只有一位魔術師的狀況下,一步步帶領觀眾體驗奇蹟的發生。相較於兩年前的創作,刻意和戲劇結合略顯捉襟見肘,今年的演出則有著更流暢的節奏,與劇場導演陳煜典的合作相得益彰。

開場燈亮,魔術師現身於觀眾席間,初學的硬幣魔術手法一落下,來作為他對生命的體悟,與兩旁的觀眾開始近距離的互動。由於硬幣體積過小,表演期間有位攝影師會全程跟拍,所得畫面同步顯示於舞台上的投影幕,但畫質不佳和手持攝影機所造成的晃動嚴重,在接下來近一百分鐘的演出中,此狀況也層出不窮。劇場可貴在於現場親眼見證,而魔術表演更是如此,過多的媒體呈現會令觀眾分心進而喪失目睹魔術發生的那一刻,劇場中的魔術演出是否要依賴大量的銀幕投影有待商榷。

周瑞祥接著邀請觀眾上台進行猜硬幣的魔術,不論觀眾將硬幣藏在哪一隻手,他都能準確猜中,爾後更捨棄了硬幣,開始請觀眾進行想像的選擇,如左手為海洋、右手為草原或左手是咖啡色、右手則是白色等,經過一連串的決定加總後,得到結果為一隻在草原奔跑的白馬,魔術師請台上的觀眾戴上耳機,聆聽馬蹄的奔馳,又與他併肩坐下於下舞台,拿出紙張解釋若想將一匹馬帶來劇場所會遇到的困難,在過程中台下的觀眾一邊聆聽,一邊則看見一匹真實的白色駿馬在工作人員牽引下,從右舞台優雅從容地走過水源劇場,那時間像是靜止似的,即便魔術師還在舞台上滔滔不絕,但你能感受到全場觀眾驚呼地醉了,這就是靈光發生的片刻,驚呼感受直導竄至每位觀眾的肌膚,人們都不願相信魔術是真的,它也從來並不是,但在這匹白馬馬蹄走過的同時,周瑞祥化想像為真實,這一刻有人或許就甘願臣服於這幻想,因為它是如此的確切不移,回應了人們內心期待,這匹白馬的出現是此製作最魔幻也最美好的發生,名為「價值27萬的想像力」。

周瑞祥持續嘗試著化想像為真實的極限,邀請不同觀眾上台對一枚十元硬幣進行形變,無論是隔空撥動它,亦或是請觀眾在劇場踩踏椅子想像自己正在翻山越嶺,到達最後頂點時呼聲吶喊進而能將一枚銅鎳鑄造的硬幣扳彎。這些節目雖然在兩年前的製作上已出現過,但這回的詮釋更多了縝密鋪成和編排,轉化為更成熟的作品。

接著魔術師邀請了大量觀眾上台進行一場想像的宴席,而參與這項舉動一直是魔術表演中一個很特殊的元素,導演陳煜典指出:「相較於一般劇場不會輕易邀請觀眾上台,避免不可控的因素過多,但對魔術來說卻是真實甚至是必須的。」即便魔術效果的完成必須讓每個步驟安排極為精準,但觀眾的參與也包含在這些步驟中,魔術師需揣測、練習觀眾的反應來適時調整魔術過程,每位觀眾的參與也不盡相同和完美,和戲劇有著同樣自由的詮釋空間,但是魔術中的參與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和捨棄的,同個魔術會有千百萬個樣貌。

魔術師給予上台的觀眾指示,兩兩配對為一對戀人、親人、朋友等角色在舞台走動,周瑞祥扮演一位管家招待賓客,在宴席間為客人倒上白開水,請他們開始想像著水轉變成如白蘭地般香醇。賓客們緊接著倆倆跳舞,雙眼闔上,周瑞祥在過程中隨意碰觸一人的身體,並請在場有感受到碰觸的觀眾舉起手,竟所有人都舉起手來,爾後又嘗試了幾次,在雙眼緊閉的情況下,台上的觀眾好像都能感應周瑞祥的動作,跟隨他舉起雙手或放下,彷彿像指揮家在鞭策樂團似的。接下來觀眾拿著起初盛滿水的酒杯放置椅子上,並開始雙手合掌,聽從周瑞祥的指示想像手中有一個生命的形成,片刻後伴隨風鈴聲的音效下打開雙手,台上幾位觀眾的酒杯內真的出現了紅色剔透的小金魚,使觀眾真實參與創造想像的魔術。

演出的後半段周瑞祥運用強大的故事性結構來演出不同魔術項目,如一則「回魚」的故事將一副撲克牌變成魚缸和一條會游回魔術師手中的金魚;又或表演著名魔術師Tony Slydini的紙球戲法(Paper Ball Over Head)一邊講述中世紀醫師會如何開剖病人的頭腦將石頭取出;接著又以自身面對絕症病童的回憶來詮釋著名魔術巴格拉斯效果。在尾聲以一朵漂浮向上的玫瑰,伴隨著強光閃爍,消失在空中,魔術師在剎那也不翼而飛,最後發現全程跟拍的攝影師摘下帽後化身為周瑞祥本人,是為高潮的結尾。而在高峰後,周瑞祥又以台北道路上種植的樟樹故事來回歸生活日常,全場觀眾跟著扳斷樹枝一聞清香,悠然的氣氛緩和了今晚的魔幻震撼而感到一絲溫暖,不再奔馳想像慢慢回到了真實的世界。

《Animator 2.0》整場製作的起承轉合相當流暢,整段演出所貫穿的觀眾參與令人為之一亮,而不停地化想像為真實更時時刻刻挑戰著全場感官神經、深入肉體和人心的沈思。但其中仍有幾項節目的完整性稍嫌粗糙,導致整體氣氛有時無法和節奏有效的推波助瀾稍嫌可惜。周瑞祥近年來不斷嘗試將魔術帶入劇場,試圖以劇場的現在性搭配上魔術本身固有的強大展演性,創造出獨樹一格的魔幻劇場和體驗。魔術與劇場融合的製作多活躍於歐美地區,如法國14:20新魔術劇團、美國外百老匯、拉斯維加斯也充斥著許多與魔術結合的劇場作品,但在臺灣鮮有魔術師與劇場共同執行的節目,得以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問世。

《Animator 2.0》

演出|周瑞祥X進港浪製作
時間|2018/10/06 19:30
地點|臺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