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參與魔法的創造《Animator 2.0》
11月
08
2018
Animator2.0(進港浪製作提供/攝影陳又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5次瀏覽
林陸傑(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生)

現代魔術與劇場的結合可推回二十世紀初,時逢英國相當盛行歌舞雜耍劇院(Music Hall ),劇院中演出的節目五花八門,舉凡歌唱、喜劇、笑話、雜耍、魔術等才藝,皆可拼湊成一檔節目,而魔術為當時廣受歡迎的娛樂,時常擔任壓軸。著名的胡迪尼或程連蘇等魔術師都在此類劇院舉辦過多次演出,當時劇院的魔術表演總是一位魔術師與多名專業助手在台上執行表演,鮮少邀請一般觀眾上台,但周瑞祥在此次的製作中將強調讓觀眾一同參與、體驗魔術的創造過程。

周瑞祥以2016於松菸Lab新主藝所創作的《Animator》為基底,經過兩年的轉化,重新使用不同的視野來詮釋劇場中的魔術演出,並同時維繫著創作概念:「賦予生命」、「相信與想像」,在今年的2.0版本中更強調了觀眾一同參與靈光發生的魔幻時刻。周瑞祥再次利用豐富的敘事手法、大膽的嘗試,在全場演出只有一位魔術師的狀況下,一步步帶領觀眾體驗奇蹟的發生。相較於兩年前的創作,刻意和戲劇結合略顯捉襟見肘,今年的演出則有著更流暢的節奏,與劇場導演陳煜典的合作相得益彰。

開場燈亮,魔術師現身於觀眾席間,初學的硬幣魔術手法一落下,來作為他對生命的體悟,與兩旁的觀眾開始近距離的互動。由於硬幣體積過小,表演期間有位攝影師會全程跟拍,所得畫面同步顯示於舞台上的投影幕,但畫質不佳和手持攝影機所造成的晃動嚴重,在接下來近一百分鐘的演出中,此狀況也層出不窮。劇場可貴在於現場親眼見證,而魔術表演更是如此,過多的媒體呈現會令觀眾分心進而喪失目睹魔術發生的那一刻,劇場中的魔術演出是否要依賴大量的銀幕投影有待商榷。

周瑞祥接著邀請觀眾上台進行猜硬幣的魔術,不論觀眾將硬幣藏在哪一隻手,他都能準確猜中,爾後更捨棄了硬幣,開始請觀眾進行想像的選擇,如左手為海洋、右手為草原或左手是咖啡色、右手則是白色等,經過一連串的決定加總後,得到結果為一隻在草原奔跑的白馬,魔術師請台上的觀眾戴上耳機,聆聽馬蹄的奔馳,又與他併肩坐下於下舞台,拿出紙張解釋若想將一匹馬帶來劇場所會遇到的困難,在過程中台下的觀眾一邊聆聽,一邊則看見一匹真實的白色駿馬在工作人員牽引下,從右舞台優雅從容地走過水源劇場,那時間像是靜止似的,即便魔術師還在舞台上滔滔不絕,但你能感受到全場觀眾驚呼地醉了,這就是靈光發生的片刻,驚呼感受直導竄至每位觀眾的肌膚,人們都不願相信魔術是真的,它也從來並不是,但在這匹白馬馬蹄走過的同時,周瑞祥化想像為真實,這一刻有人或許就甘願臣服於這幻想,因為它是如此的確切不移,回應了人們內心期待,這匹白馬的出現是此製作最魔幻也最美好的發生,名為「價值27萬的想像力」。

周瑞祥持續嘗試著化想像為真實的極限,邀請不同觀眾上台對一枚十元硬幣進行形變,無論是隔空撥動它,亦或是請觀眾在劇場踩踏椅子想像自己正在翻山越嶺,到達最後頂點時呼聲吶喊進而能將一枚銅鎳鑄造的硬幣扳彎。這些節目雖然在兩年前的製作上已出現過,但這回的詮釋更多了縝密鋪成和編排,轉化為更成熟的作品。

接著魔術師邀請了大量觀眾上台進行一場想像的宴席,而參與這項舉動一直是魔術表演中一個很特殊的元素,導演陳煜典指出:「相較於一般劇場不會輕易邀請觀眾上台,避免不可控的因素過多,但對魔術來說卻是真實甚至是必須的。」即便魔術效果的完成必須讓每個步驟安排極為精準,但觀眾的參與也包含在這些步驟中,魔術師需揣測、練習觀眾的反應來適時調整魔術過程,每位觀眾的參與也不盡相同和完美,和戲劇有著同樣自由的詮釋空間,但是魔術中的參與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和捨棄的,同個魔術會有千百萬個樣貌。

魔術師給予上台的觀眾指示,兩兩配對為一對戀人、親人、朋友等角色在舞台走動,周瑞祥扮演一位管家招待賓客,在宴席間為客人倒上白開水,請他們開始想像著水轉變成如白蘭地般香醇。賓客們緊接著倆倆跳舞,雙眼闔上,周瑞祥在過程中隨意碰觸一人的身體,並請在場有感受到碰觸的觀眾舉起手,竟所有人都舉起手來,爾後又嘗試了幾次,在雙眼緊閉的情況下,台上的觀眾好像都能感應周瑞祥的動作,跟隨他舉起雙手或放下,彷彿像指揮家在鞭策樂團似的。接下來觀眾拿著起初盛滿水的酒杯放置椅子上,並開始雙手合掌,聽從周瑞祥的指示想像手中有一個生命的形成,片刻後伴隨風鈴聲的音效下打開雙手,台上幾位觀眾的酒杯內真的出現了紅色剔透的小金魚,使觀眾真實參與創造想像的魔術。

演出的後半段周瑞祥運用強大的故事性結構來演出不同魔術項目,如一則「回魚」的故事將一副撲克牌變成魚缸和一條會游回魔術師手中的金魚;又或表演著名魔術師Tony Slydini的紙球戲法(Paper Ball Over Head)一邊講述中世紀醫師會如何開剖病人的頭腦將石頭取出;接著又以自身面對絕症病童的回憶來詮釋著名魔術巴格拉斯效果。在尾聲以一朵漂浮向上的玫瑰,伴隨著強光閃爍,消失在空中,魔術師在剎那也不翼而飛,最後發現全程跟拍的攝影師摘下帽後化身為周瑞祥本人,是為高潮的結尾。而在高峰後,周瑞祥又以台北道路上種植的樟樹故事來回歸生活日常,全場觀眾跟著扳斷樹枝一聞清香,悠然的氣氛緩和了今晚的魔幻震撼而感到一絲溫暖,不再奔馳想像慢慢回到了真實的世界。

《Animator 2.0》整場製作的起承轉合相當流暢,整段演出所貫穿的觀眾參與令人為之一亮,而不停地化想像為真實更時時刻刻挑戰著全場感官神經、深入肉體和人心的沈思。但其中仍有幾項節目的完整性稍嫌粗糙,導致整體氣氛有時無法和節奏有效的推波助瀾稍嫌可惜。周瑞祥近年來不斷嘗試將魔術帶入劇場,試圖以劇場的現在性搭配上魔術本身固有的強大展演性,創造出獨樹一格的魔幻劇場和體驗。魔術與劇場融合的製作多活躍於歐美地區,如法國14:20新魔術劇團、美國外百老匯、拉斯維加斯也充斥著許多與魔術結合的劇場作品,但在臺灣鮮有魔術師與劇場共同執行的節目,得以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問世。

《Animator 2.0》

演出|周瑞祥X進港浪製作
時間|2018/10/06 19:30
地點|臺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