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罷曲盡,讓熊貓們成為傳奇吧── 上海崑劇團創團四十週年《臨川四夢》之「大師折子專場」與《牡丹亭》(上)
1月
23
2018
上海崑劇團(新象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53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我看上崑,不似多數曲友,亦不似學術前輩們的時間長。不過,姑且讓我從「上海崑劇團來臺演出二十週年」談起吧。還記得大三那年,我是個剛受到崑曲錄像影響方開始追隨崑曲的學生,在這之前看過的崑劇大概與大多數人無二,就是高中國文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青春版《牡丹亭》。不過在大三的崑劇課上,我卻意外地被老師在課堂上播映的上海崑劇團谷好好主演的〈擋馬〉、王芝泉的〈借扇〉等崑劇武戲弄得熱血沸騰,又被岳美緹、張靜嫻主演的《玉簪記》中〈秋江〉一折感動得熱淚。那時的我還不懂,崑曲為什麼能夠這麼迷人?於是,我將這些名字記下,又陸陸續續的在網路上找了許多上海崑劇團、江蘇省崑劇院等老藝人的演出錄像,這才知道,什麼是「一招一式,穩紮穩打」、什麼是「人物深刻,唱作俱佳」。

正巧,我在大三的那年,也就是2013年,跟上了「上海崑劇團來臺演出二十週年」系列演出,我記下那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幾乎把所有的票都買了,天天進劇場看戲。看戲那幾天,我無不被演員的唱、作給打動,本來不熟悉的劇情,卻也因為藝術家們的深刻詮釋,讓我能夠輕易的從唱腔、身段、表情中,接收到飽滿的情感。那時才聽說,這些老藝術家們都已年越七十,我還不肯信,因為臺上那一招一式都是來真的,又更何況年越七十,嗓音怎能如此清透、嘹亮?衰老的容貌又要怎麼表現青春呢?「上海崑劇團來臺演出二十週年」之後,上崑還曾於2014年「第四屆海派文化藝術節」來臺灣演出,帶來《牆頭馬上》、《琵琶記》與折子專場的演出,不過很可惜的是,計鎮華與岳美緹因身體狀況不佳,故無隨團來臺演出,我心想,這些老藝術家大概真的老了吧,也是該讓他們只當熊貓【1】,好好休息的時候了。

出乎意料地,竟然還能在2018年1月,再看到這些老藝術家領著年輕演員們再來臺灣演出,或許老藝術家自己大概也沒想過吧?這一次,從崑大班到年紀平均只有二十歲左右的崑五班,藝術家們帶來一場「經典折子專場」還有《臨川四夢》,不過老藝術家們只演出「大師折子專場」與《牡丹亭》,惟有梁谷音一人,還跟著青年演員們演出《邯鄲夢》。非常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僅能觀看「折子專場」與《牡丹亭》,那麼,就讓我接著從「折子專場」開始談起。這一次,老藝術家們挑選了四折戲作為專場演出的重點,分別是張洵澎〈說親〉、岳美緹、張靜嫻〈琴挑〉、計鎮華、梁谷音、張銘榮〈吃糠遺囑〉、蔡正仁〈太白醉寫〉,不過來臺演出前,張洵澎因身體不適不克來臺演出,故改由青年演員張藝嚴演出〈小商河〉。

這場折子戲專場可說是精彩萬分,先從老藝術家們說起,岳美緹與張靜嫻多年來的合作默契大可不必贅言,對於《玉簪記》的打磨和改造更不在話下。先從小生潘必正(岳美緹飾)登場來看,岳美緹閑而不慍的步伐已經為這齣戲打下了基礎,巾生該有的「書卷氣」也從沉穩的念白中汩汩而出。笛聲響起,【懶畫眉】一句「月明雲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唱得緩、唱得溫,傷秋肅穆的神情與款款而至的步伐,都可以看得出岳美緹對劇中人物的理解與詮釋。接著,道姑妙常(張靜嫻飾)的登場更是幽而不怨,【前腔】「粉牆花影自重重,簾捲殘荷水殿風」,唱得繾綣卻又不黏膩拖沓,就一位正值青春二八的道姑來說,張靜嫻甜美、柔嫩的嗓音與流水行雲般的肢體,可說是將人物詮釋的相當精準、神情態度等分寸也拿捏的穩妥。

從「靜」過渡到「鬧」全然不見刻痕鑿鑿,如順水推舟,兩人以琴相會,彼此互表情意,每一個節奏、拍點都相當精準,逗得觀眾莞爾。從二人的肢體與唱腔的表現以及對劇中人物的刻畫細膩,彷彿兩人真只有十八歲,完全說服了臺下觀眾,當下幾乎忘了臺上兩人皆年越七十。再看下半場梁谷音、計鎮華、張銘榮三人的〈吃糠遺囑〉,三人已多年未曾同臺演出,此劇更是經典的唱作皆多,雖然梁谷音、張銘榮的體力可能還堪承受,但不免還是會讓人擔心,老藝術家們都已到這個歲數了,難道真還要金戈鐵馬地在臺上作「硬殭屍」,甚至哭天搶地地又跪又唱嗎?甫大病初癒的計鎮華再次登臺不免也讓人擔心。但,老藝術家們還是全部作足了。

在此不論南崑、北崑的表演套路,就上崑版〈吃糠遺囑〉來講,濃縮了原著《琵琶記》中三齣〈勉食姑嫜〉、〈糟糠自厭〉、〈代嘗湯藥〉,特別在〈吃糠〉的部分凸顯了蔡公的唱、作,並將蔡婆(張銘榮飾)的死處理為一忽然的「硬殭屍」倒後燈暗,加強了戲劇的張力、收束了劇情。從突出與新加的部分來看,在過去雖是可行,但對年邁的張銘榮與病癒後的計鎮華其實是很大的負擔,又特別在〈遺囑〉時計鎮華必須頂著高腔演唱、跪地拜謝,梁谷音飾演的趙五娘又更是劇中重要的主角,多支曲子連唱,相當考驗體力。三位老藝術家幾乎卯足了全力,在臺上是又蹬又蹦,高腔更是一個也沒有少,竭盡氣力、試圖讓觀眾看見最精采的部分。雖然老藝術家在進行特技表現時,仍讓人捏一把冷汗,三人在唱、作上也不比當年來得有力,但將真摯的情感完全投注於劇中人物,已讓臺下許多觀眾們,忍不住流下了感動與不忍的淚水。

再談〈太白醉寫〉一齣,雖然這齣對飾演李白的蔡正仁並沒有太多唱、唸上的考驗,但在作、表上,仍是一場又長又累的馬拉松。前頭由唐明皇、楊貴妃、高力士與宮娥們暖場,蔡正仁的醉李白才不疾不徐地上場。在這齣戲裡,李白必須被展現得有文人的端莊外,更要有詩人的放蕩不羈。除此之外,這裡的李白是醉態登場,所以必須讓李白的肢體些微搖晃如迎風擺柳,又更要不明前後、左右、尊卑地在臺上展現其「詩仙」的豪邁神態。無論是登場、題詩、作詩、吟詩,又或是領賞吃酒時的倒地不起、返回寓所後的力士脫靴等等情節,蔡正仁無一不作足,反覆地嘻嘻笑更加強其人物特質,讓這人物更添可愛。不過在這一次的演出中,節奏不比之前來得緊湊,可能是因蔡正仁的體力已不比從前而更需費時,但卻也從這較鬆弛的演出節奏中,更感李白醉寫的那種馳放和自然。

最後談到臨時救場的〈小商河〉,並不是不重要,而是我特別想談談年輕人,所以放在最後。飾演武將楊再興的武生張藝嚴,在此場的表現並不輸崑大班熊貓們的氣勢。甫登場,密集緊湊的鑼鼓與張藝嚴流暢的身體展現,幾次抬腿、翻身、擲槍、劈叉都讓觀眾忍不住拍手叫好,更重要的是張藝嚴在〈小商河〉中演唱的【醉花陰】、【喜遷鶯】與【刮地風】幾支曲牌都相當的規矩,字字唱在板眼上,氣勢也相當磅礡。當然演唱規矩、字字在板眼是相當必須的,不過,在此特別提出是因為武戲大多強調作、表而忽略演唱。然而,在這一折戲裡,不只讓觀眾們過足了觀賞各種特技的癮,更滿足了愛聽磅礡武戲曲牌演唱的觀眾們。整體而言,「經典折子專場」排序上半場一武一文、下半場一緊一鬆,可說是恰到好處,青年演員與老藝術家們聯袂演出,也讓觀眾看見了上崑全團的堅強實力與後繼有人的希望。

註釋

1、中國大陸稱熊貓為國寶,臺灣崑迷們則用「熊貓」為稀世珍寶的這層意義,暱稱這群老藝術家們。

《臨川四夢》

演出|上海崑劇團
時間|2018/01/03 19:00;2018/01/07 13: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私心來說,或許有許多人都仍希望能夠看見熊貓們在舞臺上持續演出,但卻也不能否認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終究留下了些什麼。曲罷歌盡,就讓熊貓們成為傳奇、讓青年演員們接棒吧!(林立雄)
1月
25
2018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