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罷曲盡,讓熊貓們成為傳奇吧── 上海崑劇團創團四十週年《臨川四夢》之「大師折子專場」與《牡丹亭》(上)
1月
23
2018
上海崑劇團(新象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1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我看上崑,不似多數曲友,亦不似學術前輩們的時間長。不過,姑且讓我從「上海崑劇團來臺演出二十週年」談起吧。還記得大三那年,我是個剛受到崑曲錄像影響方開始追隨崑曲的學生,在這之前看過的崑劇大概與大多數人無二,就是高中國文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的青春版《牡丹亭》。不過在大三的崑劇課上,我卻意外地被老師在課堂上播映的上海崑劇團谷好好主演的〈擋馬〉、王芝泉的〈借扇〉等崑劇武戲弄得熱血沸騰,又被岳美緹、張靜嫻主演的《玉簪記》中〈秋江〉一折感動得熱淚。那時的我還不懂,崑曲為什麼能夠這麼迷人?於是,我將這些名字記下,又陸陸續續的在網路上找了許多上海崑劇團、江蘇省崑劇院等老藝人的演出錄像,這才知道,什麼是「一招一式,穩紮穩打」、什麼是「人物深刻,唱作俱佳」。

正巧,我在大三的那年,也就是2013年,跟上了「上海崑劇團來臺演出二十週年」系列演出,我記下那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幾乎把所有的票都買了,天天進劇場看戲。看戲那幾天,我無不被演員的唱、作給打動,本來不熟悉的劇情,卻也因為藝術家們的深刻詮釋,讓我能夠輕易的從唱腔、身段、表情中,接收到飽滿的情感。那時才聽說,這些老藝術家們都已年越七十,我還不肯信,因為臺上那一招一式都是來真的,又更何況年越七十,嗓音怎能如此清透、嘹亮?衰老的容貌又要怎麼表現青春呢?「上海崑劇團來臺演出二十週年」之後,上崑還曾於2014年「第四屆海派文化藝術節」來臺灣演出,帶來《牆頭馬上》、《琵琶記》與折子專場的演出,不過很可惜的是,計鎮華與岳美緹因身體狀況不佳,故無隨團來臺演出,我心想,這些老藝術家大概真的老了吧,也是該讓他們只當熊貓【1】,好好休息的時候了。

出乎意料地,竟然還能在2018年1月,再看到這些老藝術家領著年輕演員們再來臺灣演出,或許老藝術家自己大概也沒想過吧?這一次,從崑大班到年紀平均只有二十歲左右的崑五班,藝術家們帶來一場「經典折子專場」還有《臨川四夢》,不過老藝術家們只演出「大師折子專場」與《牡丹亭》,惟有梁谷音一人,還跟著青年演員們演出《邯鄲夢》。非常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僅能觀看「折子專場」與《牡丹亭》,那麼,就讓我接著從「折子專場」開始談起。這一次,老藝術家們挑選了四折戲作為專場演出的重點,分別是張洵澎〈說親〉、岳美緹、張靜嫻〈琴挑〉、計鎮華、梁谷音、張銘榮〈吃糠遺囑〉、蔡正仁〈太白醉寫〉,不過來臺演出前,張洵澎因身體不適不克來臺演出,故改由青年演員張藝嚴演出〈小商河〉。

這場折子戲專場可說是精彩萬分,先從老藝術家們說起,岳美緹與張靜嫻多年來的合作默契大可不必贅言,對於《玉簪記》的打磨和改造更不在話下。先從小生潘必正(岳美緹飾)登場來看,岳美緹閑而不慍的步伐已經為這齣戲打下了基礎,巾生該有的「書卷氣」也從沉穩的念白中汩汩而出。笛聲響起,【懶畫眉】一句「月明雲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唱得緩、唱得溫,傷秋肅穆的神情與款款而至的步伐,都可以看得出岳美緹對劇中人物的理解與詮釋。接著,道姑妙常(張靜嫻飾)的登場更是幽而不怨,【前腔】「粉牆花影自重重,簾捲殘荷水殿風」,唱得繾綣卻又不黏膩拖沓,就一位正值青春二八的道姑來說,張靜嫻甜美、柔嫩的嗓音與流水行雲般的肢體,可說是將人物詮釋的相當精準、神情態度等分寸也拿捏的穩妥。

從「靜」過渡到「鬧」全然不見刻痕鑿鑿,如順水推舟,兩人以琴相會,彼此互表情意,每一個節奏、拍點都相當精準,逗得觀眾莞爾。從二人的肢體與唱腔的表現以及對劇中人物的刻畫細膩,彷彿兩人真只有十八歲,完全說服了臺下觀眾,當下幾乎忘了臺上兩人皆年越七十。再看下半場梁谷音、計鎮華、張銘榮三人的〈吃糠遺囑〉,三人已多年未曾同臺演出,此劇更是經典的唱作皆多,雖然梁谷音、張銘榮的體力可能還堪承受,但不免還是會讓人擔心,老藝術家們都已到這個歲數了,難道真還要金戈鐵馬地在臺上作「硬殭屍」,甚至哭天搶地地又跪又唱嗎?甫大病初癒的計鎮華再次登臺不免也讓人擔心。但,老藝術家們還是全部作足了。

在此不論南崑、北崑的表演套路,就上崑版〈吃糠遺囑〉來講,濃縮了原著《琵琶記》中三齣〈勉食姑嫜〉、〈糟糠自厭〉、〈代嘗湯藥〉,特別在〈吃糠〉的部分凸顯了蔡公的唱、作,並將蔡婆(張銘榮飾)的死處理為一忽然的「硬殭屍」倒後燈暗,加強了戲劇的張力、收束了劇情。從突出與新加的部分來看,在過去雖是可行,但對年邁的張銘榮與病癒後的計鎮華其實是很大的負擔,又特別在〈遺囑〉時計鎮華必須頂著高腔演唱、跪地拜謝,梁谷音飾演的趙五娘又更是劇中重要的主角,多支曲子連唱,相當考驗體力。三位老藝術家幾乎卯足了全力,在臺上是又蹬又蹦,高腔更是一個也沒有少,竭盡氣力、試圖讓觀眾看見最精采的部分。雖然老藝術家在進行特技表現時,仍讓人捏一把冷汗,三人在唱、作上也不比當年來得有力,但將真摯的情感完全投注於劇中人物,已讓臺下許多觀眾們,忍不住流下了感動與不忍的淚水。

再談〈太白醉寫〉一齣,雖然這齣對飾演李白的蔡正仁並沒有太多唱、唸上的考驗,但在作、表上,仍是一場又長又累的馬拉松。前頭由唐明皇、楊貴妃、高力士與宮娥們暖場,蔡正仁的醉李白才不疾不徐地上場。在這齣戲裡,李白必須被展現得有文人的端莊外,更要有詩人的放蕩不羈。除此之外,這裡的李白是醉態登場,所以必須讓李白的肢體些微搖晃如迎風擺柳,又更要不明前後、左右、尊卑地在臺上展現其「詩仙」的豪邁神態。無論是登場、題詩、作詩、吟詩,又或是領賞吃酒時的倒地不起、返回寓所後的力士脫靴等等情節,蔡正仁無一不作足,反覆地嘻嘻笑更加強其人物特質,讓這人物更添可愛。不過在這一次的演出中,節奏不比之前來得緊湊,可能是因蔡正仁的體力已不比從前而更需費時,但卻也從這較鬆弛的演出節奏中,更感李白醉寫的那種馳放和自然。

最後談到臨時救場的〈小商河〉,並不是不重要,而是我特別想談談年輕人,所以放在最後。飾演武將楊再興的武生張藝嚴,在此場的表現並不輸崑大班熊貓們的氣勢。甫登場,密集緊湊的鑼鼓與張藝嚴流暢的身體展現,幾次抬腿、翻身、擲槍、劈叉都讓觀眾忍不住拍手叫好,更重要的是張藝嚴在〈小商河〉中演唱的【醉花陰】、【喜遷鶯】與【刮地風】幾支曲牌都相當的規矩,字字唱在板眼上,氣勢也相當磅礡。當然演唱規矩、字字在板眼是相當必須的,不過,在此特別提出是因為武戲大多強調作、表而忽略演唱。然而,在這一折戲裡,不只讓觀眾們過足了觀賞各種特技的癮,更滿足了愛聽磅礡武戲曲牌演唱的觀眾們。整體而言,「經典折子專場」排序上半場一武一文、下半場一緊一鬆,可說是恰到好處,青年演員與老藝術家們聯袂演出,也讓觀眾看見了上崑全團的堅強實力與後繼有人的希望。

註釋

1、中國大陸稱熊貓為國寶,臺灣崑迷們則用「熊貓」為稀世珍寶的這層意義,暱稱這群老藝術家們。

《臨川四夢》

演出|上海崑劇團
時間|2018/01/03 19:00;2018/01/07 13: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私心來說,或許有許多人都仍希望能夠看見熊貓們在舞臺上持續演出,但卻也不能否認歲月在他們的身上終究留下了些什麼。曲罷歌盡,就讓熊貓們成為傳奇、讓青年演員們接棒吧!(林立雄)
1月
25
2018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
源自於同樣的「àn身體」,以丹田為家的發力方式,劉俊德和劉昀卻展現了完全不同的動態感與協調性。這就更清楚說明林宜瑾長期鑽研的「àn身體」,實為原則性身體、是可以由舞者各自體現的概念性身體,但她並不企圖將此身體觀以「形」收束,像過去雲門的太極導引形象,或是無垢的躬身緩行。
3月
07
2025
「追求不一樣」是歷史上開設替代空間很典型的動機。然而,從數年來藝文體制大量吸納了替代空間、實驗劇場等美學與成果經驗下,不可否認地說,現今成立「不一樣的空間」也是青年創作者面對「如何接軌體制生存?」的類似選擇。因此「不再是我所熟悉」所變化的不見得是城市,也是時代青年自身。而「替代」在此亦是對自我匱乏的補充,如同跨領域是對領域單一化的補充。
11月
27
2024
在東亞的表演藝術生態中,製作人或策展人社群網絡有一個實質上的重要性,那就是:在各國經濟結構、文化政策、補助系統到機構場館往往體質與架構迥異的情況下,跨國計畫常無法──例如,像西歐那樣──純粹透過組織面來推動。無論是評估計畫可行性,還是要克服合作過程的潛在風險與障礙,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信任都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因此,「在亞洲內部理解亞洲」也包括認識彼此的能與不能。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