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演之間的曖昧《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
9月
25
2023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11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ㄅㄧㄠˇ,直覺上通常會自動填入「表」,製作團隊刻意在這個字上以注音呈現,勾起觀眾揣想、好奇的慾望,將十周年的重要製作注入股東大會的概念,把觀眾視作股東,每一張票都是一次投資,以漫才為圓心,延伸出短劇、音樂喜劇的表演形式,設計頒獎的環節,表演如何透過自婊細呈這十年間的榮辱悲喜。

舖開十年長卷,反差、強化、雙關、諧音、岔題、暗喻、會錯意,這些操作手法陳彥達、何瑞康二人早已熟稔於心。前一秒正經的說著荒謬言論,下一句笑著擦過敏感議題。甫出場曹瑜就因咬字不清遭到陳彥達、何瑞康二人揶揄,在設計好的腳本中演員接住了意外事件並產生真實的反應,隨機選取觀眾留言的橋段抽中「沒能力又愛出一張嘴」的留言而重現變身舞蹈,順勢即興發展成尬舞的場面,現場觀眾即使是被動觀看也能夠明白角色設定與演員真實反應之間的切換,看著他們三人在腳本的行距間互相挖坑又互搭台階解救對方,舞台上,有互相捉弄,也有惺惺相惜。

陳彥達、何瑞康兩人搭檔講漫才是觀眾熟悉的達康.come ,此次製作聯手老搭檔曹瑜,也加入了舞者。舞者的身分雖然是「舞者」,以舞蹈參與演出。在舞蹈之外,舞者還要兼具群眾演員的功能在互動橋段有所反應。除了完成安排好的動作以外,在後方無聲地討論、投票選邊站,或是把玩手上的旗子,舞者們必須要因為台上情況做出適切回應但又不能影響節目的推進,十週年的巡迴演出到彰化已是最終站,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和舞者們之間已有緊密的信任,舞者們知道演員的底線在哪裡?知道自己在舞台上能夠發揮的自由到什麼限度?當演出進行到過半,已消耗部分體力,舞者們自在地半倚靠在後方階梯上觀看前方三人,但依然保持表演的狀態進行反應,有所反應是設定好的指令,放鬆是舞者真實的狀態,要如何反應就是舞者個人在表演上的彈性。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 左為陳彥達 右為何瑞康(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最不搭造型獎是事先邀請觀眾精心打扮由團隊拍照並於演出中進行票選;隨機抽樣觀眾的演前投稿,由演員現場即興。觀眾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參與能夠被看見,一方面又期待演員如何拆招解題,達康創造了模糊又真實的第四面牆,提供觀眾參與的機會,累積一些期待值,觀眾知道自己正在觀看,卻又能夠即時參與、丟出回應,一如最佳豬隊友是邀請觀眾以掌聲回應演員表現決定得獎者,是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曖昧。

「你的愛我丟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垃圾桶裡」,《達康還在講》直播中隨口一說的小事寫成歌詞,甚至直接把何瑞康早期忘詞卻三不五時被提出來說嘴的事件發展成完整的音樂喜劇「這不是忘詞」。對長期關注達康的觀眾來說,知曉一個名詞背後所乘載的故事,連結自己與團隊之間的記憶,這類一顆又一顆的彩蛋,像是短劇「進廣告」中公車站牌搖身變成籃球框而激起驚呼的瞬間,滿是驚喜。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任性地裝傻,理智地吐槽,喜劇表演見長的達康.come,守護了成年後的大人必須隱藏起的幼稚脆弱。三人轉身和觀眾一起看著投影時,做為觀眾,我們甚少看見表演者背後的故事,而此刻,全場一起看著曾經在場的、未能參與的過去,有苦有累有歡聲,以溫柔丈量遺憾,現場之所以如此沸騰,是誰都明白一件事要持續十年有多難,所以十周年的這一刻有多麼難得!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彰化場

演出| 笑太夫漫才集團
時間| 2023/09/03 14:30
地點|彰化縣文化局員林演藝廳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熊下山》及《Hmici Kari》為阿改及山東野合作的部落走讀結合餐桌劇場的系列展演活動。阿改協助調度部落文史及人際關係的資源,如商借場地、遊客接駁 ……,我們則專注於劇本撰寫、排演、劇場技術與設計。在基礎條件的限制下,即使盼望搭配華麗的燈光或絢爛的配樂,現實中卻得層層考量,比如是否要借電還是自備發電機,、某段音量過於龐大,會不會干擾到鄰居或讓小狗咆嘯等。看似簡單的行政工作,需要耗損相當的溝通工程,人際關係的稠密程度比蜂蜜還黏,比樟樹燒出的煙霧還猛烈,團隊成員總得細細梳理,說話再說話、確認再確認。
8月
23
2024
筆者有幸參與的2023年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範圍橫跨五縣市,光移動就是場挑戰,「走入地方」是所有參與藝術家與策展團隊開始的起手式,這其中也不斷叩問「地方」如何被界定與其所連帶衍生的認同、族群、邊界等諸多問題。在籌備過程中拜訪各地「地方引路人」成為一個關鍵,透過多次實際走訪、聆聽、討論與溝通,許多作品在這個與地方來回互動的過程中而發展至最終樣態,甚至因應場域而重新發展。
8月
21
2024
對於徵件或委託創作來說,通常會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而該任務也很可能與政府政策相關,例如利用非典型空間(通常帶著要活絡某些場域的任務)、AI、永續發展、社區參與等。一個不變的條件是,作品必須與當地相關,可能是全新作品或對現有作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編。可以了解這些規章的想法,因為就主辦方而言,肯定是希望作品與當地觀眾對話、塑造地方特色、吸引人流,並且讓首演發生在當地的獨家性。這似乎造就了「作品快速拼貼術」與「作品快速置換術」的技巧。
8月
14
2024
戲劇節與地方的關係略為稀薄,每年僅止於展期,前後沒有額外的經費舉辦其他地方活動或田調。又,由於地方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光是居民不見得需要藝術就足以形成困境;加上更有效傳播資訊的網絡媒介不見得適合多為非網路住民的魚池),這導致策展上對於觀眾組成的認知模糊:既希望服務地方,又期待能吸引城市觀眾,促使以筆者為首的策展團隊萌生轉型的念頭。
8月
14
2024
綜言之,今年的「Kahemekan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大膽化用戲劇元素,近乎從「單人行為」往「雙人、小組行為」延展與突破。即使觀眾與舞台上的行為藝術家拉開距離,但劇場氛圍濃厚的行為展演,反而透過聲光音效、物件應用及行為者「共舞、同在」而拉出不同張力,甚至在不同主體對原民文化認同/藝文工作、少數發聲、藝術/生命哲學等主題闡發不同意見之際,激盪出辯證與淨化之效。
8月
14
2024
換句話說,人與地方的互動經驗,會使人對地方產生情感,進而做出超乎理性的判斷。否則我們很難解釋,黃錦章從布袋戲團團長到文化工作者的身分轉變,以及那種持續為自身生活場域策動事件的動力;從張敬業身上,也能看到同樣的情感動力模式,令他在見到鹿港於鄰近工業及商業觀光夾擊時,自發性地舉辦文化活動,尋找外於過去的聚眾可能。
8月
09
2024
將物質文化的地方人文與民間精神活動列入藝術史,多傾於將它們當作擴充藝術史的材料。而如果以地方性為主體,「地方性的藝術」在階級品味擴張之外,則需要政治美學化與藝術政治化的行動介入,才能打破其固化的形態。在史觀區分上,歷史唯心主義傾於「菁英史觀」,認為「重大理念、人物、事件」才能製造出流動的歷史感,否認民眾在歷史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唯物主義則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主張「人是環境的產物」,群眾才是創造歷史的力量。 此藝術史觀的源起分歧,決定了「地方性」與「藝術性」的發展脈絡。在當代文化生產語境裡,「菁英史觀」介入「民間環境」的同時,則又顛覆又模糊這兩個意識形態,在異化中擴張了地方文化的再生產。
8月
07
2024
「16th 新人新視野」三個作品之編創意圖新穎,表演者的身體展現與技巧皆相當純熟,作品段落轉承也皆具體而微的展現出來。然而,創作作品要從短篇發展到較龐大的中長篇篇幅之漫長旅程不易,作品中要推進的議題與串聯的意象之銜接手法較為生澀,讓觀眾在中途發生些許迷失。
5月
22
2024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