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演之間的曖昧《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
9月
25
2023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1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ㄅㄧㄠˇ,直覺上通常會自動填入「表」,製作團隊刻意在這個字上以注音呈現,勾起觀眾揣想、好奇的慾望,將十周年的重要製作注入股東大會的概念,把觀眾視作股東,每一張票都是一次投資,以漫才為圓心,延伸出短劇、音樂喜劇的表演形式,設計頒獎的環節,表演如何透過自婊細呈這十年間的榮辱悲喜。

舖開十年長卷,反差、強化、雙關、諧音、岔題、暗喻、會錯意,這些操作手法陳彥達、何瑞康二人早已熟稔於心。前一秒正經的說著荒謬言論,下一句笑著擦過敏感議題。甫出場曹瑜就因咬字不清遭到陳彥達、何瑞康二人揶揄,在設計好的腳本中演員接住了意外事件並產生真實的反應,隨機選取觀眾留言的橋段抽中「沒能力又愛出一張嘴」的留言而重現變身舞蹈,順勢即興發展成尬舞的場面,現場觀眾即使是被動觀看也能夠明白角色設定與演員真實反應之間的切換,看著他們三人在腳本的行距間互相挖坑又互搭台階解救對方,舞台上,有互相捉弄,也有惺惺相惜。

陳彥達、何瑞康兩人搭檔講漫才是觀眾熟悉的達康.come ,此次製作聯手老搭檔曹瑜,也加入了舞者。舞者的身分雖然是「舞者」,以舞蹈參與演出。在舞蹈之外,舞者還要兼具群眾演員的功能在互動橋段有所反應。除了完成安排好的動作以外,在後方無聲地討論、投票選邊站,或是把玩手上的旗子,舞者們必須要因為台上情況做出適切回應但又不能影響節目的推進,十週年的巡迴演出到彰化已是最終站,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和舞者們之間已有緊密的信任,舞者們知道演員的底線在哪裡?知道自己在舞台上能夠發揮的自由到什麼限度?當演出進行到過半,已消耗部分體力,舞者們自在地半倚靠在後方階梯上觀看前方三人,但依然保持表演的狀態進行反應,有所反應是設定好的指令,放鬆是舞者真實的狀態,要如何反應就是舞者個人在表演上的彈性。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 左為陳彥達 右為何瑞康(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最不搭造型獎是事先邀請觀眾精心打扮由團隊拍照並於演出中進行票選;隨機抽樣觀眾的演前投稿,由演員現場即興。觀眾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參與能夠被看見,一方面又期待演員如何拆招解題,達康創造了模糊又真實的第四面牆,提供觀眾參與的機會,累積一些期待值,觀眾知道自己正在觀看,卻又能夠即時參與、丟出回應,一如最佳豬隊友是邀請觀眾以掌聲回應演員表現決定得獎者,是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曖昧。

「你的愛我丟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垃圾桶裡」,《達康還在講》直播中隨口一說的小事寫成歌詞,甚至直接把何瑞康早期忘詞卻三不五時被提出來說嘴的事件發展成完整的音樂喜劇「這不是忘詞」。對長期關注達康的觀眾來說,知曉一個名詞背後所乘載的故事,連結自己與團隊之間的記憶,這類一顆又一顆的彩蛋,像是短劇「進廣告」中公車站牌搖身變成籃球框而激起驚呼的瞬間,滿是驚喜。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任性地裝傻,理智地吐槽,喜劇表演見長的達康.come,守護了成年後的大人必須隱藏起的幼稚脆弱。三人轉身和觀眾一起看著投影時,做為觀眾,我們甚少看見表演者背後的故事,而此刻,全場一起看著曾經在場的、未能參與的過去,有苦有累有歡聲,以溫柔丈量遺憾,現場之所以如此沸騰,是誰都明白一件事要持續十年有多難,所以十周年的這一刻有多麼難得!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彰化場

演出| 笑太夫漫才集團
時間| 2023/09/03 14:30
地點|彰化縣文化局員林演藝廳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本以為「正義」的問題都給楊牧、汪宏倫說完了。最近赫然發現,「轉型正義」的問題或許不在「正義」,而是「轉型」。誠如汪宏倫所指出的,「轉型」的原意是一個有具體歷史脈絡、階段性任務的「過渡時期」,而當前的問題正是用「正義」的超級政治正確和「人權」的普世性,掩蓋了對於現在究竟處於哪一個歷史階段的辨認。我們正經歷的「轉型」究竟是什麼?
4月
18
2024
同時,我愈來愈感覺評論場域瀰漫一種如同政治場域的「正確」氣氛。如果藝術是社會的批評形式,不正應該超越而非服從社會正當性的管束?我有時感覺藝術家與評論家缺少「不合時宜」的勇氣,傾向呼應主流政治的方向。
4月
18
2024
對我來說,「文化」其實更具體地指涉了一段現代性歷史生產過程中的歸類,而懂得如何歸類、如何安置的知識,也就是評論分析的能力,同時更是權力的新想像。
4月
11
2024
「我」感到莫名其妙,「我」的感動,「我」沉浸其中,在修辭上會不會不及「觀眾」那麼有感染力?而且「觀眾」好像比「我」更中性一點,比「我」更有「客觀」的感覺。
4月
11
2024
首先,出於個人感覺的主觀陳述,憑什麼可作為一種公共評論的原則或尺度呢?我深知一部戲的生產過程,勞師動眾,耗時費工,僅因為一名觀眾在相遇當下瞬息之間的感覺,便決定了它的評價,這會不會有一點兒獨斷的暴力呢?因此我以為,評論者對「我覺得」做出更細緻的描述及深入剖析,有其必要。
4月
11
2024
假如是來自京劇的動作術語,比如「朝天蹬」,至少還能從字面上揣摹動作的形象與能量:「腳往上方」,而且是高高的、狠狠用力的,用腳跟「蹬」的樣子。但若是源自法文的芭蕾術語,往往還有翻譯和文化的隔閡。
4月
03
2024
我們或許早已對「劇場是觀看的地方」(源自「theatrum」)、「object」作為物件與客體等分析習以為常,信手捻來皆是歐洲語系各種字詞借用、轉品與變形;但語言文字部並不是全然真空的符號,讓人乾乾淨淨地移植異鄉。每個字詞,都有它獨特的聲音、質地、情感與記憶。是這些細節成就了書寫的骨肉,不至有魂無體。
4月
03
2024
嚴格來說,《黑》並未超出既定的歷史再現,也因此沒有太多劇場性介入。儘管使用新的技術,但在劇場手法上並無更多突破,影像至多是忠於現實。就算沒有大銀幕的說書人,只剩語音也不會影響敘事,更何況每位觀眾的「體驗」還會受到其他人動線的干擾,整場下來似乎讓人聯想到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導覽。但這並非技術本身的問題,更不是對題材沒興趣
3月
21
2024
英巴爾藉由將表演者的身體與紙張物質化,使彼此之間的物理特性形成張力,以此探索何謂脆弱。然而,當表演前段,英巴爾在高空上將紙張逐次撕掉的印象還烙印在觀者心裡時,最後的戳破紙張已能預料。同時亦再次反思,紙的脆弱只能撕破或戳破,或者這其實是最刻板的印象。
2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