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演之間的曖昧《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
9月
25
2023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89次瀏覽

文 孫玉軒(自由工作者)

ㄅㄧㄠˇ,直覺上通常會自動填入「表」,製作團隊刻意在這個字上以注音呈現,勾起觀眾揣想、好奇的慾望,將十周年的重要製作注入股東大會的概念,把觀眾視作股東,每一張票都是一次投資,以漫才為圓心,延伸出短劇、音樂喜劇的表演形式,設計頒獎的環節,表演如何透過自婊細呈這十年間的榮辱悲喜。

舖開十年長卷,反差、強化、雙關、諧音、岔題、暗喻、會錯意,這些操作手法陳彥達、何瑞康二人早已熟稔於心。前一秒正經的說著荒謬言論,下一句笑著擦過敏感議題。甫出場曹瑜就因咬字不清遭到陳彥達、何瑞康二人揶揄,在設計好的腳本中演員接住了意外事件並產生真實的反應,隨機選取觀眾留言的橋段抽中「沒能力又愛出一張嘴」的留言而重現變身舞蹈,順勢即興發展成尬舞的場面,現場觀眾即使是被動觀看也能夠明白角色設定與演員真實反應之間的切換,看著他們三人在腳本的行距間互相挖坑又互搭台階解救對方,舞台上,有互相捉弄,也有惺惺相惜。

陳彥達、何瑞康兩人搭檔講漫才是觀眾熟悉的達康.come ,此次製作聯手老搭檔曹瑜,也加入了舞者。舞者的身分雖然是「舞者」,以舞蹈參與演出。在舞蹈之外,舞者還要兼具群眾演員的功能在互動橋段有所反應。除了完成安排好的動作以外,在後方無聲地討論、投票選邊站,或是把玩手上的旗子,舞者們必須要因為台上情況做出適切回應但又不能影響節目的推進,十週年的巡迴演出到彰化已是最終站,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和舞者們之間已有緊密的信任,舞者們知道演員的底線在哪裡?知道自己在舞台上能夠發揮的自由到什麼限度?當演出進行到過半,已消耗部分體力,舞者們自在地半倚靠在後方階梯上觀看前方三人,但依然保持表演的狀態進行反應,有所反應是設定好的指令,放鬆是舞者真實的狀態,要如何反應就是舞者個人在表演上的彈性。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 左為陳彥達 右為何瑞康(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最不搭造型獎是事先邀請觀眾精心打扮由團隊拍照並於演出中進行票選;隨機抽樣觀眾的演前投稿,由演員現場即興。觀眾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參與能夠被看見,一方面又期待演員如何拆招解題,達康創造了模糊又真實的第四面牆,提供觀眾參與的機會,累積一些期待值,觀眾知道自己正在觀看,卻又能夠即時參與、丟出回應,一如最佳豬隊友是邀請觀眾以掌聲回應演員表現決定得獎者,是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曖昧。

「你的愛我丟在大安森林公園的垃圾桶裡」,《達康還在講》直播中隨口一說的小事寫成歌詞,甚至直接把何瑞康早期忘詞卻三不五時被提出來說嘴的事件發展成完整的音樂喜劇「這不是忘詞」。對長期關注達康的觀眾來說,知曉一個名詞背後所乘載的故事,連結自己與團隊之間的記憶,這類一顆又一顆的彩蛋,像是短劇「進廣告」中公車站牌搖身變成籃球框而激起驚呼的瞬間,滿是驚喜。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笑太夫漫才集團提供/攝影劉璧慈)

十年一瞬,沒有賣慘濫情,陳彥達、何瑞康 以一貫的漫才專業轉化辛苦疲憊的過程,觀眾在這十年裡找尋自己參與的座標,從十塊錢很多的時候,迪化街的方寸之地,到十年此刻,觀眾乘著陳彥達、何瑞康、曹瑜三人操縱的鞦韆,在笑點之間擺盪,任性地裝傻,理智地吐槽,喜劇表演見長的達康.come,守護了成年後的大人必須隱藏起的幼稚脆弱。三人轉身和觀眾一起看著投影時,做為觀眾,我們甚少看見表演者背後的故事,而此刻,全場一起看著曾經在場的、未能參與的過去,有苦有累有歡聲,以溫柔丈量遺憾,現場之所以如此沸騰,是誰都明白一件事要持續十年有多難,所以十周年的這一刻有多麼難得!

《達康十周年 ─ 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彰化場

演出| 笑太夫漫才集團
時間| 2023/09/03 14:30
地點|彰化縣文化局員林演藝廳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補助的初衷,是要為文化公共價值撐出空間。但當它成了唯一的航道,便失去了讓創作自由航行的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另一種制度想像──一種願意長期共擔風險的補助機制、一種能讓藝術在市場之外存活的社會支持系統。
8月
29
2025
《紅妝舞韻》巧妙地透過「一人分飾多角」的「遊戲副本」框架,將歷代女性身體從規範、過渡到解放的歷程,以「緋」字串聯成華美且詩化的系列意象,藉由跨媒介、跨舞臺形式的實驗,讓觀眾在參與與遊戲感之中,以歷史與身體的感受,在水袖的柔韌、旗袍的曲線、國標舞的伸展之間,體驗歷史流動的女性姿態。
8月
27
2025
有別於ESG與SDGs永續發展目標在環境面引用各種檢測數值簡明易瞭的作為溝通渠道,文化藝術對外溝通時,需強調藝術以人為本的精神,著墨其所衍伸的價值和影響力,透過工具方法適度引導,讓參與者將藝文體驗當下的愉悅感、情感刺激或非自主性生理反應,體驗後的印象、反思和啟發等感受,以文字、圖像、聲音或肢體表達方式留下紀錄,刻畫記憶,創造共同回憶。從個人內在經驗的美感、幸福感和滿足感,轉化為企業理念認同、價值傳達、社群共識凝聚,進而促進公民參與、豐富社群生活和社會共榮,以表演藝術為媒介帶動企業永續發展。
8月
22
2025
透過聲響裝置、戲曲程式與手語語法的交織,《語言邊界》並未試圖修補語言的缺口,反而在斷裂處生成新的轉譯路徑,讓觀眾不再依賴「看懂什麼」的思維,而是進入「感受如何」的空間。
8月
13
2025
於是,回到何以辨識一項行動或作品是打造還是拆解文化體制之敘事的問題,或許其中一個核心區辨在於:如何安置那些被遺忘的?又如何記得?
5月
05
2025
「在內部」,台灣小劇場「運動」如果遺缺左翼(視角),運動性必然可疑,除非保守與排除是藝術及人類世界的未來。
4月
28
2025
癥結在於:當舞台上出現任何對地下黨人物的簡化、矯飾或情感濫用,倘若僅是調動觀眾惻隱之情而缺乏思辨深度之際,是否就必然被視為背離左翼,並遭扣上「右派」或為統治集團宣傳等保守主義帽子?
4月
21
2025
小鎮日落時分,圍繞著一座被各種物料折疊過的山,兩位樂手從敲奏大鼓到鳴擊不同刻紋的磁磚。楊祖垚的《索弗洛尼亞素描》取材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中兩個半邊的城市,陳省聿則透過三頻道銀幕,回應與主旨有所呼應的自然/城市景觀——既是生機勃勃又是死氣沉沉,有的建設有的是毀壞,或是永恆塵埃落定或是隨時連根拔起。太陽墜下的最後一刻,倆人在大鼓上好不容易堆疊建立起聳高的積木,下一秒卻又在黑暗吞噬前被轟然推到落地。
3月
21
2025
看來《罪與罰》的文學身影在《內在的聲音》處處留跡,是後者在超驗上的對位法,包括神之有無,但我並不認為「界址創作」對imagine的懸欠得全然求助於文本探討或詮釋,反而這個字義的物質性才是,攸關如何將劇本的文字轉化劇場的重要「引子」(primer),因為幾乎所有的物質都跟它發生聯繫
3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