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幾乎所有曾去過亞維儂演出的小劇場團體一般,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也在台灣巡迴演出了他們的《音噪城市》亞維儂版,並且選擇以這齣戲首次出戰高雄。莫比斯這幾年實驗身體,探討心靈議題,也在表演風格和美學上尋求突破,而這次的導演便是和他們長期合作的音樂設計林經堯。音樂系畢業的他,先完成了媒體科技研究所的學位,再進攻網路與多媒體的博士學位;多重養成背景的導演風格,讓「觀看」這齣戲的方式也得有所不同。涵蓋著擊鼓、舞蹈和多媒體音像互動的演出,讓我覺得「聽感劇場」也許會是個比較接近的形容,當然這也意味著表演內容是挑戰觀眾習慣性的,即,非用大腦而是要用感官來思考。
所以在劇中,原住民表演者東冬.候溫的歌聲和他小心擺下的黑色石子,好似個「暗示」,開啟了這場演出的想像,帶我們回到比較遠的時空,那些關於傳統或古老的時刻。而黑色石子(實體)提領出對傳統的思考(虛體),投射在劇場的背幕上變成一個光束種子。然後一位裝扮奇異的女子出現,她捧著這團小光束,好像在與它對話,而隨著她身體的開展,光束也展開成一地平線;當女子就擊鼓位置開始打鼓,那強而有力的鼓聲,喚醒了空間也喚醒了觀眾的感官。而接連下來的鼓聲則讓地平線光束撞擊出像是一個未來的出口,幻化出所有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想像,以具體構圖展現在背幕上。
聲音是看不見的,但當聲音變為符號時,似乎也呈現了某種制式化的可能,像是整點時鐘的咕咕聲或上班下班的打卡聲。代表都市人的舞者在頸脖上重複地戴著工作證,那也是符號的一種,接近現代的設定。人們熟悉傳統的溫度,對未來感到陌生,但奇妙的是人們總是比較期待未來。演出到三分之二時,偌大的螢幕出現了取自啟示錄第十四章第二節的方正字體:「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像衆水的聲音,和大雷的聲音,並且我所聽見的好像彈琴的所彈的琴聲」,他們一顆顆地落下、排列、融合、模糊又幻化成霧,消散,我終於覺得感官思考可以暫歇,演出終於又和大腦走回到同一個軌道上。東冬.候溫再度出聲,像是站在未來處的出口,呼喊著現在,最終,他再拿出一顆黑色石子,擺在稍早已成形為圓的石子圈中,像是開光,讓傳統、現在和未來結合在一起,透過了一個像是眼睛的符號。
劇場裡多媒體影像的使用通常容易和燈光設計衝突,但在這齣戲中卻難得的未感受到小劇場裡影像地位的困窘。在跨界盛行的這幾年,劇場的觀看經驗已不同於以往,但我想起多年前的那個廣告名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創作者丟元素進劇場空間實驗時,也許也應該丟多點浮木給觀眾,畢竟劇場還是「人」的空間。
《音噪城市》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2/11/1619: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