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符號的制化召喚《音噪城市》(亞維儂版)
11月
19
2012
音噪城市(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7次瀏覽
杜思慧

像幾乎所有曾去過亞維儂演出的小劇場團體一般,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也在台灣巡迴演出了他們的《音噪城市》亞維儂版,並且選擇以這齣戲首次出戰高雄。莫比斯這幾年實驗身體,探討心靈議題,也在表演風格和美學上尋求突破,而這次的導演便是和他們長期合作的音樂設計林經堯。音樂系畢業的他,先完成了媒體科技研究所的學位,再進攻網路與多媒體的博士學位;多重養成背景的導演風格,讓「觀看」這齣戲的方式也得有所不同。涵蓋著擊鼓、舞蹈和多媒體音像互動的演出,讓我覺得「聽感劇場」也許會是個比較接近的形容,當然這也意味著表演內容是挑戰觀眾習慣性的,即,非用大腦而是要用感官來思考。

所以在劇中,原住民表演者東冬.候溫的歌聲和他小心擺下的黑色石子,好似個「暗示」,開啟了這場演出的想像,帶我們回到比較遠的時空,那些關於傳統或古老的時刻。而黑色石子(實體)提領出對傳統的思考(虛體),投射在劇場的背幕上變成一個光束種子。然後一位裝扮奇異的女子出現,她捧著這團小光束,好像在與它對話,而隨著她身體的開展,光束也展開成一地平線;當女子就擊鼓位置開始打鼓,那強而有力的鼓聲,喚醒了空間也喚醒了觀眾的感官。而接連下來的鼓聲則讓地平線光束撞擊出像是一個未來的出口,幻化出所有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想像,以具體構圖展現在背幕上。

聲音是看不見的,但當聲音變為符號時,似乎也呈現了某種制式化的可能,像是整點時鐘的咕咕聲或上班下班的打卡聲。代表都市人的舞者在頸脖上重複地戴著工作證,那也是符號的一種,接近現代的設定。人們熟悉傳統的溫度,對未來感到陌生,但奇妙的是人們總是比較期待未來。演出到三分之二時,偌大的螢幕出現了取自啟示錄第十四章第二節的方正字體:「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像衆水的聲音,和大雷的聲音,並且我所聽見的好像彈琴的所彈的琴聲」,他們一顆顆地落下、排列、融合、模糊又幻化成霧,消散,我終於覺得感官思考可以暫歇,演出終於又和大腦走回到同一個軌道上。東冬.候溫再度出聲,像是站在未來處的出口,呼喊著現在,最終,他再拿出一顆黑色石子,擺在稍早已成形為圓的石子圈中,像是開光,讓傳統、現在和未來結合在一起,透過了一個像是眼睛的符號。

劇場裡多媒體影像的使用通常容易和燈光設計衝突,但在這齣戲中卻難得的未感受到小劇場裡影像地位的困窘。在跨界盛行的這幾年,劇場的觀看經驗已不同於以往,但我想起多年前的那個廣告名言,「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創作者丟元素進劇場空間實驗時,也許也應該丟多點浮木給觀眾,畢竟劇場還是「人」的空間。

《音噪城市》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
時間|2012/11/1619: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