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尾溜現代舞身影《魚貫職態》
12月
23
2014
魚貫職場(劉人豪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3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滯留島舞蹈劇場的《魚貫職態》雖是改編自藝術總監張忠安於2013年的舊作《玻璃屋》,然而相較之下,新作與原作的面貌全然不同,格局的鋪陳也更加銳利;而曾經在「2014 身體密碼Ⅱ‧跨域舞展─行動數據」中,展演過的《A Walk of Life》,巧妝後隱藏在新作中,由成熟的舞者們主演重要角色,既跳脫先前由年輕舞者展演時產生的突兀畫面,也更能以適切的態勢呈現當今社會的寫實面,尤其是青壯人才對其職場的無奈、無感與無望。

當左下舞台的聚光燈漸亮,在燈下的方士允活像隻軟骨魚般延展四肢,也彷彿啟動浮游物般的體勢,闊步游移於下舞台的橫向面。他的滑溜靈巧似乎要傳達的寓意多層,既像在暗諷職場生態中,令人損氣折骨的責任制壓力,也像是將「為五斗米折腰」的俗諺予以鮮明的具象化,又像是暗示職場老手的身段圓滑軟Q。

過不久,打扮像凍齡高階主管的葉麗娟帶著薄刺般的笑聲進入場內,繞行於放置在左斜上方的辦公桌,被她掌控的辦公桌側面則投射了水族箱的魚群影像,彷彿一群被她宰制的下屬。她的芭蕾伶娜身體縱使進入了當代舞蹈的場域,其長年奠基的芭蕾訓練仍無時不放射於舉手投足間,既大氣也拘謹,烘襯了她與其他舞者的迥異之處,令人不油然的想起梅莉史翠普在《穿著Prada的惡魔》中扮演的狠角色,優雅而高傲。

此時在右上舞台的一角,數位舞者被圍在狹小的微透明框架中,在弱光的投射下,他們的影像若隱若現的像是擠在水缸中的魚群。他們的光影與辦公桌的魚群影像起了相互映照的作用。在他們走出框架後,雖然有了團體的動作與隊形變化或個人的小突圍舉動,但仍像是漫無目的在水箱中游動的魚群般,日復一日的過著相同的生活,在他們的背後則是一幅辦公室圖像。

這群舞者中,包括年輕舞者沈佳縈、黃淑琴、翁靜吟及程馨慧等人,以及學生舞者阮怡蓁、甘人云和吳毓豪,他們就像大魚帶小魚般的共舞。其中的甘人云和吳毓豪則是在8月底於「2014 身體密碼Ⅱ‧跨域舞展─行動數據」中,參加過《A Walk of Life》的舞者,雖然僅隔數月,但這次卻不再如當時的青澀,也顯現了未來可期的潛力。

接著,舞者們從麻木茫然進入歇斯底里的狀態時,辦公室中常聽到的怨言也不斷的複誦著,包括工作態度、外型、應對方式等。這些重複的話語,應該也是象徵在工作中,不斷重複且一成不變的相同動作、對話內容或是行事步驟。簡單的話語中,也刻劃了職場上的性別刻板印象,諸如對女性的穿著與髮型的批評。

當他們兩人一組在四個定點呈現各自角力的態勢時,儼然是職場上的捉對競爭或爾虞我詐的隱喻;而當舞者們開始踏步走之後,機械性的行為模式更加強調身體的被動性凌駕於主動性之上。雖然他們一度試圖反抗,甚至出現「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圍繞著葉麗娟,但終究棄守。

以上各段的鋪陳都有著相當清晰的脈絡可依循,但接下來的吊鋼索段落卻是難以解讀,也較難掌握葉麗娟、方士允和其他舞者在中後段的互動表現;或可說他們都陷入不可言喻的含混狀態,身體意向性的抽象活動對其身處的具體環境的直接反應,使其身心不合一的分離狀態持續蔓延,直到最後的光影將他們集體吞滅。

滯留島舞蹈劇場自2012年創團以來,張忠安的作品總是以探討人與社會的諸多現象為題,從草創初期克難演出的《天堂門鎖》到稍有資源支撐的《魚貫職態》,總算看到在編創、舞者、行政及技術上較為完整的製作。或許在資源有限之下,多媒體的應用在《魚貫職態》中不是太「招搖」,也還好聲光影像只是點到為止,或可說使用得恰到好處,使得「舞蹈」的主體性得以彰顯,而不至於讓炫麗的五光十色反客為主。

此刻,張忠安可說在南台灣的舞蹈界畫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接下來期許他能帶團揮軍北上,讓其他地域的觀眾用銳利的眼光判讀他的作品。

《魚貫職態》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14/12/21 14: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