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猶未盡的下午茶《我是死胖子》
8月
13
2014
我是死胖子(阿伯樂戲工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2次瀏覽
楊美英(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今年臺南的暑假較諸往年多了許多看戲的機會,包括幾個來自台北巡演、或是在地的新面孔,值得繼續觀察是否代表戲劇生態蓬勃的意義;而且,有些節目發生在未曾售票表演的地點,像這回觀賞的目標乃是今年剛登記立案的「阿伯樂戲工場」,選擇於媒體名店a Room咖啡館內舉行創團首演,頗引人注目。

從表演場地的所在來看,當觀眾從大路轉進小巷,一歩步到達老平房改造的店家門口,穿越綠意盎然的前院,迤迤然入場,一整面的書牆、質樸厚重的原木桌椅、老式檯燈等,便已經鋪展出愜意舒適的觀戲氛圍。

咖啡館內大致與平日營業陳設幾乎完全沒有變動,觀眾自由入座後,三個身穿工作服、佩戴姓名徽章的服務人員來回穿梭,除了邀請觀眾從簡易的黑白節目單背面所列「慢慢喝」冷熱飲清單選擇熱拿鐵或是冰檸檬等,還和觀眾玩互動遊戲(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機智問答)。

演出開始得非常自然。因為,當觀眾從前院通往室內的途中,一樣穿著工作服裝的服務人員便已經說明看戲規則:不可錄影錄音、可以攝影(關掉閃光燈)等等。於是,就在滿室咖啡、巧克力鬆餅的甜香之中,隨著開演時間到來,剛才的三位服務員慢慢展開行動、引吭高歌,宣告故事開演。

所以,當下觀眾很清楚的看見此次演出乃是發生於非傳統定義的劇場空間,而且將劇中角色的設定完全融入咖啡館現場,情節內容大致從三個熟稔的工作夥伴的閒聊、調侃先登場,引介出他們從來沒有看過店老闆的模樣,只有透過傳真接收「老大」的指令。於是,全劇的重點在於傳真書面資料強調了「老大」要求全力動員協助具有某個特定信物的來賓完成其「圓夢計畫」。

三個服務員移動全場,有些時候分散外圍、環繞觀眾,有些時候聚集分區桌椅之間,青春活力洋溢,使得全劇的進行可說平順、流暢。主要演員之中有兩位在穿插的歌舞中負責演奏鍵盤、吉他,有利情節進展的襯托,增強戲劇效果。當全劇焦點人物「史先生」現身,慢慢將場面調度集中於事先空下來的一區桌椅;他先來一段「我是死胖子」的自卑自苦自述,可惜在悲情抒發或是誇張諷諭的不明意圖兩端之間,無法進一歩具體建構或是幅射出劇名的內涵寄寓。而所謂的「圓夢計畫」,乃是胖子「史先生」想要為其愛慕的女性筆友安排驚喜聚會,於是後半段的主要內容在一次次模擬兩人會面的狀況,終於幫忙他克服了胖子缺乏自信的心理障礙。然後,戲的尾聲,三位服務員才知道原來害羞的胖子「史先生」其實就是之前從未露臉、睿智又霸氣的幕後「老大」。

全劇的內容與表現調性,輕鬆活潑,感覺傾向漫畫或電視偶像劇化,一如現場演奏的輕音樂,風格親切順耳。只是,就角色的進出掌握力度,以及全盤故事結構轉折、表演的內在餘韻而言,即使配上了優美的咖啡館、香醇的下午茶,仍然不免讓人感覺意猶未盡、若有所失。

再者,這齣戲的演出時間頗為特別,分別是下午一點、六點,猜想應該是配合知名咖啡館的營業利益考量,也可視為一次票房行銷的新鮮嘗試。更令人高興的是,南台灣現代劇壇又一新面孔--阿伯樂戲工場,是由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系友組成,團名取自台南大學校樹「阿勃勒」的諧音。但看其基本陣容:由台南人劇團前藝術總監、現任教於台南大學戲劇系的許瑞芳擔任藝術總監,台南人劇團前行政蔡美娟擔任執行製作,加上台南大學戲劇系歷屆學長姐的人力/人才資源,可說在戲劇藝術、技術和行政等環節都具備了相當雄厚的支援,非一般青澀新人劇團可比擬,基本發揮空間不小,期待該團下回創作表現。

《我是死胖子》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14/08/05 13:00
地點|台南市a Room房間咖啡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雙重身份的並置,空間的複合運用,加上演員的歌舞插入,允許觀眾吃喝與拍照等手法,戲劇幻覺很難完全建立。然而,此表演性的偏向,卻更能讓觀者好好地體會文本想談論的事情:關於愛、關於自信、關於夢想。 (王威智)
8月
13
2014
此次的創團演出整體是細心完整的,對於剛畢業的戲劇系學生們,也展現了別於其它戲劇愛好者的演出呈現出更高的專業性,在專業演出人才不斷北移而缺乏的南部,令人對於府城的劇場發展多了許多的期待。(李旻原)
8月
13
2014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