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全場主題《第11張臉》題材,創發於丹尼爾‧凱斯 (Daniel Keyes)描寫多重人格分裂《24個比利》真人故事小說為構想,分別以〈序--花‧花臉〉〈兔子洞—The Lost Box、Fragment〉、〈奉陪到底〉、〈匿名者〉、〈假象關係〉、〈旦願〉等6大舞碼,在舞者擅長的身段場景中,刻畫人類最微妙、最深層多重的心理現象,期待以精心巧思的舞蹈創作及全心投入的演出,表達現代人思緒錯亂、憂鬱等心理疾病,藉以喚起社會大眾關注人格障礙風貌。
靈龍舞團2014年《第11張臉》創作,藝術總監黃麗華以〈序--花‧花臉〉揭開序幕,融入川劇的變臉技法,傳達「不能為花樣百出的社會誘惑所迷亂」,闡述「掌握人格的核心價值」。演出形式,打破舞台表演框架,演出場景由觀眾吶喊「比利」此起彼落,舞者伸展空間由觀眾席返回舞台,使肢體展現具有深度與廣度,並體現舞者與觀眾融合的張力及震撼,頗具創意。
簡智偉曾榮獲臺灣舞躍大地創作比賽金牌首獎,以〈兔子洞—The Lost Box、Fragment〉舞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尋覓到適當的位置卻難跳脫綑綁與束縛,肢體擺盪在虛擬與實境之中,試圖形構完整又撕裂得支離破碎,展現出潛沉的風格與獨特的巧思。
蔡馨瑩以寫實手法編織〈奉陪到底〉,傳輸社會小人物快速扮演各種角色的扭曲與誇飾,為符合社會規範的轉換各種行為與姿態,在競逐社會中演繹出丑角虛飾的歡愉,並從肢體舞步轉換帶出小角色不妥協及不放棄的生命力。
社會重大事件是編舞者創作靈感的來源,柯志輝對社會觀察極為敏銳,作品〈匿名者〉是以震撼臺灣的臺北抗爭、高雄氣爆等事件為題材背景,隱喻人性的扭曲與虛偽,感嘆現代人心不同與各如其面的無奈。舞蹈編創源自於真實分享。張雅婷以〈假象關係〉道出親身憂鬱的經驗,融入於作品中以舞蹈劇場陳現於觀眾眼簾,編舞者創造自己及捏造自己,極為難得發自於內心的特殊感受,值得觀賞者用心品味。
陳福榮作品〈旦願〉以女性角度切入,以穿脫高跟鞋意念與情境,表述女性接受社會制約與掙脫包袱的激盪歷程,女舞者展現親身體驗束縛與解放輪迴意象,作品由低度震盪的氛圍邁向高度衝撞,對於編舞者堆疊出高潮情節,所投入的精神令人激賞。
尾聲,在觀眾席此起彼落前後呼應的「比利」聲中落幕,別具一格,也讓全場扣住「比利」為軸線的演出,更具完整性。綜觀全場演出,打破舞臺侷限,極富創意巧思。
《第11張臉》
演出|靈龍舞團
時間|2014/11/02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