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身體性的社群《依據真實》
3月
08
2016
依據真實(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2次瀏覽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文 吳孟軒(專案評論人)

這無疑是一場精彩的音樂演出。至於舞蹈,很冷靜,冷靜到令我窒息。

我不知道這種冷靜是創作者有心還無意,但坐在我後方的小妹妹倒是誠實地打了個大哈欠。至於我,一邊被激發出強烈的聽覺感官,一邊看著舞者理性地算著步伐,卻始終猜不透營造如此的對比反差,到底所為何事,對我而言,兩者極不協調的後果,大概就跟聽重金屬搖滾卻只能跳國民健康操一樣難過。直到中後段,舞者們終於隨著節奏的強度將精力釋放,整個空間才因此隨著節奏的脈動活了過來,我胸口憋著的那股氣,也才終於鬆開。

「在特定的時空中,群體是如何形成的?這齣作品中,人與人在一起,不屬於特定群體或領域的自成一格,然後發展出一種彼此共同承擔的舞蹈,是向下深植土地又向上追求昇華。」創作者克里斯汀‧赫佐在節目簡介中如此寫道。於是,《依據真實》的許多動作,來自於許多地中海民族舞,創作者將其重新在空間、舞步上打散、重組,以擺脫特殊民族的脈絡,試圖以解構後的民族舞身體,在全白的中性舞台空間裡,探問「社群」的觀念組成。

然而,在這些動作的重新排列組合下,舞者之間卻並未因此湧現新的連結感與社群感。最大的關鍵在於,《依據真實》的身體,只具有地中海民族舞的外在形態,卻無其動作的內在精力流動:舞者的步伐僅止於表面的踩踏,而無往地板紮根的力量;舞者的雙手高舉向天,卻無由內而外延伸的能量;兩位鼓手讓節奏錯綜複雜、層層堆疊,氣氛已逼近祭典般的狂歡,舞者卻依舊在穩定的拍子中,旋轉、旋轉、旋轉、停止,牽手、牽手、牽手、停止,移動、移動、移動、停止。固定的動作模式、平穩的力量質地、冷靜的舞者狀態,都讓豐富鼓聲節奏所催發出的爆發力,被鎖在舞台後方的小小方塊高台,而無力在空白的舞台上盡情迸發。

在此,被《依據真實》解構後的民族舞身體,成為了一種抽象性、概念性的身體,而非具有身體性的身體;這種概念性的身體如此乾淨、簡潔、小心翼翼與計算得宜,好似永遠不會喘、不會流汗、不會臭、不會髒,此讓舞作想要處理的「社群」與「群體」,僅成為一種抽象的思想線路,而沒有源自身體性、經驗式的集體連結。試問,當人們缺乏共同的身體性與經驗感官,群體感又從何而生?舞作所依據的「真實」,便只成為一種空泛的、形而上式的概念,而不是具備精力流動、有溫度、有呼吸、有能量,從現實轉化而成的真實。

聽覺與視覺、姿態與力量、社群感與身體性的種種落差,讓我只好一直在觀眾席偷偷跟著節奏動來動去,以發洩這種被激發出卻又無法被滿足的身體動感。終於,到了舞作的最後,一位光頭舞者聽到我內心的吶喊,終於肯開始跟隨節奏的脈動,跳躍、飛奔、旋轉、重踏、抖動,其他的舞者陸續加入,一同讓整個舞台空間動了起來。直至此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鼓手與舞者、舞者與舞者、舞者與觀眾的連結,也才真得感受到了「社群」。但也就在此刻,舞作嘎然而止,那些不協調的張力依舊留在我的身體裡,未因舞作結尾的轉向而消解。

我始終不理解的是,為什麼《依據真實》要刻意讓舞蹈乾淨地如實驗室的真空包裝,並像寫電腦程式一樣依序排列民族舞的動作,卻又要搭配令人熱血沸騰的優異鼓手,還讓兩位鼓手一搭一唱,交疊出多線豐富的節奏饗宴。如此切割的結果,只讓舞蹈顯得蒼白無力,也讓人們之間缺乏了激情、溫度與連結的動力,更遑論形成社群。或許,當代的真實不在於自顧自般地乾淨無暇,而在於多方互動後的混雜,就像舞者們最後融入在節奏與節奏之間的空隙跳舞、呼吸,那無疑是我在整支舞作裡,最接近真實的一刻。

《依據真實》

演出|克里斯汀‧赫佐
時間|2016/03/05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認同流動、裹纏且交織的當代,《依據真實》依據的顯然不是某種可見、可論述的真實,畢竟赫佐都把台上本就稀少的日常物件直接移除了,可以見得,他依據的是生而為人的真實、身體脈動的真實、呼吸律動的真實、人總會來來去去的真實、當下交遇、離開又聚合的真實。(樊香君)
3月
14
2016
每一種舞蹈都有共通點:從呼吸出發,如此動作的開端接續延展到另一個動作,從而思考這樣開端的發動是什麼?開端和源起(origin)是合一的嗎?這樣的聯結是否與「歷史」有關──這裡所指並非「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歷史架構,而是更回溯自我記憶足跡開端的探問,如此,開端即是意義產生意圖(intention)跨出的第一步。(葉根泉)
3月
09
2016
依照舞者本身思維控制,是順著動力流向的方式接續動作,還是倒敘般回復而去開啟下一個不同動作,看似沒控制的旋轉、停止到有思維的動作接續,搭配得這麼流暢,真是不可思議且有趣。(蔡珮玲)
3月
07
2016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