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中的我與群體探索《依據真實》
三月
07
2016
依據真實(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4次瀏覽
蔡珮玲(台灣藝術大學舞蹈系碩士在職進修班)

白底畫面上,一支靠背椅,零散的配件物品於角落擺放,舞者開始走進這看似一場音樂會終場的舞台,接著一個個加入,且舞動著,此時樂手似乎不是在演奏,而是把玩著樂器所製造的原始聲音,單純配上有結構性的「墜落-站立」之動作形式,這時投影在白底畫面上的,沙漠炊煙似的畫面拂塵遍過,好像走過一場回憶的洗鍊,我想這是這支舞作一開始編舞者想跟大家進行的一場告別式,告別他以往作品的表現手法─動作形式、動靜矛盾衝突、多元混合的視覺意象等。

編舞者在舞蹈動作的編排不再是以往探討人如何從墜落的姿態站立起,從這次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有更多的個人與群體關係探索,舞者從一子體包含在母群體中,時而獨立、倆倆交互、三五成群、整體聚合的方式,表現出空間環境並非整體才能呈現出來,更多的是從自己開啟的空間去堆疊的舞台,這其中螺旋、圓形的概念融合其中,從原本緩慢到瘋狂的急促聚合,一個亟欲衝出的自我脫離了群體關係,霎那間的安靜只搭配著更簡單像梵音似的音樂,接著就像在探索自我內在慾望的一連串肢體呈現,直到倒地不起。

通俗的舞蹈與音樂有時很像在進行一場儀式性的活動,編舞者將通俗與現代融合的很巧妙,一個倒地不起的舞者與一群陷於某種規律的群體舞動形成了有趣的對比,最後都醒來似的各自回歸一切正常的軌道,生活中的那個我,也把舞台原有的裝置全清空了,似乎是要留下更多空間給舞者或台下觀眾去舞動與想像。於是當這畫面呈現在一群更自由舞動的舞者身上時,坐落台下的我似乎也跟著呼吸、律動,覺得某種想衝出身體限制的旋轉帶領著我,加入那最原始的舞動。

《依據真實》中舞蹈動作的設計,讓筆者覺得最有趣的是動力的使用,有一段時刻舞者因為螺旋概念而有許多旋轉,這沒有固定肢體的旋轉模式會突然的靜止於某個點上,接著好像依照舞者本身思維控制,是繼續順著動力流向的方式接續動作,還是倒敘般回復剛結束的動作動力而去開啟下一個不同動作,就這樣看似沒控制的旋轉停止到有思維的動作接續,卻能搭配得這麼流暢,真是不可思議且有趣。

短短的65分鐘表演,不讓重複的議題不停打轉,份量剛好且讓這次觀舞的觀眾留下許多不同層面的刺激,除了作品想討論的議題:社群的概念、通俗文化的重要性等,另外,編舞者再次回歸到動作的本質去探討一種「人到底為何而舞動?」的概念也讓我產生了好奇。看著舞台上舞者有所編排或即興舞動互相交織融合的狀態,會讓人心底有一股也想跟著舞動的節奏響起,也因為這股引動,才能讓觀眾真正留下心裡的足跡吧!

《依據真實》

演出|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
時間|2016/03/0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認同流動、裹纏且交織的當代,《依據真實》依據的顯然不是某種可見、可論述的真實,畢竟赫佐都把台上本就稀少的日常物件直接移除了,可以見得,他依據的是生而為人的真實、身體脈動的真實、呼吸律動的真實、人總會來來去去的真實、當下交遇、離開又聚合的真實。(樊香君)
三月
14
2016
每一種舞蹈都有共通點:從呼吸出發,如此動作的開端接續延展到另一個動作,從而思考這樣開端的發動是什麼?開端和源起(origin)是合一的嗎?這樣的聯結是否與「歷史」有關──這裡所指並非「大敘述」(grand narrative)的歷史架構,而是更回溯自我記憶足跡開端的探問,如此,開端即是意義產生意圖(intention)跨出的第一步。(葉根泉)
三月
09
2016
 
在這些動作的重新排列組合下,舞者之間卻並未因此湧現新的連結感與社群感。最大的關鍵在於,《依據真實》的身體,只具有地中海民族舞的外在形態,卻無其動作的內在精力流動。固定的動作模式、平穩的力量質地、冷靜的舞者狀態,都讓豐富鼓聲節奏所催發出的爆發力,被鎖在舞台後方的小小方塊高台,而無力在空白的舞台上盡情迸發。(吳孟軒)
三月
08
2016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三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三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三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三月
15
2023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三月
12
2023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三月
1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