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料百出,仍見危機《2016台北大碗茶》
6月
22
2016
台北大碗茶(許培鴻 攝,台北曲藝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7次瀏覽
張仕勛(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生)

頭一回走進陌生的紅樓,欣賞第一次的相聲表演,劇場裡滿滿的人潮,而紅樓特別的是不同於一般劇場的規定,坐位上已擺好熱茶與點心,可以看著曲藝表演同時吃著小點心的巧思,拉近我與這陌生的曲藝藝術,有個很好的開始。而看完後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在表演之中也不斷的突顯出此問題,那就是曲藝「傳承」之重要性。

本次演出的安排相聲有五段,板書及評書各一段分別安插在上下半場。今晚的表演形式幾乎都是兩人一組搭檔的對口相聲,一搭一唱講述故事。而板書與評書的表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板書表演形式是一人拿著竹板敲打著節奏同時敘述故事,依故事的高潮迭起,竹板會增加不同的技巧來提升表演的可看性;評書表演形式也是一人展現,運用聲音、身段、表情、人物形象的塑造來扮演著故事中的角色。評書的《野豬林》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團長葉怡均僅一人在台上分飾多角,有時是說書人,有時是林沖,有時又是官差二人或是花和尚魯智深,表演透過了身段、聲音、表情、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區分不同的角色。這樣的表演非常細微,葉怡均處理得非常好,而且還在傳統的故事中加入了現代流行用語,如林沖被綁在樹上的時候,用了一句話來表示林沖的心情:「寶寶委屈,寶寶不說」,這一句話蹦出來,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但講得太貼切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表演還有爆笑指數超高的《師父經》。《師父經》說的是一個人只要對工作不滿意就會離職另尋其他工作,朱德剛在講述時,說這是我朋友發生的故事,但其實是自己所發生的事情,而劉越逖與他一搭一唱,最後在念師父經的橋段戳破朱德剛剛才所說的故事,於是劉越逖配合朱德剛假扮和尚完成師父經的唸誦,朱德剛一而再、再而三在唸誦過程說乩童身上有蟑螂在爬,不斷的做出一些扭曲痙攣的肢體動作,而這時劉越逖就補上一句,「神明上身了!」全場哄堂大笑。

從以上兩段描述看來,曲藝的表演因應時代的變遷、觀眾口味改變,必須將固有傳統橋段,加入許多不同色彩的元素,在表演上,可以看到演員們正努力突破這樣的困境。但最嚴重的問題,莫過於傳承這件事了。整晚演出的曲藝演員,年輕只有三位,而其他幾乎都是在曲藝界闖蕩多年的名家,雖然台北曲藝團重視培養年輕演員,但從舞台表演看到明顯的斷層。為了保存曲藝藝術,培育新秀、人材傳承勢必列入重大考量,才能讓曲藝藝術永久共存在台灣這塊美麗的寶島。

《2016台北大碗茶》

演出|台北曲藝團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台北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