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的道與藝《77個擁抱》
10月
04
2016
77個擁抱(優人神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6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優人神鼓(以下稱「優」)由藝術總監劉若瑀帶領,9月21日從屏東開始徒步行走西台灣,優稱之為「雲腳」。這次的雲腳計畫是《77個擁抱》系列活動與演出的一環,從9月21日到10月15日共二十六天,自屏東啟程五百二十公里路程,沿途經過十一個監所,分別在高雄、嘉義、彰化、台中、新竹、新北、台北舉辦免費公益演出。十月一日這場到了台中,路程已經快過了一半了。

優一向有雲腳傳統,從1980年代的「溯計畫」開始,優與民俗、土地與人的關係,就密不可分。甫完成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的跨國音樂劇場《愛人LOVER》不久,優回到了其擅長與熟悉的身體與關懷。自2009年開始,優與彰化監獄合作,協助收容人組成「鼓舞打擊樂團」,以優的技藝與美學創造人與藝術新的可能。這次優與彰監鼓樂的演出,無論在編、導,或是表演拿捏與現場環境的掌握,表演時源源不絕流洩出優所給予的信任與力量,令人感動。

演出曲目一共分成七節:《奔騰》、《雞同鴨講》、《大驟雨》、《托缽僧》、《金剛王寶劍》、《持劍之心》、《沖岩》,由收容人與優人分別組合安排演出。優安排了收容學員戴上面具,優人自己是不戴面具的。這表面上看來是為了保護了收容人,但這個精巧的操作,也使得收容人的表演更增添儀式性。而這一戴一不戴的對照,舞台上呈現兩種擊鼓的修練風景,彷彿正好回應「優、人、神、鼓」四個字,人/神的身份,以優/表演作為辯證。原先看似預設了身份的演出者,卻在這個巧妙的編導設計下,一出場就讓身份複雜化了:孰為人,孰為神?人可不可以是神,神性可不可以由人修得?修行可以說是優美學與技藝的核心關懷之一,透過雲腳、靜心、擊鼓、肢體等,舞台上的演出,不是修行的成果,其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環。

這次表演加入了彰監收容人,讓修行的命題更加彰顯。在開場《奔騰》之後,《雞同鴨講》一節,擊鼓者在互動節奏、輕重分寸、舉手頭足的細緻掌握,眼神、默契與情緒都顯得十足到位,一群魁武的男性陽剛身體卻在小細節上掌握得恰到好處,這磨練即是不易的修行。而《托缽僧》一節更讓修行看到了轉化的可能;由戴面具表演者主導整節的純粹身體呈演,沒有鼓、沒有鑼,沒有任何道具,除了自己的身體。編導以看似武術卻更近似體操的柔軟動作,以輕旋律與小節奏的配合,大量運用膝蓋、肘、腕、腰等關節,牽引連續的動作。原本看似陽剛的身體,輕盈而俏皮了起來,這當然更是難上加難的修行──因為得要放下多少的身體記憶……

優人(應該是以青年優人為主)的表演段落,也讓人見到認真專注的力量。雖然仍可見到或許不夠純熟的手法、或許不夠堅定的步伐、不夠到點的翻轉,但都不妨礙他們修行路上展現的承諾。鼓在他們跟前,從來不只是擊鼓的樂器,而一再再幻化成對話的對象,或旁敲或側擊、或搏鬥或探問,這亦是成長的磨練。

最後一節《沖岩》,導演安排了所有戴面具的表演者露出精實的上身裸體擊鼓,先以精準的群體節奏與默契震撼場面,突然間一陣狂舞,每個人照見本性,表演者的刺青沾上滿身的汗珠,一尊尊像極了羅漢金身。

這次的演出,再次感受到優的力量。優、人、神、鼓,以優為法、以鼓為憑,持續行走在人與神的修行路上。

《77個擁抱》

演出|優人神鼓、彰監鼓舞打擊樂團
時間|2016/10/1 19:30
地點|台中屯區藝文中心戶外露天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