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院的政治隱喻《你好,瘋子!》
11月
01
2016
你好,瘋子!(胡福財 攝,廣藝津津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48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正常人無端進了瘋人院之後,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瘋子?編導饒曉志設計了七個彼此陌生的成年人,醒來之後莫名發現自己置身精神病院,於是開始想盡一切辦法離開。如果精神病院的用意在於矯正精神失常,那只有證明自己精神無誤,才是離開病院的唯一途徑。劇情的問題意識設定得非常有意思,一開始就引起觀眾高度好奇;其進行的軸線亦相當清楚,透過定義明確的角色安排,觀眾自始就等著編導如何演繹問題意識,接著拆解「瘋子」,最後如何找到出院的路。一齣觀眾都已經接受問題發端,也可能早可以猜測結局的戲,要靠什麼抓緊觀眾兩小時的注意力?我想一則是精準的角色設定與演員表演的功力,另一則是在拆解的過程中,事件本身可以不斷引起共鳴、提供餘味,於是看到編導的實力。

劇中七位角色一共安排了律師、司機、醫生、歷史老師、記者、公關經理、銀行職員,編劇細緻地照顧了每一個角色的完整性,每個角色都指射了其社會功能與造成的社會問題。雖然角色很清楚設計服務劇本,少了一點角色間彼此的自然關係與發展;但也是如此,劇本作為隱喻的目的相當直接,每一個角色都為了回應某種目的而來。就角色的目的性而言,這種設計有點類似歐洲十五、十六世紀的道德劇,只是饒曉志更精準地針對當下中國社會而設計。換句話說,饒曉志將每一個角色都踩在改革開放後當代中國的脈動上,或者希望透過其角色所代表的職業達成他寓言目的,又或者角色被職業的預設帶到不知何處,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於這個社會與歷史空間。七位演員在身法、眼神、聲情、舞蹈、走位所形成的張力、以舞台空間的配置呈現強弱、疏遠等,都看到舞台上的演員如何可以在幾乎兩小時不下場、不換場的高強度壓力下,毫無冷場而全神貫注地推演劇情的進度。七位演員大量的台詞與其中隱含高度複雜的邏輯論理,都擺明挑戰演員的口條與思維間高度搭配與運作;演員間的默契與協調,整場幾乎不見差錯。原以為是這些演員早已千錘百煉的合作無間,但在演後座談中,才聽導演提到,這七位演員又分屬不同城市,這是第一次以各自的角色,在臺灣合作演出《你好,瘋子!》;依賴的是抵台後,即刻進入不見天日的排練,才能確保演出品質。

如何在事件上不斷引起觀眾共鳴,即使角色與事件本身看似具有某種現代社會的通性,但真正精彩之處還是在於饒曉志以精神病院的寓言,曖昧暗示了當代中國、 歷史老師、少數民族司機、評書、最高權力機構委員會、義勇軍進行曲、唯物辯證法等。在否認自己是精神病患的過程中,當代中國以及中國如何變成這個模樣的議題不斷被帶出,這方面嚴厲批判了當代中國的難堪;但還非僅如此,另一段以承認失常換得認可正常的設計,角色又以所有對自己的否定,期待換來出院的機會;那麼那些親身經歷的故事、那些痛過、苦過的記憶,究竟還算不算數?至此,饒曉志以正反的辯證堆疊起劇情、情緒與問題的高點。

結尾之前,饒曉志帶出了一段巧妙且令人驚嘆的設計:聖經約伯記。精神病院院長自始就以近似上帝的位置與口吻,從不露臉但以其絕對意志,想施以電擊就電擊、想強迫餵藥就餵藥;眾人毫無抵抗能力,只能順從。正如聖經中的約伯一般,絕對信仰上帝,就是唯一的救贖。精神病院隱喻的當代中國,聽命的是哪個形象再現的上帝?是資本、是共產黨、是否定的記憶、是扭曲的報導、八面玲瓏的公關,還是憤怒?正當這個院長的絕對意志幾乎將劇情導向唯心主義的結論時,饒曉志以院長的口吻點醒了約伯記與當代中國被忽略的切面:約伯的獻祭。無論約伯是不是最後得到救贖,是不是由上帝恢復了約伯所有的犧牲,但重點是:有人獻祭了。這一個提醒,將原本幾乎在精神病院(當代中國)裡以院長旨意推敲出院可能的唯心論,轉折至歷史現實:那些最後得到的救贖,都是因為太多無名而且已被忘記的獻祭,才換來可能的「出院」,換得今天的存在。換句話說,出院,回到正常,根本血跡斑斑。

如何不說教卻又呈現高度自省,如何演員提供精彩表演卻又不失嚴肅,令人動容卻毫不濫情,《你好,瘋子!》給了一個絕佳的示範,也提供一則當代中國青年編導視野與處理細節的洗鍊之展現。

《你好,瘋子!》

演出|饒曉志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6/10/16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作《天亮前的愛情故事》,雖然對題材的處理與表演形式的選擇,稍嫌保守,但製作規模與演出品質都有不錯水準,仍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我也期許這群年輕創作者,未來對創作能有更基進的思考:對生命課題與人我關係的探討,不止於個人情感層次,而能有更具政治性、社會性的辯證。
9月
10
2025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