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巷弄間看戲《超親密小戲節》
12月
05
2016
永動機(飛人集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3次瀏覽

大橋頭區《鳥之心》朱利安克勞奇、莎思琦雅蓮、《無標題日常》柯德峰、《永動機》温思妮

時間:2016/10/16 19:30淡水區C路線

2016/10/19 19:30大橋頭區C路線

地點:淡水區(九崁28 、湯的偶戲小館、淡水紅樓中餐廳),大橋頭區(斌庫、揚曦藝文空間、​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文 常人鳳(自由撰稿)

秋天、徒步、巷弄、小戲、私密、非人劇,很難說哪個點會被深深記著。《超親密小戲節》把這些一次串起來,是個很聰明的企劃─結合多種元素,像說服觀眾:你的期待不易落空。小戲節玩法是,一張票可以看一條路線的三場小戲。有三條路線可以選:超媒體漫遊大橋頭,邀請小朋友和詩人夏夏的古亭,和適合漫步輕旅處的淡水。

神奇的是,看戲前觀眾就會對這個串門子型態的遊戲產生莫名好感。三條不同路線的選擇,激發大家對號入座,有人可能會三條路線都買,有人可能會介紹特質適合的親友參加。知道活動大輪廓跟自己探索的枝葉,又有了能互動討論的對象,就能帶動嘉年華的氣氛。小戲節掌握輕重恰到好處的路線主題定位,不把主題鎖死,又能製造規模戲劇節需具備的組織分層。一張票兌換一百分鐘的體驗,並在看戲前就收到宅配到府的看戲護照(插繪家包大山繪製),溫暖小巧的設計滿足觀眾的價值預期。

小戲發生的空間也是小小的。淡水場《華容無道》紅樓中餐廳的包廂內,圓餐桌是舞台,料理和鍋盤是主角,演員們用圓桌的半側控戲,另半側沿桌排椅子當觀眾席;觀眾和演員對桌坐,不僅是實際距離上的近,也製造了一同用餐心理上的親密感。第二三排的觀眾三三兩兩自發性地起立看戲,或站或坐的也不奇怪。

另一場小戲《無標題日常》在大橋頭區揚曦,二樓一個六坪大的空間牆上掛著畫框保留原空間的畫廊氣。紅龍將空間剖半,一邊是臉帶純白面具、裹緊馬卡龍色全罩式浴衣如雕塑假人的演員;另一邊地上畫著一格格用數字編號亮著燈的格子,觀眾席地而坐,可以盤腿也可以抱膝。

每場小戲約二到三十分鐘,這個長度剛好夠用積木蓋起一座城堡,讀報雜誌漫畫或小說的一個段落,夜間散步或跑五圈操場。它是時間舒服尺度裡的下午茶,足夠讓觀眾聽懂一則寓言或接收一種情緒,經驗特定的美感或是無痛式的發呆(如果觀眾不買單的話,也還不致於抱怨),也不用擔心難熬或睡著。

小戲節是物件劇場,不以真人作為主要演員。知道這個前提,像預先知道一部電影是歌舞片或動畫片,類型,幫助觀眾觀察對的事。觀看物件劇場,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物件的操作和變化,但也不需要把物件劇場解釋成不去期待劇情、情緒和張力。淡水紅樓中餐廳的《華容無道》,演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華容道,就是表現複雜謀略文本,態度十足的高明演出。故事敘述曹瞞兵敗走華容與關公狹路逢,攝錄機即時投放桌上食材的烹煮,觀眾一邊吃著現煮的料理,一邊回味小戲揭露的謎底--戰爭的意義,互吃。

你也許把物件劇場想成看大人版立體書或動畫電影,淡水場的《肉排之愛》就是那種痛得把心肺都挖空的,大人的物件劇場。德國女藝術家有著如八點檔荒謬的經歷,因愛和痛創作:她和同樣從事表演藝術的先生結婚好幾十年,去過許多國家旅行與表演,是感情很好的老夫老妻。在幾年前一場排練中他們認識了一位十七歲的女演員後,先生拋下了自己,和那位年輕少女私奔。我們坐在九崁28的小閣樓裡,聽著藝術家朋友緩緩按著手風琴鍵,顆粒狀的聲音,看著女藝術家形單影隻的站立我們中間,然後倒下,拿著鋒利真實的小刀從下體腹中,割下一塊肉。她啜泣,她溫柔地,把那塊肉縫成一個有體有形的。她啜泣,她開火烹煮肉偶,餵食一旁一尊令人敬畏的阿努比斯死神偶像,期盼讚美肉體的輪迴,以及來世。

如果你贊成繪本和動畫並不限定族群,非關特定主題,那你會想經驗更多類型,找出適合自己的文本。如果你還不確定物件劇場是不是值得體驗,想想說服願意買票看電影的朋友一起去看舞台劇的經驗。任何類型都是跨出那步體驗,就不再被限制。

《超親密小戲節》

演出|淡水區《肉排之愛》德國│史黛芬妮鄔博后芙、《家家酒》台灣│方意如、《華容無道》台灣│栢優座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