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在《哈姆雷特》的經典沉鬱中,天團以《哈姆讓他走》藉由視覺景觀與聲響回應,並且保有他們一貫的玩鬧無理,以此面對無論是藝術對上經典的詮釋、或是人生對上現實困境的拚搏,他們就這樣玩著。(黃馨儀)
8月
15
2018
在此戲尚未結束前的每一秒鐘都渴望著結束。直至此刻回想起那四十分鐘,耳朵都還痛著,也隱隱感覺被巨大聲響所撞擊的心悸--然而,偏偏就是這麼強大的煩感與痛苦,好像更能接近「哈姆雷特」也不一定呢。(郝妮爾)
8月
14
2018
 
它是時間舒服尺度裡的下午茶,足夠讓觀眾聽懂一則寓言或接收一種情緒,經驗特定的美感或是無痛式的發呆,也不用擔心難熬或睡著。(常人鳳)
12月
05
2016
小戲節的優點或許是包容了不同的「路數」,但就私心來說,我更情願物件的魔力作為主體,而後才是腦袋。在很短的演出當中,如何以小做大?我認為跟身體經驗的聯結越明確強烈,越有可能帶來確切的反應。(劉純良)
11月
01
2016
一如夾雜童趣想往與暴力失望的《泡泡秘密基地》末了騎乘而去的兒童腳踏車一樣吧,迆灑著「泡泡」意義的總結;「頑童歷險記」式的歷程,來自大人世界的出走!(鄒之牧)
7月
04
2013
「物件表演」雖然試圖以「日常物件皆可為偶」來勸服觀眾和創作者,但那番「似死猶生」的創作周折,是需要比擬投資開發的繁複過程。這一群幕後企劃的娘子軍,看著他們每年孤軍奮鬥的身影,除了期盼來年還是有財團挹注資金,還敢計較什麼吞不下去的呢?!(傅裕惠)
11月
07
2012
整個看戲下來,我有點疑惑整體演出的定位是親子共享還是前衛實驗?從觀眾成分來看,沒有半個兒童,都是藝文觀眾;從內容來看,覺得自己像是看了三個鬼故事的超齡兒童。(林乃文)
10月
24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