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從救贖的體制牢籠《十歲》
5月
09
2012
十歲(曉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7次瀏覽
林立雄

2007年由鍾伯淵所編導的《十歲》,曉劇場將它帶入世界巡迴了七個都市,從國內到國外,而到了2012年,轉回到南台灣的嘉義演出。

就整齣戲而言,這齣戲用中國文化報的報導:「劇情的寫實、銳利和演員的投入表演,讓觀眾感覺到了一種對比現實的刺痛感。」基本上這齣戲的故事性並不高,在這齣戲,我們所能看到的較多是編導的意念,不斷的在這整齣戲裡衝撞。「十年之中,為誰而活,又該怎麼活下去?」這樣嚴肅且巨大的命題,將故事拉進了一個活不過十歲的世界。而這世界的情緒反應是如此的制式,悲傷、痛苦、開懷大笑,充滿著一股濃烈的苦痛。這一切都是由政府規定的,十歲必須歸天,以求世界的穩定成長。這樣的命題,是一個對於人類制式的生活,而渴望突破重圍。對於我們這些早已活過十歲的觀眾們,看待十歲歸天,遑論十歲、二十歲,甚至是三十歲,對於人生的批判,豈不就是對於那荒腔走板、約定成俗的社會體制下的吶喊嗎?

《十歲》中在找尋救贖。故事裡頭用了救世主彌賽亞、背叛者猶大、瑪麗亞等基督教的意象。猶大在找尋突破十歲歸天的可能,帶著彌賽亞,與她的前世瑪麗亞,開始一連串的逃亡。感受生命變成一種浪費與虛擲,主觀情感不過是一種駭人的傳染病。瑪麗亞的片段揭示著,作者對於結婚生子的懷疑,對於那結婚徒具形式如「交配」一般,而生兒育女甚至是一個已入教條的律定,不遵守者甚至被叛亂時攻擊致死,而這樣血肉模糊的揭示,不僅是對自主的一種渴望,也是對於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不遵照結婚生子的律令而行的一種呼聲。

而這些故事情節終將以悲劇結尾。鍾伯淵表示,對於《十歲》的故事而言,其實是開心的、喜悅的。他以《詩學》的角度與觀點去解釋,去面對悲劇,渴求獲得一種希望,認為《十歲》帶有喜劇的成分。但,從瑪麗亞遭亂石攻擊致死,就瑪麗亞的反叛而言,是一種渴求,一種渴望衝破的情緒,但最後遭亂石攻擊致死,是不是一種對於社會看待結婚生子這件事情,抱持著一種無奈,甚至無法獲得認同的悲哀呢?

故事的結尾,猶大為了換得母親的自由,因而出賣了彌賽亞。猶大為了自己的想法而努力試圖衝破一切,極盡所能的逃亡,甚至前世的猶大也陪著他一起逃亡,想盡辦法擺脫這世界。但彌賽亞終究遭到背叛,猶大最後和母親也歸天了,這樣的故事結尾不免讓人感到沉重、悲傷,何來的救贖?何來的喜悅之感?最後的最後只是淪於常人,仍舊是一樣的世界,一樣的制式,衝不破,找不到任何的救贖。

猶大和他的母親歸天後,才被發現,原來他們早已超過十歲。而證明了這個世界只不過是因為體制的存在,不過是因為一個強制的約法,使大家必須尊崇這樣的體制,真實的是,這個世界是存在著改變的,但仍終究無法更動的是這可怕的制度。在嘻嘻鬧鬧、不斷奔跑、吶喊、嘶吼裡,卻使觀眾無不感受到了一股深刻的悲傷,一個衝不破的結局。

《十歲》

演出|曉劇場
時間|2012/04/28 14:30
地點|嘉義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
當天現場的大量互動,幾位演員親切平易,通過劇情設計和美食雙管齊下,鬆動了無形的觀演界線,純粹的觀眾設定已經消失,成為兩批各有不同任務的參與者
6月
16
2025
挽回人世間的正義,理當如此——但死者能否有?《騷動之川》便是意圖把它昇華到神思境界,召喚萬物齊運的感素;端看首幕的女神到幕終的女童,一個令人矚目的美學扣環。
6月
12
2025
而在本屆作品中,我們得以從中反思作為一個表演藝術工作者,回歸到表演藝術的本質,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先以演員為中心的基礎,如何真心面對、真實挑戰關於表演這個行為所應具有的思索。
6月
11
2025
《一炷香的時間》以乩身緣起的乖舛、白水演員間關係的來往交錯,和突如機械神降的末世災難形成三條敘事線,這三者並非各自發散互爭光輝,而是交互拼貼卻不失戲劇質量的彼此相襯、緊扣著。
6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