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春秋 ,扭曲的情愛《齊大非偶》
4月
20
2017
齊大非偶(台灣京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3次瀏覽
梁瓊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生)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創校至今六十年,呈現一系列戲曲作品,校內京崑劇團從傳統戲曲變化追求「創新卓越、技藝揚飛」的目標,實踐「文化傳薪」的理念, 締建新猷,推出齊大非偶年度大戲,編劇將齊大非偶的典故衍伸,將歷史的真與虛擬的假做出巧妙的融合,導演則將傳統戲曲的五美(手、眼、身、髮、步)結合現代科技的手法,使典故煥然一新,而此劇的背景以投影為主,在傳統的京崑劇團 結合現代科技兩者間的平衡點為筆者探究之論題。

隨著三明三暗的轉換,背景時空由投影的史書篇文及伴唱的歷史痕跡來到春秋時代,兩位丑角以插科打諢嬉鬧的方式,將所牽的馬以不同歷史背景論述帶出序幕,齊鄭結盟,兩國太子在訪春時,遇上公主文姜與侍女蒹葭遊春,齊國太子預想調戲女子,恕敵不過蒹葭的武力,則讓鄭忽與蒹葭不打不相識,甚至發展出情比石堅的戀情,對比文姜和齊襄公與魯桓公三人亂倫的戀情。

編劇將人物的性格,從歷史角度出發,卻用不同的方式為他們平反,她筆下創造的蒹葭,像是文姜的另一面,也像是鄭忽拒婚的一個媒介,也是加強齊襄公對文姜深情的表現,這樣的虛構人物在整齣戲似真似假,蒹葭的存在是編劇對於亂世中美好想像,對比文姜遭受道義的束腹,這樣的虛構人物成為自由的象徵,也因此,每場蒹葭與鄭忽相遇的場景,投影的布幕總呈現色彩鮮豔的花景般。

【退戎救齊】在齊國遭到北戎之亂,鄭忽率兵相救,鄭兵與齊兵的整裝備戰中,原以為能欣賞到精彩令人振奮的武打戲份,卻看到兵士們的隊形亂中無序,與音樂節奏參差不齊,勝負未比一看皆輸,鄭齊與北戎將兵對打也是靠著鄭忽與蒹葭獨挑大梁,大大的展現鄭忽與蒹葭兩人的功力,卻也對比鄭兵與齊兵中的不團結猶如裝飾般,更失去投影所營造出戰火相連的感覺,使觀賞缺少了精彩的高潮點。

下半場【齊魯連姻】文姜與魯桓公回齊後,文姜為了夜會齊襄公換華服補濃妝,搭配著投影出的剪影變化,使文姜婀娜多姿的體態多了份神秘感,也帶給觀眾不同的新鮮感。投影的特效使演員的動作擴大呈現,也簡單迅速的交代劇情,如東窗事發後,文姜一狀告去齊襄公,台上的三人呈現兩個時空,背景的剪影是文姜與齊襄公的對話,另一邊是魯桓公在房內慌張驚亂的畫面。【亂倫殺夫】彭公弒魯桓公之情節,宛如觀賞2D電影,彭公不僅要與影像吻合,一招一試都不能漏掉半截,但過於浮誇的影像使戲劇失去其的本質,下半場的投影極為重要,將許多意象藉由投影實體演化出來,但這是否失去京劇原有的意象美?

這齣新編戲中可以看到京崑劇團走在時代進步的道路上,但過多的投影技術卻失去原有的美感,使整體節奏處於凌亂的狀態,觀眾接受太多資訊,對於劇情的轉化也容易產生含糊不清的感受,或許編劇在起承轉合的細節能加以修正,能讓此戲更圓滿。

《齊大非偶》

演出|台灣京崑劇團
時間|2017/04/02/14:30
地點|台北市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因多角發展卻過度浪漫而顯得語意不清,上下兩場斷裂式的輕重不一。劇本單看文采是沒有問題的,可一談及戲,則力有未殆矣。 (羅品喆)
4月
25
2017
對照與對話,都靠著舞台上的圓來促成,一則分隔出對話空間,二則如同「風月寶鑑」的鏡子對照兩種性格的兩個結局,更暗示著看似圓滿的一段關係當中,必然有其不圓滿之處。因此雖是圓滿之鏡,鏡面卻滿是裂痕。(蘇恆毅)
4月
13
2017
劇作家挑戰戲曲相對保守的主題命定,大膽開創新局的野心。為了後段的戲劇高潮,前段的愛情故事成為全劇的鋪墊過程。故事的情節安排彷彿更像是書寫小說的結構方法。(陳芳文)
4月
11
2017
以演員而言,現今二十週年的巡演仍舊為沈豐英和俞玖林,或許與當年所追求青春氣息的意義已然不同,但藝術的沈澱與累積,也讓崑曲藝術能真正落實。上本戲對沈豐英而言相當吃重,幾乎為杜麗娘的情感戲,前幾折的唱念時⋯⋯
4月
12
2024
青春版《牡丹亭》刪修版的三本27齣,在20年來的不斷演繹之下,儼然成為當代崑曲作品的經典代表。一方面它有別於原著的質樸鋪陳,其加入現代美學的藝術概念,包含舞台設計展現輕巧變化,投影背景增加環境轉化,華美服飾提升視覺美感,舞隊互動帶來畫面豐富⋯⋯
4月
12
2024
然而,該劇在故事的拼接敘事呈現得有些破碎、角色的情緒刻畫有些扁平,沒有足夠的時間,展現整體故事表現的豐富程度。《1624》試圖再現歷史故事,並用不同族群進行故事發展,值得肯定,但本文希望針對歷史時間與觀點拼接、表演形式的拼接、與巨大美感的運用方面,進一步的提出以下的思考。
4月
08
2024
兩人初見在彩傘人群迎城隍,而江海的反擊/重生在假扮鬼魅還魂向白少威討報;戲裡以民俗儀式意象接地,戲外特邀霞海城隍廟主神城隍老爺及城隍夫人賞戲,戲裡戲外兩者巧妙呼應下,與大稻埕形成更強烈的地景連結。
4月
04
2024
反觀《借名》,抒情由內心情境的顯影表現,確實凸顯劇中人物行動的心理狀態,但密集情節讓這些設計難以察覺,更偏向填補場景過渡的接合劑。在唸白方面,使用大量四句聯提示角色身分背景資訊,末字押韻加強文字的聲調起伏自成音樂感。
4月
02
2024
這也更仰賴演員的表演與角色建構。三位主要演員王婕菱、陳昭婷與于浩威恰好表現出了三種表演方案——王婕菱可見戲曲表演的痕跡,又更靈活地挪用了自己的肢體與聲音特質,幾個耍帥的動作與神情可見她對人物的刻畫。陳昭婷是最趨近於歌仔戲的,特別是尾音、指尖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她相對拿捏在戲曲的表演系統裡。于浩威則明顯沒有戲曲身體,演唱方法趨近流行歌曲,也符合「國外返鄉青年」的人物設定。演員表演的細節,不只是劇場調度上給予了空間,更因他們的表演強化了空間的畫面感。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