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融於虛構的移工議題《吉卜拉》
12月
04
2017
吉卜拉(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74次瀏覽
簡韋樵(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一個被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評選為亞洲第二名自由的地區,卻像一座囚島,關著一群「奴工」。我總以為「逃」只會用在監獄的囚犯、服役的軍人甚至被剝奪自由的極權國家。然而卻在臺灣的社會一隅,勞工的環境彷彿生處酷刑的牢籠,被壓榨、被欺負、被噬血,有苦不能言,就深怕解僱而背著鉅債,並被遣返母國。唯有逃,帶著莫名的罪行,漂泊求生,苟延殘喘。「吉卜拉」能夠指引他們嗎?《吉卜拉》能夠為他們發聲嗎?

恐懼的威嚇,使被逼著逃跑的藍領移工必須在黑暗中度日,途中被生活掐著、被人性暴虐,沒有依靠和援手。現實令人痛處的事實,反之在《吉卜拉》一劇並非赤裸呈現殘酷,反而利用詼諧古怪的情節和不合理的文謅語言,連著插科打諢人物,沖融沉重,好似想彌平被壓迫者的傷口,卻也將議題淺化了。一件闡述外籍看護逃亡之事,卻像是一場突發奇想的尋找自我之旅。創作者有意欲探討「逃跑外勞」的污名,以僱傭和阿嬤的依偎跑路為主軸,摻揉奇幻、寓意的印度洋女王「羅勒・基督爾」傳說,兩者的扣合,調出柔性的隱喻。然而穿梭於虛實的情節,但我卻連「實」都感到疏離。

文本的語言似乎不斷地勒著演員,照本宣科,道出無法令人信服的話。主傭的互動而產生相依的情愫,是令人期待的著墨,因為對於某些家庭來說,這份情甚至勝過自己的親人。但劇頭的鋪陳草草帶過,搭上造作的對話,使我無法信服他們有想一路向北的革命情感。娜蒂為何要逃?為了妹妹的學費,付出高額仲介費來臺工作,之間沒有雇主的欺凌,卻因為一個男人就想冒著天大的風險私奔,尤其是後面的娜蒂愈顯自私,令人無法深感同情,實屬可惜。

途中遇到的支援者V羅,靠著熱血欲爭取正義的臺灣人,也代表著為這些移工說話的本籍人,都會受到一點質疑:「我們有必要幫助這麼一個外國人嗎?」。更糟的是,對某些人來說,他們真的需要被當成「人」看待嗎?歧視從未消失,儘管我們被冠上「友善」的美譽,卻也是將他們當成工具,權利再怎麼受損都是應該的。爾後,流離的娜蒂與警察之間的追逃,至遭到槍射情節,竟然在兩年之後的新竹上演,越南移工阮國非甚至被警方開了九槍,成了惡法之下的犧牲品。沒有做錯事的人,卻當成殺人潛逃般的對待。法規上的歧視、媒體的批判、網友的惡言謾罵,移工的聲音在哪?「阮國非事件」揭穿在友善面具下醜陋無知的臺灣人。讚許《吉卜拉》能夠在這件遺憾的社會事件後上演,帶著觀眾關注移工議題,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意義深遠。

在高塔上的娜蒂怨懟達到極致,向這座城市喧訴,渴望被看見。他們生存在臺灣小小角落,時常成為被漠視的一群弱勢。一座被當作是「黃金之島」的臺灣,擁有比自己國家的高薪和較多的工作機會,適合作夢、打拚的所在,因此帶著孤注一擲的決心,抵押地契也要來到這裡,殊不知是來到二十四小時都要賣命的監獄。因為勞工政策的惡法,一逃,就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劇尾,一位以「新二代」女孩身份唱著一首給母親的歌,似乎在安慰受傷的媽媽,安慰在異鄉孤立無援的移工們。他們沒有不一樣,只不過是一群奮鬥的追夢人。

《吉卜拉》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7/11/25 14:30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娜蒂、阿嬤和V羅以一種極其溫柔卻也鄉愿的方式給出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議題反思。就像所有的公路旅行一樣,所有的無反顧其實是無可奈何到極致,三個人在社會中幾乎是絕對弱勢的生理女性,懷抱的是最真切對理想的渴望。(王昱程)
12月
30
2017
戲外新住民的身分、母女關係與生命經驗融入故事裡,豐富了文本更深層的意涵,潤色為一齣令人感動、心酸,卻又保有原著批判性──關於某個「人」失敗的逃離/追尋。(賴思伃)
12月
11
2017
除了移工課題,還有居住正義、青年世代的生存境況、性別議題、政策失當等。然而可惜的是,這些紛紛淪為劇場中的展示品;只有議題的陳列,卻甚難見其深刻觀點。(謝鎮逸)
11月
30
2017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