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語言的縫隙間《吉卜拉》
12月
11
2017
吉卜拉(盜火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9次瀏覽
賴思伃(文字工作者)

《吉卜拉》是劇作家沈琬婷榮獲2015年台灣文學劇本金典獎的作品,故事內容描述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工作的印尼看護娜蒂,在準備逃離偏遠的異國回到家鄉前夕,因放心不下獨居又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阿嬤,決定帶著她一起踏上旅途。然而,原本單純的歸返之路,卻因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誤打誤撞、陰錯陽差地產生一連串的誤會,娜蒂和阿嬤只能不斷重複述說著印度洋女王羅勒‧基督爾(Nyai Roro Kidul)的神話故事自我安慰,渡過每一個失去方向的夜晚。途中,她們遇到熱血的大學生V羅,三人結伴同行,朝著吉卜拉(Qibla)指引的北方不斷前進。

同樣是人口的流動,劇作家將歷史、宗教意義上的朝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資本主義市場社會所形塑出的勞動商品化,勞工的身體勞動即為商品,進而產生全球性的移工問題兩相對照,用神話連結、互文、呼應,編織出現代人們朝著龐大金錢、物流奔馳前進的殘酷預言。劇中的娜蒂描述:「吉卜拉只為朝聖者指出麥加的方向,往哪個方向走,哪個城市是麥加,他得自己判斷。」然而,當代都市所呈現出的美好、自由、充滿希望的表象,終究讓娜蒂無力抵抗,也無可避免地迷失在朝著拜物塔聚攏的人流之中。

劇作家取材自過去的回憶,輕巧地透過娜蒂與阿嬤之間的雇傭關係,點出背後沉重且龐大的移工、外傭命題,導演謝東寧執導這部架構完整,充滿神話魔幻與想像,同時也寫實殘酷的劇作時,主要課題則成為:如何彰顯出作品中的人道關懷與溫柔?筆者認為,在劇中分別扮演印尼看護娜蒂,來自越南的陳秋柳,和她的女兒──在劇中扮演印度洋女王的鄭琬諠,將在戲外新住民的身分、母女關係與生命經驗融入故事裡,恰當地為原本美麗、充滿文學性,卻稍嫌學理、黑暗的文本,豐富了其更深層的意涵,潤色為一齣令人感動、心酸,卻又保有原著批判性──關於某個「人」失敗的逃離/追尋。

劇本中的次要命題,則是緊扣在娜蒂身分而來的語言/溝通的問題:人們是不是永遠都無法互相溝通、理解?無論是劇中,娜蒂的姓名被誤讀/改名,抑或是與阿嬤之間鬥嘴鼓而產生的諧音笑話,或者是娜蒂初遇V羅警戒地裝聽不懂,以及V羅誤解娜蒂的意思,阿嬤不斷擔任娜蒂與V羅之間的「翻譯」,一直到劇情最後,事情的真相被媒體渲染的益發誇張,甚至危及性命──Words can build or destroy trust,語言,還是可信的嗎?劇末,娜蒂與阿嬤的犧牲,貌似悲觀地表態溝通永遠的失敗,但在戲外,筆者有不同的想法。

本劇大多以中文撰寫,其文學性、用字遣詞都是水準之上,這對非母語體系的讀者或演員而言,無論是閱覽、朗讀、甚至是背誦都有其難度。然而,本劇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文本和劇場共同創造出一個的空間,讓演員的肢體情緒,和劇場中的元素去完整語言不足以達意和填補的留白。如同劇中所述:「她們相遇在語言的縫隙,聲音停頓的地方,用沉默的語言,試著翻譯這個喧鬧的世界──」一般,去「感受」和「設身處地」,別用語言套牢了彼此,也扼殺了彼此,從魔幻的劇場走向現實的社會亦同。

《吉卜拉》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7/11/25 14:30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娜蒂、阿嬤和V羅以一種極其溫柔卻也鄉愿的方式給出一種不同於以往的議題反思。就像所有的公路旅行一樣,所有的無反顧其實是無可奈何到極致,三個人在社會中幾乎是絕對弱勢的生理女性,懷抱的是最真切對理想的渴望。(王昱程)
12月
30
2017
並非赤裸呈現殘酷,反而利用詼諧古怪的情節和不合理的文謅語言,連著插科打諢人物,沖融沉重,好似想彌平被壓迫者的傷口,卻也將議題淺化了。(簡韋樵)
12月
04
2017
除了移工課題,還有居住正義、青年世代的生存境況、性別議題、政策失當等。然而可惜的是,這些紛紛淪為劇場中的展示品;只有議題的陳列,卻甚難見其深刻觀點。(謝鎮逸)
11月
30
2017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