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盡力氣在一起《插銷》
12月
08
2017
插銷(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5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近來中國當代舞作品常出現在臺灣觀眾面前,光是今年,我們就看到了陶身體劇場讓物理空間與身體時間相作用,極簡卻不斷引發動覺衝動的《6》與《7》。楊朕的《少數民族》取樣民族舞蹈,反思統治技術與民眾渴望圖強的集體潛意識,刻劃出幽默與感性兼具的跨族群身體交流。不斷處於巨變中的中國,舞蹈半世紀以來從政府宣傳的工具轉變,漸成為個人創作、表達的型式,1987年廣東舞蹈學校開設四年制的現代舞大專班,現代舞蹈正式進入中國的高教系統,至此學院出身的舞者、編舞者輩出。

《插銷》的編舞者古佳妮,1988年出生於四川,從小接受芭蕾舞、中國古典舞訓練,大學畢業後進入北京現代舞團,2012年起開始獨立創作,近期作品由活躍於中國與美國之間的乒乓策劃統籌巡演事宜,該組織同時也是陶身體劇場在世界巡迴的推手。作品《插銷》由臺灣的國家兩廳院與第18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共同委託創作,2016年10月首演於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此次臺灣演出原本在宣傳片中出現的舞者李楠,則換成前陶身體劇場的舞者雷琰。

走進劇場,見王宣淇一肩把雷琰扛起,倒插在枕頭堆裡,雷在空中彎舉的雙腿彷彿冬日枯枝,古佳妮則從灰牆後翻了出來,就這麼坐在牆上看著,王宣淇一個直衝正面倒下卻用右肩把身體撐起倒立半晌。勇敢、冷冽且肌力與技巧超凡,就是我對三位舞者的第一印象,灰色的L型高牆顯得密閉不透風,而填充蕎麥、重達七公斤的白色枕頭,或整齊疊放在牆邊,或幾坨幾坨地散布著。忽然之間,警鈴大作,沒有椅子的觀眾席階梯更彷彿在底下裝了馬達一般震動著,實在不免擔心整個劇場會就此爆炸。舞台上,閃光極速明滅,三位舞者竄也似地跑著,拋接枕頭,沉甸甸的枕頭從來飛不遠,啪地掉落在地上要滑也滑不動;於是笨重的物件對著無比靈活的身體,空氣中劇烈的噪音和震動的座席給我的焦慮不只存在於腦海,更在汗濕手心與輕微發麻的背脊。

古佳妮從單肩撐起倒立的身體,雷琰和王瑄淇順其動勢,在強大的肌力支持下,古像是不倒翁一般被推來倒去,或是在站立時,古簡單用手進行水平面上的揮動,切割出空間的稜角,卻在雷與王的推動下形成一股炫風,不時牽動彼此急速旋轉。當古與王都用手臂和頭頂倒立成開場時枯枝一般的風景,雷開始一次扛起數個枕頭,在地平面用難以判別的邏輯,堆成棋盤格,看上去盡是寂靜,卻是藉由耗費大量體力的勞動所創造。

從前作《左一右一》,古佳妮與李楠兩個人便展開了與日常物件互動的嘗試,使用鐵凳和長桌,以不尋常的姿勢支撐就能夠推來倒去。《插銷》在超乎日常經驗的沉重枕頭與間隔過長的單梯,顯得更加刺激危險。當王宣淇把高掛在牆上的單梯拿下來掛在頸上兀自旋轉,我在第一排座席渾身緊張不安,甚至可以感覺到梯子所颳起的陣風;或當雷踩在王與古舉起的單梯上,又鑽上鑽下,最後單靠頸項扣住梯子,被拖行在空間中。以頸項為支撐點,全身只鬆開膝關節,就這樣前傾後倒,或做頸項拋擲、承接、拖行、旋轉,幾乎成為舞作的標誌性動作。若從身體結構思考,頸部是整條脊椎被包覆最少的部位,神經、呼吸系統皆由此經過,受傷或是病變都十分危險;同時觸碰頸部容易讓人感到親密(或是被冒犯),按摩它更容易讓人放鬆,卸除戒備。古佳妮似乎有意剝去脖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涵,純粹視之為物理的支點,卻在舞作過程中,諸般意象不斷襲向觀眾。讓我想到2017新人新視野黃于芬的舞作《緘默之所》以掐脖子發展動作的殺戮意象。《插銷》純粹利用身體和日常物件的物理性質發展動作主軸,卻產生種種怵目驚心的風景,把我拉往生命的幽暗之處,在緊迫連續的劇變裡,在讓人難以喘息的人際互動當中。

或許,古佳妮的創作就如她所言,是花大半年在排練場上探尋、磨練。她們高超的技術除了發生在女體的強大肌力和默契十足的精密編排當中,更在於創造劇場中強烈的危機感,和連續無法歇止的事件中,迫使觀眾接收一份緊張焦慮,讓從日常物件發展的超乎現實舞蹈與觀眾的日常生活,也就是當下社會交織在一個動態的互動中。文化史學家弗格森(Harvie Ferguson)曾說過:「現代性中唯一不變的因素就是運動的傾向,它的永久標誌。」變動的現代性體現在《插銷》的身體裡卻是疲於奔命,體力逐漸透支,每個創造後,毀滅便接踵而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物理定律其實就是因果循環,無法止息。

美國舞蹈學者勒沛奇(Andre Lepecki)曾提出身體作為一種創造概念的哲學,不僅是一個獨立而封閉的實體,還是一個開放、動態的交換體系。也許由此思考十口無團所開展的身體風景更為有趣,當表演中發生的事件在表演者之間、表演者和觀眾之間造成一股迫近的張力,幾度凝滯,暫停的身體更激起存在狀態的時間感。不斷陷入暫時性(falling into temporality),也就是海德格所說的「沉淪」(Verfallen),這描述動態性質的詞彙用來描述《插銷》顯得貼切,在一小時的舞作內完全耗盡氣力的勞動,從日常物件出發,原本意圖純粹操作物質之間的力學運動,變成超乎日常經驗的身體技藝,舞者在空間中運動,隨時間消耗體力,與屏息的觀眾緊密相連在一起。

《插銷》

演出|十口無團
時間|2017/11/1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位舞者透過共舞以及堆疊枕頭的行為,反映了每個人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猜忌以及矛盾。(蔡振揚)
11月
29
2017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